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例

来源:好兔宠物网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 ;;存在问题;对策;贵州纳雍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324-02

纳雍县地处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山区,农业基础薄弱、农村人多地少,属于几不延的内陆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纳雍县创新发展机制,立足资源优势,逐步发展特色产业,如草地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高效特色蔬菜、高山生态有机茶、优势中药材等,探索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纳雍县也由此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

1 发展现状

近年来,纳雍县不断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理念,采取资金扶持、政策引导、技术服务等多种措施,建设发展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推动该县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

1.1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

全县已培育地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通过QS认证企业8家。。因此,不断涌现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主要带动力量。

1.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全县已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15个,拥有成员3 825个,注册资产23 411.47万元。涵盖多个行业,如蔬菜、茶叶、中药材、粮食、畜牧经果等,形成了县、乡、村多级组织网络,技术服务领域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等各个方面。纳雍县农业特色产业化经营已经进入了提升层次、加快发展和重点突破的新阶段。

1.3 产业特色优势进一步凸显

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塑造“高山生态有机茶”品牌,“贵茗翠剑”、“府茗香翠龙”、“康苠银针”等茶叶产品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姑箐牌”、“府茗香牌”、“康苠牌”先后被评为“贵州省著名商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玛瑙红樱桃”享誉省内外;沙包“布朗李”、“凹梳核桃”深受消费者青睐;纳雍“糯谷猪”、“黑山羊”、“牛肉干”等产品销售前景看好;反季节蔬菜、纳雍辣椒、脱毒马铃薯、旱半夏等在省内外占有一席市场。具有纳雍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品牌效应逐渐凸显。

1.4 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

全县25个乡镇均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合理引导土地流转面积8 053.33 hm2,其中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2 633.33 hm2,“四荒”土地流转面积5 420 hm2,合同签订率达70%以上,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土地支撑。

2 存在的问题

2.1 特色农业产业投入不足,产业基地标准化程度较低

纳雍县是国扶贫困县,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地方财政相对困难,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投入十分有限,特色产业名优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还不大,个别区域品种老化,商品性能差,严重影响特色农产品的产量和农业效益。此外,产品科技含量和档次低,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2.2 特色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较弱

农业龙头企业虽有很大发展,但缺乏产品覆盖面大、市场知名度高的大规模企业,总体表现为数量和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在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不显著,“基地大、企业少,生产多、加工少”。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尤其是重点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就马铃薯来说,种植面积达到3.33万hm2,但是无加工龙头企业,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较弱,未实现农民收益最大化。

2.3 特色产品品牌培育不够,企业与农户间缺乏有效连接

特色农产品种植比较分散,集约化程度较低。农产品知名度较低,品牌效应不明显。中介组织发展相对滞后,规模不大、覆盖面较小、凝聚力较弱,没有与广大农户建立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生产大多仍处于分散经营状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尚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比较松散。

2.4 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不够完善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方面还不够完善,这是特色农业产业的薄弱环节。农村生产要素包括农、林、水和土地等,其经营权的市场化流转机制滞后,有待改革,农业产业化领域在激活民间资本、吸引工商资本、促进农村金融改革等方面进展缓慢。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上多数仍属于松散型,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弱。

3 对策

3.1 加大项目扶持力度,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

纳雍县特色产业总体标准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影响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建议上级政府和部门加大项目扶持、扩大扶持补助范围,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和集约化育苗,通过改造和扩大特色产业现有规模,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种植科技含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突出科技先导,着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科技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1-2]。要逐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广体系和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科技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引进、推广和转化力度。

3.2 加大龙头企业资金投入,配套落实优惠政策

资金不足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最大难题,化解资金瓶颈,必须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筹融资体系。建议省、市加大农产品贮藏保鲜库及加工企业建设项目资金投入,整合捆绑使用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贴息等农业项目资金,重点扶持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协调和引导银行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业。简化贷款抵押、担保手续,降低评估费用,扩大授信额度,实行优惠利率。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已经出台的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各项优惠政策,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着力营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逐步形成精深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突出做强龙头,着力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推进产业化关键是要引进、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按照“高水平、大规模、专业化、带动强”的原则,采取政府扶持、招商引资等措施,抓好龙头企业的培育。一是引进与培育并重,不断壮大龙头企业群体;二是提升素质,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实力;三是发挥作用,带动农民收入增长。通过龙头企业发展来带动基地建设、产品开发、产业发展。

