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案 (公开课)2022年部编版语文精品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竭力表现出“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此文之所以能够久为流传,是因为文章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在区区81字内运用了比照、引用、类比等手法,让人回味无穷。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和虚词; (2)能力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做胸襟豁达之人。
〔三〕教学重难点
1.多种形式诵读课文,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说学生
〔一〕学生能力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的译法——留、删、补、换、调、变等,本文的字词难度也不是很大,再加上课前的认真预习,因此只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能很顺利的完成,重点和难点也可以很好地解决。
〔二〕学习风格的分析
结合我校“高效课堂〞模式——“两段六环〞的构建工作,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我把大局部时间留给学生,教师精心设计导学案,把教学任务分配给每一个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
形式进行问题探究。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学笔记的内容,进行自我汇报展示。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学习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根底、开展水平,结合我校“两段六环〞构建工作,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 我的课堂环节如下: 〔一〕学生借助学习用具完成自学笔记。〔学生课前完成〕 1.知作者 晓背景 扫障碍 2.译句子 品语言 学写法 3.明主旨 悟情感 懂意蕴 〔二〕教师导入并出示自学提纲。〔3分钟〕 〔三〕教师分配各组学习任务。〔2分钟〕 〔四〕小组合作,问题探究。2021分钟〕 1.板书提纲,突出重点 2.学生讲解,生生互动 3.提出质疑,教师补充 4.学生评价,小组评比 〔五〕学生汇报展示。〔汇报前诵读课文〕〔15分钟〕 六、学生稳固反响。〔与上一环节交叉进行〕〔5分钟〕 七、随堂测试〔5分钟〕 八、布置作业〔1分钟〕 我设计的导学案: 一、意蕴悠远赏名句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 2.“有仙那么名〞“有龙那么灵〞暗喻什么? 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此题3个小题的设计意在引出“比兴〞的写作手法。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在文中的有何作用? 此题意在指出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以景之雅见“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说明什么?是什么写法? 此题意在阐述一句通过写交往之朋友的“不俗〞来衬托自己的不俗。
二、学以致用洗心灵
6.请用一句话评价与你交往密切的朋友是怎样的人。
此题设计目的在于情感延伸,使学生的视线投射到自己身上,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思考自己的人生,到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目标。
三、类比贤人展胸襟
7.你知道文中提到的诸葛亮和杨子云是怎样的人吗?说明作者有怎样的志向?
此题的设计意在明确写法是运用类比,说明作者也具有诸葛亮和杨子云等人的志趣和抱负。从而引导学生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8. 找出全文主旨话,说说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此题的设计意在让学生明白,文章的结构前后照应,进而深化主旨。
四、拓展延伸育今人
9.作者借助陋室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这种胸襟具有怎样的时代意义?
此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以及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情趣,进而思考本文的时代意义,引导学生做胸襟豁达之人。
附:板书设计附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馨 对偶 拟人 描 环境 青 衬托 对仗 夸 朋友 雅 虚实 比照 话 生活 静 类比 暗含 立 志向 高 引经 据典 表 态度 乐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欣赏梨花的图片。由梨花的图片你们想到了哪些关于梨花的诗句呢?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总结过渡:在不同诗句中梨花有不同的
象征意义,彭荆风这篇小说的题目《驿路梨花》出自陆游诗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那么,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的“梨花〞又有怎样的含义呢?请带着疑问快速阅读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小茅屋修盖、维护的先后顺序完成表格,展示文中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故事。 按小茅屋修盖、维护的先后顺序列表如下: 十多年前 小茅屋建好后 前几年梨花出嫁后 上个月 “我们〞到来时 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
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三个悬念:
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解放军战士路过建小茅屋 悬念三: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 梨花姑娘常常来照料小茅屋 表达效果: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梨花姑娘出嫁后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 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瑶族老人借住 “我们〞路过住宿,修屋 者的阅读兴趣。答复时,应结合课文内容来
谈。 引导学生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的描写进行细致的品读赏析,感知“我〞和老余的冲动与疑惑,瑶族老人的善良与见到梨花姑娘的妹妹时的冲动心情。
总结过渡: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之后,全文便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开展。那么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
