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疾病患者凝血系列指标分析
肝脏疾病患者凝血系列指标分析
作者:郭素玲 许德英
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第19期
[摘要] 目的 对肝脏疾病患者的PT、APTT、TT、FIB、D-D五项检测指标进行分析,探讨肝脏疾病患者的凝血系列指标变化。 方法 对104例慢性肝炎、95例重症肝炎、102例肝硬化、97例原发性肝癌和110例正常对照组的凝血五项指标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 重症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APTT、TT、D-D四项检测结果均显著增高(P < 0.01),而纤维蛋白原显著减低(P < 0.01);慢性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T、APTT、TT、D-D四项检测结果均明显增高(P < 0.05),而纤维蛋白原明显减低(P < 0.05)。 结论 动态观察凝血系列指标,能较全面地反映肝脏疾病各病程凝血因子的损害程度,对进一步防治出血、防止DIC、判断预后和降低病死率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肝脏疾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中图分类号] R57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9-0070-03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脏器之一,除有合成、代谢和解毒功能外,在止凝血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出血是肝脏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亦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出血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肝细胞的损害及其功能呈正相关关系[1]。为深入探讨各种肝脏疾病与出凝血之间的关系,我们对398例肝脏疾病患者和110例正常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 D-二聚体(D-dimer,D-D)凝血五项指标进行分析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1.1 肝脏疾病组 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的各种肝脏疾病患者398例,其中男223例,女175例,年龄18~70岁,平均(48.6±10.2)岁,其中慢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CH)104例,重症肝炎(severe hepatitis,SH)患者95例,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 102例,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 97例。以上患者均经询问病史、体检、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确诊。
1.1.2正常对照(NC)组 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10人,其中男59例,女51例,年龄18~70岁,平均(42.4±6.4)岁,均为来我院健康体检人员。既往无心、肝、肾、血液系统疾病史,体格检查及肝肾功能检查正常。 1.2 仪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仪,日本Sysmex公司出品。 1.3 试剂
Dade Behring标准品、质控物及检测试剂。 1.4标本采集与处理
1.4.1抗凝管:河南泰立公司一次性抗凝管,抗凝剂为0.109 mol/L枸橼酸钠0.2 mL。抗凝剂与血液标本的比例为1∶9。 1.4.2采血针:一次性塑料注射器。
1.4.3采血方法:采取空腹静脉血1.8 mL,缓慢加入含有0.2 mL枸橼酸钠专用抗凝管中,充分混匀。要求采血过程顺利,避免造成组织损伤,导致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血液,影响检测结果;止血带松紧适度,时间不超过半分钟。
1.4.4离心:2 000 rpm离心10 min分离血浆,立即上机检测。 1.5方法
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仪于室温2 h内测定PT、APTT、TT、FIB和D-D五项检测指标。仪器按要求进行日常维护与保养,定时校准,并每天作质控,确保仪器处于稳定状态。 1.6统计学处理
对检测数据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pearman非参数相关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多个样本均数两两比较的q检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肝脏疾病各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凝血五项检测结果比较,重症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T、APTT、TT、D-D四项检测结果均显著增高(P < 0.01),而纤维蛋白原显著减低(P < 0.01);慢性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T、APTT、TT、D-D四项检测结果均明显增高(P < 0.05),而纤维蛋白原明显减低(P < 0.05)。重症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与慢性肝炎组相比,PT、APTT、TT、D-D四项检测结果均明显增高(P < 0.05),而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P < 0.05)。重症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三组之间则无明显变化,见表1。 3讨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凝血五项指标是判断出血性疾病类型的主要诊断指标。PT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水平,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APTT能反映血浆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是内源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最常用的筛选试验;TT测定主要反映凝血共同途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纤维蛋白原异常、以及是否发生纤溶、存在抗凝物的情况;FIB是一种糖蛋白,在凝血酶水解下形成肽A和肽B,最后形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以止血。D-二聚体(D-dimer,D-D)是交联纤维蛋白(Fb)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它的生成或增高反映血栓形成和继发纤溶活性亢进的敏感指标之一[2]。