3.3 健全完善市场体系,拓展农产品流通网络

纳雍县农产品销售网络还不够健全,流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建议贵州省加大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对产地批发市场、农贸交易市场进行扶持,重点用于配备检测设备,完善市场交易功能。扶持在终端市场设立营销窗口,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3.4 强化农民专业组织建设,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

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而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完善产业链条,并且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3-4]。充分发挥纳雍县生态优势,突出生态特色,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不断提升传统农产品品质,打响纳雍县特色农业品牌。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尤其做好机制创新、规范运作、典型带动等方面的工作。

3.5 突出品牌带动,提高市场开拓水平

品牌建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十分重要的措施。要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围绕“质量塑造品牌,品牌开拓市场”的思路,做好、做响、做大品牌。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二是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纳雍县良好的生态优势,打响生态高山品牌。三是加快拓展农产品市场。四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 参考文献

[1] 袁久和,祁春节.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成长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5):60.

[2] 刘继华.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步伐[J].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2011(8):15-16.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现状;对策;辽宁桓仁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324-01

桓仁地处辽宁东部山区,拥有辽宁省全国较好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桓仁依托生态优势和资源基础,形成了以葡萄、山参、优质米等产业为重点的六大产业基地,大幅提升了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为桓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1 桓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特色优势进一步凸显,产业竞争力已经形成

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初步实现规模发展。截至目前,以葡萄为主的酿酒原料基地发展到4 666.7 hm2,年产量5 800 t,年产值3 400万元;山参保护地发展到3.87万hm2,年产干品3 t,年产值22亿元,基地规模居全国首位;优质稻米基地发展到6 666.7 hm2,其中精品稻米基地3 000.0 hm2,年产量2.2万t,年产值1.8亿元;林下山野菜发展到9 866.7 hm2,年产量4 000 t;以香菇、滑菇、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发展到2 110万袋,年产量1.5万 t。

1.2 “一村一品”初具规模,农业专业化水平有所提升

近年来,桓仁县培育和发展了下甸子蔬菜专业村、荒甸草莓专业村、大青沟香菇专业村、回龙滑菇专业村、四河优质米专业村、川里香菇专业村、长春沟冰葡萄专业村等10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全县直接从事“一村一品”生产的专业户发展到3 061户。特色产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1]。

1.3 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模式渐趋完善

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在不断扩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完善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前,全县葡萄酒产业投产和在建酒庄企业达到51个,中药材加工企业达到93个,优质米加工企业达到18个,其他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达到13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量;带动农户达到1.5万户,重点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致富的引领带动作用发挥明显。

2 桓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基地集约化程度较低

在和现有土地经营机制的束缚下,农户发展产业依然是小规模分散经营,没有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现相对集中连片。由于统筹规划不到位,桓仁县大部分乡村农业产业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状态,还存在定位模糊、主导产业不清的问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格局。

2.2 精深加工水平相对落后

初级产品较多、产品档次不高,还存在经营粗放、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等问题。初级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受限于加工水平和经营理念,在精品小包装、高档礼品装等方面开发力度不足,产品附加值还有极大地提升空间。

2.3 产业链条尚未完全形成

主要差距体现在农产品研发、展示、交易等服务平台建设上,虽然近2年在葡萄酒、人参产业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还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导致桓仁县地产优质农产品难以跨出县境,走向辽宁省和全国市场。

2.4 产业化组织服务能力较差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没有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和服务作用,数量不少,作用不大,等同虚设。桓仁的大部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力较弱,管理松散,影响力和拉动力有限,对农业生产活动缺乏统筹安排和有效引导,还没有形成带动农民主动增收致富的良性运行机制[2]。

3 桓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3.1 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专业化

要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水则水”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明确发展定位,做好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业产业专业化发展格局。当然,也可以是“几村一品”“几乡一业”,但必须符合区域发展实际,要充分调研,科学论证,避免盲目跟进,一拥而上,要符合集约发展要求。

