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年昭通教师招聘考试重点题九

来源:好兔宠物网
2019年昭通教师招聘考试重点题九

一、单选题

1、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学内容、组织、方法及媒体的使用等所进行的系统规划称为()。

A.教学策略 B.教学模式 C.教学目标 D.教学设计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身教重于言教”忽视了教师传授知识的天职 B.“教师应该遵守法律”是法律要求而不是师德要求 C.在市场经济时代,要求教师廉洁从教是一句空话 D.教师不思进取是不符合师德要求的

3、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子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A.义务教育 B.中等教育 C.职业教育 D.高等教育

4、某小学一节课结束后,任课老师抱着学生刚交的作业本离开教室。一名未交作业的学生急忙追赶,不慎摔倒在地,将门牙摔掉一颗。在此事件中应承担主要责任的是()。 A.学校 B.任课老师 C.学生自己 D.学生监护人

5、以下属于马克思主义观点教育起源说的是()。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谁的教育思想? ()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董仲舒 7、“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说明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8、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说明教育对文化具有()。 A.集成功能 B.传递功能 C.选择功能 D.创新功能

9、我国古代培养“君子”的目的决定了以“四书”“五经”作为基本教育内容。这是教育目的()的具体表现。 A.导向功能 B.选择功能 C.控制功能 D.评价功能

10、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潮是()。 A.教育的全民化 B.教育的职业化 C.成人教育 D.终身教育

11、把“课程”用于教育利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A.夸美纽斯 B.洛克 C.斯宾塞 D.赫尔巴特

12、新课程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这与下列哪位教育家所提出的教育目标类型基本一致? ()

1

A.杜威 B.布卢姆 C.布鲁纳 D.泰勒

1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要了解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调整教与学的步骤,需使用()。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结果性评价 14、()是衡量个体道德修养水平的外在标志。它在品德结构中发挥关键作用。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5、“身教胜于言教”体现的德育方法主要是()。 A.陶冶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16、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班级是否有()。 A.群体凝聚力 B.群体规范 C.课堂气氛 D.集体的荣誉

17、听完一节精彩的语文课,自觉投人到下一节数学课学习。这体现的注意品质是()。 A.注意分配 B.注意转移 C.注意起伏 D.注意广度 18、()指注意指向于一定事物时持有的聚精会神的程度。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集中性

19、对易受暗示的学生应着重培养其意志品质的()。 A.自觉性 B.自制性 C.果断性 D.坚持性

19、对易受暗示的学生应着重培养其意志品质的()。 A.自觉性 B.自制性 C.果断性 D.坚持性

二、多选题

1、下列观点中属于儿童中心课程的观点的有()。 A.儿童是课程的核心

B.学校课程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C.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 D.课程内容应该与儿童的经验相结合

2、现代课程开发理论中的经典泰勒原理所回应的问题有()。 A.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B.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目标 C.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D.我们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2、现代课程开发理论中的经典泰勒原理所回应的问题有()。 A.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B.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目标 C.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D.我们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4、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遵循下列哪些步骤和要求? () A.要明确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 B.认真听取教育专家的说明和建议

C.尽可能广泛地了解有关的新的教学方法,以便自己选择 D.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

2

5、德育的疏导性原则要求()。 A.讲明道理 B.因势利导 C.表扬激励 D.循循善诱 5、德育的疏导性原则要求()。 A.讲明道理 B.因势利导 C.表扬激励 D.循循善诱

7、教育调查报告的结构一般分为()四部分 ①标题②前言③附文④主体 ⑤结语⑥署名 A.①② B.②③ C.④⑤ D.③⑥ 8、注意的品质特征有()。

A.注意的范围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9、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 A.概念 B.判断 C.推理 D.比较

10、学校中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A.师生关系 B.集体气氛 C.遗传 D.教育

三、判断题

1、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二级课程管理,是当前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 2、教育法规是规范化、法律化的教育政策,是被奉为国家意志的教育政策。()