2.追根溯源,寻找主人。 思考:你认为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是瑶族老人吗?是梨花吗?是梨花的妹妹吗?是解放军战士吗?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反响指导:到小说的最后,通过哈尼族小姑娘,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姑娘深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效劳的精神继续帮助过路人,并且一直照料着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接管了小茅屋;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心存感谢,也都尽力照料小茅屋。所以,小茅屋的建造者、照管者都是主人。
三、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我〞和老余(寄宿)——设悬 瑶族老人(照管)——再悬 哈尼小姑娘(照管)——又悬 梨花姑娘(照料)
解放军战士(建造)——解悬
(2)思考讨论:本文运用了哪些记叙顺序?这些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整体结构看,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组织一晚一早所见所闻,属于顺叙。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是插叙。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课文还采用了倒叙的方法。 课文记叙顺序的作用: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写法探究 1.两次误会、三个悬念。 思考: (1)“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发生了几次误会?作者设置了几个悬念? (2)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反响指导: 关键词句:“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主人家是谁?〞“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一定是梨花。〞“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梨花呢?〞 明确:两次误会: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驿路上的行人得到了照顾,在孤独的旅途中,在漆黑的夜晚,在饥饿的疲惫里,是这间小茅屋给予了他们希望与温暖,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感恩在路上。那么,课文题目是《驿路梨花》,“梨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又有何含义呢?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聚焦“梨花〞,体悟情感 (一)五写梨花,各有不同 1.出示任务: (1)思考: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并思考其作用。
(2)学生勾画相关的语句,讨论、交流。 明确:五写梨花:其含义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自然界的梨花、人名、雷锋精神。
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这是自然界的梨花。一是写出了陡峭大山中淡淡月光下的梨花林洁白、美丽。二是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给人希望和温暖。三是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②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③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
这是写人。由此,景物的“梨花〞和人物的“梨花〞建立起关联。
④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借助梨花,赞美了给人们提供帮助的梨树林边小茅屋的主人。
⑤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是双关语,指花和人,“处处开〞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2.总结过渡:“梨花〞是文章的线索,贯穿了全文,在理解了不同“梨花〞的含义之后,我们知道了“梨花〞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和人名,还象征着“雷锋精神〞。那么,你能在课文中寻找到对“雷锋精神〞传承的事例吗?
(二)梨花绽放,处处花香 1.出示任务:
(1)思考:文章中哪些事件是“梨花〞绽放的表达呢?
(2)学生圈点勾画,总结概括。 明确:
①“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②瑶族老人送米、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③哈尼族小姑娘照管小茅屋,向解放军战士和姐姐学习。
④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战士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⑤解放军战士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2.总结过渡:“驿路梨花〞处处生香,我们看到了在边陲之地的淳朴民风和不计回报的助人为乐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弘扬。在学习了文本之后,我们再回到文章的标题上。
(三)驿路梨花,品味妙处 1.出示任务:
(1)思考:课文用《驿路梨花》作为标题,
有何妙处呢?
(2)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理见证。
①“驿路梨花〞既指自然界的梨花:洁白、香气四溢。又指梨花姑娘:助人为乐,朝气蓬勃,淳朴热情。还指解放军战士:无私奉献,为人民效劳。也指边疆民族的优良民风:淳朴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更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
②“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
③“驿路梨花〞出自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2.总结过渡: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困难与不幸,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那么这个社会便会充满真、善、美。
目标导学二:拓展延伸,洗涤心灵 1.出示任务:在与文本、与作者的交流中,你是否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呢?如果哈尼族小姑娘想再一次修葺这个驿站,你想为她或者这个驿站做点什么呢?
例如:我想帮她再种一些梨花。 我想给驿站取一个名字:梨花思缘。 我想给驿站前后修建一排路灯,以方便路人行走。
我想写一篇关于驿站的文章,把这个驿站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种精神。 ……
(1)联系生活实际,将文本中的精神转变为实际的行动。
(2)用关爱的情感去帮助他人,这也是对文本个性化理解的一种表达,也是对文本主旨的升华。
课堂小结: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学生自读——提问——精读——答复以下问题〞的形式,有助于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义。 2.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从内容到写法,能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为了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悬念〞。 可取之处 缺乏之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