3.2 推动基地建设实现规模化

要继续推进“一县一业”,确保以葡萄为主的酿酒原料基地发展到6 666.7 hm2;要全力打造“中国山参之乡”,确保山参保护地发展到5.07万hm2;要加快发展生态渔业,确保水产品养殖水面达到1.03万hm2,年产量突破1万t;要提高优质稻米种植水平,确保特色精品稻米生产基地发展到6 666.7 hm2,精品大米年产量达到4万t;要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确保以种苗、干坚果、工业原料林、药菜保护地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发展到16.00万hm2。要通过不断努力,推动全县特色农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3.3 推动生产经营实现组织化

要在农民群众自愿的前提下,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或村内能人牵头,按照“民办、民有、民营、民管、为民服务”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真正把分散的农户有机地组织起来,使农民从过去“会什么就种什么”转向“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要注重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服务、引导、协调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技术支持、信息、定单组织等方面的工作力度,提升农民发展区域主导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农业特色产业进入集约化、组织化的健康发展轨道[3-4]。

4 参考文献

[1] 牛若峰.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特点与方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2(5):4-8.

[2]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浙田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我国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近几年来,青田县根据资源禀赋和生产传统,坚持走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之路,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全县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1青田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青田县以规划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引导,充分发挥区位、市场、资本、科技等优势,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开发,狠抓基地建设,发展规模经营,逐步形成了以杨梅、田鱼、桔柑、油茶为主导的4大产业,“东部杨梅西部桔,千家万户稻养鱼”的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全县杨梅栽培面积达6 333.33 hm2,年产值1.5亿元,成为全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规范化稻田养鱼种养面积2 333.33 hm2,年产值4 300万元,产业地位日益突出;油茶面积1.46万hm2,年产值1.21亿元,“浙南油库”名副其实;柑桔栽培面积2 600 hm2,年产值5 382万元,传统优势仍在。

1.2经营主体迅猛发展

青田县充分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千方百计吸引工商资本、华侨资本投资农业生产、加工及营销,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涉农经营主体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涉农企业7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0多家,涵盖青田县杨梅、田鱼、桔柑、油茶等4大支柱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10多个行业,其中县级龙头企业22家,省市级示范性合作社5家。产业组织的迅速发育,提高了农民合作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

1.3品牌效益日益提升

通过举办杨梅节、参展参评、深化温青“菜篮子”工程合作等措施,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涉农注册商标141个,“山鹤”、“青野”获省知名商标,“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成1个有机食品基地、2个绿色食品基地和1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种植面积4 333.33 hm2,标准化生产面积逾1 333.33 hm2。建成了农产品定量检测实验室,2009年全县抽检农产品4 026批次,合格率95.4%。品牌的打造和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有效带动了农业向高效化、生态化发展。

1.4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2009年引进和推广新品种71个、推广新技术96项、开发新产品8个。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9年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1 674人次,新增农民转移就业6 954人,帮助2 610位山区农民实现异地转移,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10次,接受农民咨询3 080人次,发放各类资料5 230份。通过对群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岗位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增强了农民的创业本领,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就业和增收门路。

2存在的问题

2.1劳动力素质不高,经济能人缺乏

小农意识在农民思想上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加上偏远山区交通滞后、信息闭塞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除留下来的专业大户外,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些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由于受劳动者素质的影响,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发展缺乏能人带动。

2.2各种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

目前,青田县只有9家市级重点农业企业,仅占全市总数的4.8%,且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县;产业组织普遍规模偏小、生产能力低,重复生产的多,产品互补的少,技术含量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有限。自身实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对基地农户的带动力、市场的开拓能力,从而制约了青田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3产业化发展机制不健全,资金政策制约明显

青田县每年投入到农业产业的农发资金只有700万元(其中县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30万元),未建立农业产业化基金,财政扶持力度亟待加大;产业政策透明度不高,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欲求无门、形同虚设;未设立农业加工园区,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环境、公共服务手段滞后;农业企业贷款融资困难等都明显制约着青田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启动速度缓慢。

2.4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销售渠道不畅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数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大宗农产品受季节影响大,上市时间集中,销售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3对策