3、因张老师上课连续迟到,学校依据相关规章制度给予其记过处分,并停发半年绩效工资。张老师不服处理结果,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张老师的申诉不符合非诉讼的申诉制度,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不予受理。()

4、被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 5、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为教育。()

6、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的。()

7、教育直接指向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社会的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政治性和阶级性。() 8、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9、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10、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

四、案例分析

1、升国旗仪式后,少先队部下发了为残疾儿童献爱心的倡议。回教室途中,班主任刘老师听到本班有位同学在嘀咕:“献爱心,献爱心,想必又要我们捐款了。”一旁的几位同学也在低声议论着。

下午的班会课上,刘老师组织同学们观看有关残疾儿童的纪录片,并围绕“有何感想”和“我们能做什么?”进行分组讨论。集体交流时,A.同学说:“我们小区有一个这样的孩子,真的很可怜我去帮过他,但是我要上学做作业,只能偶尔帮帮他。”其他同学也纷纷发言:“我们可以省下自己的零花钱,更多地帮助他们。”“众人拾柴火焰高!”“捐物捐款只是献爱心的一种表现,帮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才是关键!”“我们可以给他们写信送贺卡”……刘老师总结时分享了自己很喜欢的一句话-“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问题:结合案例,分析刘老师的行为遵循了哪些德育规律?

2、陶行知当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就当场喝止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回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一见面,陶行知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学生惊异地

3

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我让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这块糖奖励你对我的尊重”那个同学更惊异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有正义感。”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校长,我错了,我也不应该动手。”陶行知随即掏出第四块糖塞到他手里,说:“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的糖也用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吧! 问题:

(1)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 (2)德育过程的规律有哪些?

参考解答

一、单选题

1、【育萃专家解析】D。解析:根据教学设计的概念可知,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2、【育萃专家解析】D。解析:教师职业道德中终身学习。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思进取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 3、【育萃专家解析】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4、【育萃专家解析】A。解析:学校对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应采取措施予以保护,当未成年人在校内或者本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发生人身伤害事故时,学校应当及时救护,妥善处理。题干中应承担责任的是学校。 5、【育萃专家解析】D。解析: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是属于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教育起源说。 6、【育萃专家解析】B。解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成武不能屈”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7、【育萃专家解析】A。解析:“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建设国家管理公众事务,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事情。这句话揭示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功能。 8、【育萃专家解析】C。解析: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说明教育对文化具有选择功能。 9、【育萃专家解析】B。解析:教育目的具有导向、选择、控制、激励和评价功能。其中选择功能是指教育目的为教育内容的选择确定了基本范围,保证了教育能够科学地对人类丰富的文化做出有价值的取舍。“四书”“五经”正是在教育内容上的选择。 10、【育萃专家解析】D。解析: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作为当代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直接倡导和推动,并得到了各国政府的积极响应和合作。在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中引起了一场

4

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必将会改变世界教育的面貌。 11、【育萃专家解析】C。解析:在西方,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他著名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斯宾塞把课程理解为知识或学科。 12、【育萃专家解析】B。解析:布卢姆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大领域的目标,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的目标序列。 13、【育萃专家解析】B。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用来及时了解某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因而可据此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活动。 14、【育萃专家解析】D。解析:道德行为是一个人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支配下的实践,是个体品德的外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传意志的集中表现,也是受教育者是否接受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接受外部教育影响和衡量个体道德修养火平的外在标志它在品德结构中发挥关键的作用。

15、【育萃专家解析】B。解析: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 16、【育萃专家解析】A。解析: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间的友谊等来表现。关系融洽、凝聚力强的班级,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并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是否有群体凝聚力常常是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17、【育萃专家解析】B。解析:注意转移是指有目的地、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不同的对象上。注意起伏是指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地加强和减弱。注意广度也叫注意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能够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 18、【育萃专家解析】D。解析: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的活动。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在选择对象的同时,对别的事物的影响加以抑制而不予理会,以保证对所选对象做出清晰的反映。 19、【育萃专家解析】D。解析:意志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四个特征。复杂性不属于意志品质的特征。