正常机体的凝血功能与抗凝血功能呈现动态平衡,当凝血功能增强或减弱,均会使这种平衡失调。本文结果显示重症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T、APTT、TT、D-D四项检测结果均显著增高(P < 0.01),而纤维蛋白原显著减低(P < 0.01);慢性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T、APTT、TT、D-D四项检测结果均明显增高(P 0.05),而纤维蛋白原明显减低(P < 0.05)。说明肝脏疾病时凝血功能降低,出血倾向明显。
肝脏是合成除组织因子、钙离子和因子ⅩⅢα链以外的其他凝血因子的主要场所,并能合成和灭活多种抗凝蛋白、纤溶因子和抗纤溶因子,在凝血、抗凝血以及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众所周知,肝脏疾病时肝细胞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受损或坏死,肝细胞合成各种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的能力减弱,这些因子或蛋白的降低,导致凝血、抗凝血以及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紊乱,导致出凝血障碍;又由于肝脏疾病时,肝细胞合成肝素酶的能力降低,使肝素和类肝素抗凝物质不能及时被灭活而在循环血液中累积,更加加重出凝血障碍;肝脏疾病可并发原发性纤溶或DIC,此时血浆中纤溶酶水平增高,纤溶酶不仅可以水解纤维蛋白(原),而且可以水解多种凝血因子,同时也消耗大量抗凝蛋白,因此使这些因子或蛋白的水平进一步降低。从而引起PT、APTT和TT的延长,这与文中结果相一致,这也与陈静等[3-6]的相关报道一致。FIB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当有炎症或脏器损伤时合成增多,所以多数急性重型肝炎病初期血浆FIB可升高,慢性肝炎血浆含量可多可少,只在较长时期的严重肝损害时才有明显下降[7]。由于肝脏疾病纤溶活性增高,其标志性产物D-D明显增高,这均与文中结果一致。
文中结果显示,重症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与慢性肝炎组相比,PT、APTT、TT、D-D四项检测结果均明显增高(P < 0.05),而纤维蛋白原明显减低(P < 0.05)。重症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三组之间则无明显变化(P > 0.05),说明肝脏疾病的凝血障碍及纤溶活化功能与肝损害程度有明显相关性。Kruskal D[8]针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与凝血关系的报道提出,肝硬化患者PT、APTT、TT、FIB和D-D五项检测指标变化与肝脏病变及损害程度呈正相关。文中结果显示,肝脏损害程度越严重,凝血指标测定值变化越大,两者成正比。肝病出血倾向的原因较多,除肝功能损害,产生凝血因子减少外,与纤溶亢进也有一定关系[9]。在重症肝病中血浆D-D明显增高,说明在肝病发展过程中,肝细胞不断发生坏死和再生,血管内皮受损造成纤溶抑制活性过低及对纤溶酶类激活物清除障碍,从而导致多种凝血因子减少及D-D增高[10]。在肝硬化等重症肝病中D-D明显增高,说明在严重肝病中,可能伴有继发性、隐匿性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过程,与文献报道一致[1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综上所述,动态观察凝血系列指标,能较全面地反映肝脏疾病各病程凝血因子的损害程度,对进一步防治出血、防止DIC、判断预后和降低病死率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学峰,王鸿利. 血栓与止血的检测及应用[M]. 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346
[2] 熊立凡,李树仁. 临床检验基础[M].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3-101. [3] 陈静,段钟平,白丽,等. 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血凝因子变化规律及其与凝血状态的关系[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2,20(3):206-210.
[4] 熊将军. 肝病患者多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9):2337-2340.
[5] 邓碧兰,庄燕玲. 肝病患者出凝血四项和D-D的检测分析[J]. 海南医学,2011,22(8):117-119.
[6] 杨杰,李静,张连胜. 肝硬化患者血凝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 中外医学研究, 2013,11(6): 68.
[7] 贾辅忠. 肝脏疾病的凝血因子与肝促凝血活酶实验[J]. 临床肝胆杂志,1986,12(2):74.
[8] Kruskal D. Elevated fibrin-related and fibrinogen-related antigens in patients with drseases[J]. Hepatology,1992,16:920-922.
[9] 梁仲惠,张新华,吕成伟,等. 肝硬化、肝癌患者临床分期与血浆中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意义[J]. 中华现代医学杂志,2001,11(5):86-88.
[10] 周立红,刘泽霖,刘瑞玉. D-二聚体在肝脏疾病中测定的临床意义[J]. 临床消化病杂志,1997,9(1):19-20.
[11] 章小东,郑德瑾,朱学海,等. D-二聚体测定在各型肝炎诊治中的评价[J]. 江西医学检验杂志,2002,20(1):24-25. (收稿日期:2013-03-1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