3.1积极培育龙业经营主体

要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对杨梅、稻田养鱼、柑桔、油茶等几大产业,分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引导社会各界及工商资本创建农业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培育壮大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力争成为国家级、省级农业企业龙头;引导创办农民合作组织,完善管理,规范运作,引领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做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3.2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继续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带头人;鼓励经营主体增加技改投入,不断提高精深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实行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利用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

3.3切实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制定公开透明的扶持办法,奖励经营主体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拓展市场和基地建设等;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制定和落实扶持农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加大对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户等经营主体的金融扶持力度[4];积极探索采取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有效形式,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为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介入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途径。对农业乡镇的主导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类专项考核,成绩突出的予以重奖,形成养农重农护农氛围,激发乡镇发展农业热情。

3.4全力维护农业生产安全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抓好农业污染源治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大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力度,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切实做好动植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3.5不断完善营销服务体系

要重视农产品营销,在产业集中地落实农副产品直销市场的建设,改善流通服务体系与设施,增强农产品就地销售能力;继续深入实施“接轨温州”战略,积极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开拓外部销售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技“110”和农民信箱信息平台建设,准确、及时、完整地向社会市场需求信息,提供技术、品种、价格、销售等信息服务,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4参考文献

[1] 刘扬华.欠发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185-186.

[2] 李军峰.农业产业化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343,345.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4

>> 基于SWOT分析的湘潭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研究 煤化工产品深加工工艺现状及发展方向 云和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深加工,开发农产品“黄金效益” 农产品深加工的“蓝海”之路 农产品深加工是“强农”之本 热带农产品:何时就地深加工? 我国农产品深加工的现状和建议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思路与措施 黑龙江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的对策分析 我国农产品深加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广西右江河谷地区芒果深加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分析研究 关于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哈尔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 关于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提高宁德市农产品深加工能力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研究 农产品深加工专项工程取得良好成果 沂蒙绿色农产品:深加工国产化的民族产业思索 农产品趋势明朗:种植重科技 深加工重养生 浦东农产品深加工崭露头角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俞云.滁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经济师,2008(1):284-286.

[8]中安在线.滁州市优势产业[EB/OL].http:///qmt/system/2010/09/03/003348028.shtml.

[9]乔博.开封杞县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06(6):15.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贵州榕江

十一五期间,榕江县依托农业资源,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生态产业大县”的目标,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开发、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1]。把蔬菜、脐橙、锡利贡米、小香鸡、笋竹等作为全县农业产业加以科学规划,着力重点培育,形成支柱产业,初步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化生产基地,并积极稳步推进,使该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2]。目前榕江县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民增产增收难已成为制约该县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榕江县仍存在着各种不利因素和问题,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正确认识和深入分析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研究对策,制定措施,切实解决诸多制约因素,成为榕江县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

1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蔬菜产业

2009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6 886.67 hm2,产量9.7万t,总产值2.2亿元,其中以早熟为主的反季节蔬菜1 293.33 hm2,产量3.167万t,产值5 320万元,主要分布在古州、忠诚等沿河乡镇。在巩固、扩大、提升古州、忠诚等河谷区乡镇为主的各类蔬菜基地的同时,以北部乡镇为主的夏秋反季节蔬菜规模生产化也开始起步。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蔬菜种植业收入达729元,纯收入达397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3%,蔬菜产业收入比重在逐年提高。

1.2果品产业

榕江是贵州十大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74.7%,沿江低热河谷地区光热水土条件优越,自然生态完好,是优质脐橙的最适生态区之一。国家农业部将榕江确定为优质柑橘商品生产基地县,国家林业局授予榕江标准化优质脐橙生产示范县。“五榕”牌脐橙先后获得了“贵州省优质农产品”、“贵州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及产品认证”、“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银奖”、“贵州农产品加工特色产品金奖”等称号。

2009年全县已建成以纽荷尔脐橙为主导拳头产品的优质果品产业基地4 200 hm2,总产量1.3万t,产值3 500万元。其中“五榕”牌脐橙基地2 800 hm2,66.67 hm2以上的规模基地8个,6.67 hm2以上规模基地60个,覆盖全县11个乡镇6 000余户2.4万余人,解决8 000余名劳动力。2009年全县脐橙总产量8 000 t,总产值2 200万元。果品产业以榕江县优质脐橙开发总公司为龙头企业,进一步培育果品产业合作社(协会),推动果品产业化进程。

