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延安,我把你追寻

来源:好兔宠物网
 第一课时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 六年级下册第一板块《延安,我把你追寻》 内容 课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要求 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学习 1. 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目标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初步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教学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初步了解延安精神的重点 内涵以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教学 学习本课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的表达特点。 难点 教学 学生课前预习,重点联系朗读诗歌。 准备 教学 导学引导法,探究讨论法,诵读巩固法。 方法 媒体 媒体教学一体机 运用 1.课题简介:“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延河南岸,是中国革命的圣地。“追寻” 中跟踪寻找的意思。诗人看到了延安日新月异的变化,想到了延安的过去,也 憧憬着延安的未来。追寻自安,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变化中凸显的一种革命精预 神和革命传统,目的是继承、发扬延安精神,让延安乃至祖国更加富强美好。 2.创作背景:1991年,作者随中央电视台《黄河》创作组不定期到延安采访, 参观了枣园、杨家岭、宝塔山、南泥湾等地,浮想联翩,遐思延伸。他看到当 年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望着延河清澈的流水,闻着枣园梨花的清香„„追寻当习 年革命前辈的足迹,更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延安精神是革命的传家 宝,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时代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但艰苦奋 斗、开拓进取的延安精神不能丢,更要发扬光大。基于这种认识,作者创作了 《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 学 3.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祁念曾,笔名是祁星,河南洛阳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 文系,曾任《红旗》杂志记者。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文学成就:《苏轼凤翔诗文欣赏》获中国写作学会科研成果一等奖;长诗案 《延安颂》获首届“西柏坡杯”文学大赛一等奖。 主要作品:诗集《人生之恋》,散文集《红烛之歌》《宝鸡漫游》等,报告文学集《千秋业》,评论集《新闻探索与实践》《新时期文学》等。 一、观察插图,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你知道图上画的是哪里? 导 2.图上都画了哪些景物? 3.简介延安。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习第一节。 ⑴自由读,找出2个比喻句,分别蠊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⑵再品读,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⑶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节。 ⑴本节写了延安的哪几个地方? ⑵讨论:诗人追寻延河、枣图、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伟 大的延安精神) 学 ⑶指导朗读。 3.学习第三、四节。 ⑴自由读第三、四节,哪些语句看出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⑵谈谈你对“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掉宝塔山的顶天立地 的脊梁”的理解。 ⑶找出两节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词句,用上述方法,自学并讨论理解。 ⑷有感情地读这两句。 4.学习第五、六节。 ⑴思考:如果丢掉延安精神会怎样? ⑵讨论:我们到底要怎样追回延安精神? ⑶读读排比句,体会感情。 四、总结中心: 本文通过写作者追寻延河、枣图、南泥湾、杨家岭来表达作者向往延安, 追寻延安精神的思想感情。 五、朗读训练。 案 本文是一篇诗歌,节奏和韵律都比较鲜明,可让学生多读,读出感情,全诗押的是“n、ɡ”韵,读时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 铿锵。 可采用个人读、小组读、赛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评选出读得有感情的同学。⑷⑴⑵⑶⑷ 1.正音字:茁 炕 脊梁 课 2.区别字:炕( )琳( )妙( )魂( ) 坑( )淋( )秒( )魄( ) 堂 3.近义词:昔日—— 探索—— 反义词:温暖—— 光明—— 检 4. 解词: 茁壮: 测 辉煌: 明媚: 追寻延安精神(1、2) 板 需要延安精神(3、4) 书 延安精神重要(5、6) 设 幸福生活真美好,延安精神永追寻 计 课 后 反 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