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里的“乡村好教师”
王庆冷
当我们谈起“好教师”这个话题时,可能更多地想起了那些光芒四射的名师,想起了高尚的师德情操,想起了学习型教师、反思型教师、创新型教师。在决定教育质量的四大因素:教师、教材、实验条件和必要的教室条件中,教师无疑是第一位的。好老师有共性,也有特性。因此,好老师的标准不是统一的、一成不变的。农村基础教育有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我们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在农村教育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有着其具体的特性。
首先,好老师必须具有职业认同感,自觉地在教师职业生涯中追求人生幸福。 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城市与农村工作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明显差距,教育观念的相对落后等现实,使得广大农村教师缺乏职业认同感,不能安心于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就难以成为好老师。从客观上改变这些现实,是提升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因为,真正的好老师不会等环境变化了、条件成熟了才行动起来。他们能自觉地去直面现实,主动提升自己的职业认同感,从人生发展的高度肯定自己的职业选择,自觉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好老师。他们总是有着阳光的心态,总是一丝不苟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享受快乐,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我们希望能促进更多的这样的好老师成长起来。这样,就使青年教师逐渐地树立起为教育而行动的信念,把当好一名农村教师作
为人生幸福的追求,为成为一名“好老师”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次,好老师必须立足实际,善于学习和研究,自觉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知识和学生的知识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教师知识应该是一条流动的溪,是喷涌而出的甘泉。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再用昨天的知识来教今天的学生去做明天的事情,那是可悲的。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丰富知识,扩大视野,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和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才能不断拓展教育、教学能力。而如今,因为许多农村教师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研究的能力,总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使得学校无生机,课堂无生气,学生无发展。做一名好老师,就必须跟上课改的最新进展,让教学充满足够的新奇和乐趣,让教育活动充满激情;就必须让大脑不断得到充电和滋养;就必须依靠自己而不是依赖他人来培养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好老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研究者”。因为,一个教师如果停止了学习,满足于现状,他就完全摧毁了一个教师沟通无知与知识、绝望与希望、现在与将来之间的鸿沟的主要途径。鉴于此,我们以提高师资整体水平为出发点,积极树立“立足实际,善于学习和研究,自觉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的好老师的典型。
最后,好老师必须要正、要诚、要公,自觉做到为人师表。 一看“好教师”这字眼,很多人就会想到是教育水平过硬,能力强的老师。可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好教师”的内涵是越来越丰富的, 除了过硬的教育水平,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并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因此,要正、要诚、要公是新时期对好教师的要求。这也是我们对教师提出的一个身为新世纪的农村好老师的要求。为师要正,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德育人”。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有这种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又要以自身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为师要诚,就是对学生真诚,坦诚和热诚。其核心就是一个伟大的“爱”字,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谈不上师德。恩格斯曾经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也会做的事。但要做到爱得科学、爱得合理、爱得智慧、爱得艺术,就绝非易事了。教师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一种“博爱”,它非常神圣,就是与每个学生真诚相待、坦诚相处、热情相助。不能因学生出身门第有别而有厚有薄、智力上的差异而有亲有疏。为师要公,对人公道、公正,这是做人的公德,也是为师的美德。所谓做的要公,就是一碗水要端平,对好生、差生都要一样地献上炽热的心,倾注满腔的爱,这样,师生之间的距离就会缩小,关系就会变得亲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