1.3特色优质稻米产业

榕江县“锡利”牌贡米已先后获得了“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贵州省优质农产品”、“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质农产品”、“黔东南州农产品金奖”、“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为主的特色优质稻米产业基地种植面积达7 533.33 hm2,总产量5.3万t,总产值2亿元。其中锡利贡米种植面积1 533.33 hm2,总产量1万t,总产值5 200万元。收购和加工锡利贡米500 t,企业生产加工锡利贡米产值达210万元。产品供不应求,每年能为广州市场承接200 t产品订单。特色优质稻米产业以榕江县盛泰农产品开发公司为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运作方式。

1.4小香鸡产业

榕江小香鸡是贵州省特有的地方优良品种。以榕江山农发展有限公司为小香鸡产业龙头企业开发,经过多年的发展,小香鸡产业规模得到迅速扩大,建立了全国唯一的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小香鸡原种场,种群从原有的100多套发展到3 000多套。2009年出笼达20余万只,产值660万元,其中千只以上规模120余户,建立了车江断颈龙水库和忠诚镇果树场标准化示范养殖小区。小香鸡获有机产品认证证书,为小香鸡的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和品牌化经营及产业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5笋竹产业

榕江县竹林栽培历史悠久,野生竹林分布广泛,竹种也十分丰富,竹林在全县19个乡镇均有分布,竹种以楠竹为主。2009年全县笋竹面积已达2 733.33 hm2,其中楠竹林2 400 hm2,杂竹333.33 hm2。人工营造的笋竹两用基地1666.67 hm2,占整个笋竹面积的61%。目前榕江县尚无笋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主要以经纪人收购鲜笋外销。2009年笋竹总产值达6 600万元,笋竹农户收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存在的问题

2.1交通不便

榕江属典型的农业山区,“地无三日平”的现实给交通建设带来了极大难度。当前,榕江县主要出口通道和境内乡村公路存在路险、坡陡、弯大等问题,道路崎岖狭窄,常滑坡塌方,且距省府贵阳367 km,距州府凯里173 km,距广西桂林市345 km,距湖南靖州170 km,行车艰难,事故多发,道路不畅,交通闭塞,严重影响了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导致产品成本较高。由于受这一交通“瓶颈”制约,没有快捷、通达、便畅的交通条件,且远离大城市,农产品销售市场半径小,市场空间有限,难以形成规模化大生产。如榕江县蔬菜产业建设,从示范数百亩早菜到1998年开始规模化产业建设,当年种植逾400 hm2畅销周边市场,价格好,种菜收入高,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和种植早菜热情空前高涨。2000年早菜种植规模迅速发展突破666.67 hm2,由于早菜上市期集中,受交通条件限制不能远距离运输,县内及周边市场接近饱和,当年大量集中上市时销售价格猛跌,造成产品积压腐烂,经济损失大,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2.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榕江县是贵州省少、边、穷地区,县级财政困难,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有限,远远跟不上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由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很难对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幅下降,已经成为制约着榕江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如榕江县2008年1—2月遭受历史罕见的雪凝灾害和2009—2010年发生秋冬连春的特大干旱,使全县种养殖业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造成损失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全县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2.3农民从业人口素质较低

榕江县有16个乡镇处在“两山”贫困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居住地,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交通、信息闭塞,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科学、法律常识,科技素质不高,稍微有点文化的青年农民长期外出打工,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和儿童,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难度较大,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进入市场能力受限,仍然处于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状态,规模化生产能力弱,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4农业龙头企业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弱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培植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经营机制灵活的龙头企业,并通过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领更多的农民进入市场。从榕江目前的发展现状看,尚无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只有 5家,且企业规模较小,档次较低,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加上企业管理水平较低,企业对基地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差。就现有龙头企业加工生产情况来看,加工产品方式以粗加工为主,没有进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如脐橙果品加工只进行选果、洗果、分级、打蜡、包装等简单粗加工,蔬菜加工只进行分级、冷藏保鲜、包装等粗加工,则农产品转化增值率低,影响了榕江县农业产业化整体效益的提升。