20、【育萃专家解析】D。解析:形式运算阶段(11岁及以后)处于皮亚杰所划分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第四个阶段〕在此阶段,儿童可以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的思维。皮亚杰和英海尔德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以考查具体运算阶段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归纳推理的能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关于钟摆问题的实验。结果显示,只有到了形式运算阶段,青少年才能像科学家一样地检验假设,最终获得关于问题的、唯一可能的、具严格的逻辑意义的解释。

二、多选题

1、【育萃专家解析】A.C.D。解析:儿童中心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或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儿童是课程的核心;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第三,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第四,儿童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学校课程以学科分类为基础属于分科课程的观点。 2、【育萃专家解析】A.B.C.D。解析: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①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②提供什么教育

5

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③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3、【育萃专家解析】A.B.C.D。解析: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①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②课程的性质和特点;③学生年龄特征;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⑥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 4、【育萃专家解析】A.C.D。解析: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遵循以下一些步骤和要求:①要明确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②尽可能广泛地了解有关的新的教学方法,以便自己选择;③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主要比较它们之间的特点、适用范围、优越性和局限性等。 5、【育萃专家解析】A.B.C.D。解析: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具体要求:①讲明道理,疏一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6、【育萃专家解析】A.B.C.D。解析:班主任了解学生的途径:①书面资料分析;②观察;③谈话;④问卷调查。 7、【育萃专家解析】A.C。解析:教育调查报告的结构一般分为标题、前言(导言)、主体、结语(结论)四部分。 8、【育萃专家解析】A.B.C.D。解析: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9、【育萃专家解析】A.B.C。解析: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10、【育萃专家解析】A.B.D。解析:学校中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师生关系、同伴关系、集体气氛和学校里的各种教育活动。

三、判断题

1、【育萃专家解析】√。解析: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这也成为当前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 2、【育萃专家解析】√。解析:我国制定的教育法规以教育政策为依据,是规范化、法律化的教育政策,是被奉为国家意志的教育政策。 3、【育萃专家解析】、解析:学校停发张老师半年的绩效工资的处理方式侵犯了张老师获得工资报酬的权利,张老师有权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4、【育萃专家解析】√。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四条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5、【育萃专家解析】√。解析: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6、【育萃专家解析】×。解析: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 7、6.【育萃专家解析】√。 8、【育萃专家解析】×。解析: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 9、【育萃专家解析】×。解析: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部分。 10、【育萃专家解析】√。解析: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是国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四、案例分析

1、【育萃专家解析】

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也是促进受教育者品德矛盾的积极转化与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的统一。刘老师的行为,遵循了以下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即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6

基础。情,即品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意,即品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品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刘老师给同学们观看纪录片,有利于学生形成道德认识;让学生讨论“有何感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讨论“我们能做什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提高。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刘老师没有灌输给学生相应的德育思想,而是通过呈现情境,由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结论。这完成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能够促进学生对外部道德要求的内化,是个体的心理活动的积极结果。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活动和交往的过程表现出来的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一开始,有同学把献爱心等同于捐款,并产生不满情绪。后来,刘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集体的影响下,大家纷纷能够转变观念,把献爱心的形式多样化,并且道德认识呈现积极倾向。这体现了刘老师能够合理运用学生之间的活动和交往,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思想的积极转变。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学生品德过程中的反复是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也就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刘老师没有对学生不正确的道德认识立马纠正,而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促进学生品德认识的逐步提高。 2、【育萃专家解析】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疏导性原则。疏导性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提高学生认识。案例中陶行知回到校长办公室时,学生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将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陶行知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事实真相来说明道理,启发学生自觉认识问题,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②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当陶行知看到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时,他制止了学生并要求学生放学后到校长室去,从这一点看出陶行知是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从陶行知对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可以看出,陶行知又非常尊重学生的人格。

③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注意挖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整个教育过程,陶行知先斥责了学生,后来又给了学生四块糖,这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①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