2.5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发育不健全

一是农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农产品营销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传播受阻,深加工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够,整体辐射带动力不强,产业链短,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要求和大范围带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大量的农产品外销靠一批农民经纪人,这是榕江县农产品进入周边市场销售的主力军,在榕江县产业化建设初期、农产品规模较小的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是自发的、松散的、无序的农民合作组织初级形式,难以担负起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建设重任。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规范、有效、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建立。全县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不到总农户的20%,即只有不到1/5的农户参与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其覆盖面太小。龙头企业与农户无“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不能获得龙头企业加工增值的好处,导致生产、加工、销售出现脱节。三是农业经营组织机制脆弱。一些企业和农民诚信意识差,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利益难以保障,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如盛泰农产品开发公司2009年与1 890户农户签订了1 890份锡利贡米收购订单,订购量达1万t,而农民按订单交售的数量只有5 000 t,履约率仅50%。

2.6农业产业基地少

龙头企业普遍缺少紧密型的生产基地,企业一旦扩大生产规模,原材料生产保证不了企业扩大生产的需要;生产基地比较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基础设施配套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跟不上,产品优势和特色不突出;少数龙头企业经营观念不正确,忽视“第一车间”的建设,一些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的产品生产发展“坐失良机”,规模效益没有达到早应有的水平。

2.7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较少

毋庸置疑,种养殖业产品效益比较低,必须进行精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搞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才能实现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因此,产业培育和产业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农业是一个相对弱势的产业,必须注入必要的资金扶持农业产业,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榕江县是贫困县,地方财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资金对特色优势产业进行培育和建设,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2.8土地集中流转难度大,成本增加

目前,土地流转现象是自愿、分散、无序、小规模的租赁、倒包或返包等状况,农民大规模、大面积的集中连片土地流转或农民以土地入股进行集中开发,建设优势主导产业示范基地的难度大,产业大户少,规模效应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非农建设用地的急剧扩张导致农业用地的持续减少,较高的土地成本和紧张的农业用地使榕江县农业产业经营的土地成本逐渐提高,致使同类农产品市场上价格优势较其他地区相比而逐年丧失。

3发展对策

3.1组建产业实施队伍,强化推进产业建设的组织领导

榕江县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四个一”的工作机制,即一个产业有一个规划、有一套人马和一套保障政策。对重点调整和近期规划实施的主导产业,要成立产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四大班子领导任组长,相关业务部门和乡镇为成员,明确责任,联席会议调度,合力实施产业建设[2]。

3.2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强化产业基地投入

农业是弱势产业,效益较低,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十分脆弱,要发展现代农业,创办产业示范基地,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必须进行必要的保障性资金投入。在农业产

(下转第392页)

(上接第374页)

业企业自身投入的基础上,整合榕江县财政支农资金、涉农部门项目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基地,配套排灌沟渠、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基地的早日建成投产。

3.3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强化产业引领作用

实践证明,榕江农业产业发展亟需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进行产品开发、精深加工和产品外销,以拉动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带动农民增收,也必须要形成全县上下特别是四大班子的共识。为此,要进一步着力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已分别引进丰源公司、山农公司开发蔬菜、小香鸡,培育盛泰公司、县脐橙公司、盛源公司等开发特色优质稻米、果品、山野系列农特产品等,每个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企业兴旺,产业繁荣,取得明显效果。

3.4着力产业合作社建设,强化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能力

。。

4参考文献

[1] 赵东龙.临沂市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设想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7):218-220.

[2] 地方政府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J].综合经济导刊,2000(5):33-34.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生物农业,战略新兴产业,生物育种技术,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09-1939-03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ubei Bio-agriculture as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MEN Yu-ying,YAN Hui-chao,SHENG Jian-xin,TANG Hua-bo,LIN Hong

(Hubei Academ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Wuhan 430071,China)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 industry developments and trends of bio-agriculture was study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The situation of bio-agriculture industry in typical domestic provinces was summarized. Meanwhile, the focus advantages and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o-agriculture industry in Hubei was analyzed deeply. Based on these, the priority areas and main countermeasures of developing bio-agriculture industries in Hubei province was put forward.

Key words: bio-agriculture industries; emerging industri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bio-breed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当今世界正处在信息经济时代,人类所面临的贫困人口增加、食品短缺等问题的解决或缓和,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现代生物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物农业作为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的结合体,是农业发展到生物经济时代的一种必然趋势,是现代生物技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

1国际生物产业发展动态与趋势

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发展带来了契机,它不仅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而且在保障食物安全、保护环境、寻求替代能源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3]。当前许多国家在生物农业产业方面的意识空前提高,希望通过整合产业资源、完善产业链条、抢占产业上游谋求对产业链的掌控和垄断。

1.1国际生物农业产业发展动态

生物产业以再生性资源为主要原料,能源需求较少,污染性低,是创造绿色GDP的产业,兼具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双重特征。自1983年首批转基因植物如烟草、马铃薯问世,特别是1996年转基因大豆等研制成功并实现环境释放以来,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迅猛。目前,世界生物技术正处于大规模产业化的初始阶段,但加速生物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过去10年,世界各国在发展生物农业方面的投资增长了10倍[4]。

为了争夺未来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市场,许多国家制订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及重大支持措施,聚集和培养人才、投入大量资金,以鼓励和推动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如美国的“面向21世纪的生物技术”计划,日本的官、产、学一体化推进21世纪的生物技术计划等,中国的“863高技术发展计划”,欧洲的“尤里卡计划”,都把农业生物列为优先领域,力图占据生物农业的技术前沿。

跨国公司现已成为生物农业的主体。2009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1.34亿hm2,占到全球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的9%,1996~2009年期间增长了80倍,并预测2015年种植面积将达到2.00亿hm2。全球生物种子市场的价值高达105亿美元,其中转基因玉米、转基因大豆和转基因棉花种子市场以每年10%~15%的速度增长[5]。

1.2国际生物农业产业发展趋势

目前,国际上利用植物转基因技术已经培育出一大批高产优质的超级农作物新品种,动物克隆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为改良和培育新的动物品种开辟了新的途径。畜禽疫苗、生物兽药的研究使用,将构筑动物防疫新体系,大幅提升人类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疾病的防御与控制能力[6]。牛、猪、鱼等动物生长激素以及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将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经营效益。

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生物技术作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推进器”,正在悄然拓展和创新农业功能,进而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而强劲的动力。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随着愈来愈多的生物技术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进人商品化阶段,农业生物产业正呈现出农业应用延伸化、产业规模扩大化、产业发展国际化等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农业生物产业已经成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产物,而且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规模愈来愈大,乃至成为国家规模甚至国际规模。例如,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丹麦、意大利、中国等许多国家都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研究,耗资数十亿美元。由此可见,生物农业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大规模集成化的协作研究对象。

2我国生物产业布局及发展现状

自“863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农业生物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生物技术育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兽用疫苗、生物饲料等领域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7]。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十一五”期间选择性地分批建设了一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截至目前,已认定了石家庄、长春、深圳、长沙、广州、上海、北京、青岛、武汉、成都、昆明、重庆1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以及哈尔滨、德州、泰州、郑州、通化、南宁、西安、天津、南昌、杭州10个生物产业领域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并计划逐步增多。

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20多年来从无到有,获得了很多成果。中国是全球主要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目前主要集中在转基因抗虫棉、杂交水稻和饲料添加剂等领域,年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领域依次为饲料添加剂、转基因抗虫棉、杂交水稻[8-10]。目前,国家已经明确把生物育种产业纳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省纷纷大力发展生物农业产业。

3湖北省生物农业发展的基础

湖北省生物农业产业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越来越受到省委省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经过科研人员十几年的努力取得了积极进展,具有较强的产业发展优势。

3.1生物资源丰富,生物育种技术领先

湖北省植物、动物、生物质和中药资源丰富。共有植物资源9 00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893种、湿地野生脊椎动物441种,拥有一大批特有资源和国家保护动植物。微生物、动植物种质资源和试验标本等自然资源建设居国内领先地位,是我国重要的种质资源中心。这些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发展生物农业产业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动植物新品种培育与良种产业化位居全国前列,先后诞生了世界第一条克隆鱼、我国第一头试管猪和第一个转基因植物新品种。

3.2科技人才优势明显,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完善

湖北省是农业科教大省,具有科技人才优势。在生物产业方面,具有上百家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集聚了一大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人员,其中“两院”院士14人,同时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部委开放实验室17个、重点工程(技术)中心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个和省级重点实验室2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是我国最大的农业科研基地之一和两大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之一;已建成的全国首家认证的P3实验室和正在建设的生物安全P4实验室,使我省在高致病性病毒研究方面位居全国乃至亚洲前列。

3.3生物产业发展初具规模,逐步形成生物产业群

湖北省目前从事农业生物技术开发的企业近200家,从业人员约5万人,出现了一批中小型科技企业,开发的产品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湖北是我国最大的兽用和鱼用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最大的生物农药基地。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聚集了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生物饲料等一批生物农业企业。2007年6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建设“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目前,湖北省初步形成了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以武汉为中心,以宜昌、荆门和荆州,鄂州、黄石和黄冈为东西两翼的“一主两翼”发展格局。在武汉,以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为重点,先后建立了关南、南湖、吴家山、沌口、江夏等生物产业基地,为湖北省生物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仅“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内就拥有生物农业企业39家。2010年4月,世界最大的基因测序机构――华大基因落户“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同时,一个集生产、研发、示范、展示和应用生物科技成果的湖北最大生物农业科技园区已在湖北崇阳投建。

3.4生物产业支持力度加大,发展环境日益优化

湖北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编制了《湖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年)》,加大对生物农业产业园区的支持力度,推进全省优势特色生物农业产业聚集发展;启动了全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和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有效提升了生物农业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能力;生物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有利于生物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化环境。目前已有近百家风险投资机构及相关中介服务机构落户武汉。

3.5生物产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省总体上存在生物农业企业实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核心竞争力缺乏,成果、企业、市场之间有效沟通及连接的桥梁和机制仍然不畅等问题。多方面的因素限制了湖北省农业生物技术成果的转化,从而呈现出如下主要问题:其一,生物育种产业正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农业生物育种体系还不完备,生物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其二,生物肥料产品缺乏创新支持,应用效果不稳定,适用作物或适用地区不尽合理,综合效益难以发挥;其三,兽用疫苗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品的附加值低,新产品的转化能力不足,产业化程度不高,国内市场占有率较低;;其五,虽然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与销售一直处于全国前列,有一批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但生物饲料新产品的创制能力仍较差,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稳定及市场混乱等。

4对湖北省生物农业发展的建议

4.1更新观念,占领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

。充分发挥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在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4.2加强产业平台建设,拓展融资渠道

设立专项资金扶持生物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研发条件改善,加强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及武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生物农业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生物农业产业领域,逐步使企业成为生物农业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投入的主体。

4.3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产学研有效结合

根据湖北省现有的生物农业产业基础及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需求,应积极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相关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鼓励校企合作,促进生物产业上下游的紧密结合。同时,尽快孵化生物农业领域成熟配套的技术和工艺,加速具有商业发展前景的技术和产品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4.4立足湖北省实际,培育产业龙头企业

应围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动植物新品种开发,做好技术储备,加速生物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生物育种创新能力和育种基地建设,加大重要粮油作物、畜禽水产和林木花卉新品种研发和大规模应用,着力提升种业竞争力;积极推广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疫苗、生物饲料等绿色农用投入品;大力培育生物产业龙头企业,使生物农业企业发展位居全国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 赵贵英.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化的现况与发展[J].中国科技投资,2007(4):19-21.

[2] 汤波,李宁.生物农业发展现状与热点分析[J].生物技术产业,2007(3):18-25.

[3] 刘助仁.美国农业生物技术应用蓬勃发展――兼论美国农业生物产业公共政策的运用[J]. 财经政法资讯,2006(6):12-16.

[4] 龚春红.欧盟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应用热点[J].生物技术通讯,2009,20(1):143-146.

[5] 于洪巍.生物技术最新进展[J].国际学术动态,2009(1):29-30.

[6] 万之瑜,张明山.我国生物技术发展态势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1):59-60.

[7] 王传龙.凤台县生物农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301-303.

[8] 冯旭华,刘 岩,程艳敏,等.基于山东省生物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J].科学与管理,2009(5):37-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