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
1.(2011·山东临沂市统考)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是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手工业纺织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3.(2011·泉州模拟)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梯,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皑(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材料反映宋代福建 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 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
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 ④已经开始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5.每到春节,农村人挂的灯笼上会有“五谷丰登”的字样,预祝农业丰收,表达了人们在生活上的美好愿望。以下四幅图中,属于“五谷”的是
美娘相爱,历尽坎坷终成眷属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出明清小说关注世俗现实生活的风格,该故事和其文风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①城市生活丰富 ②商品经济发展 ③包办婚姻逐渐废除 ④重商观念正在形成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
A.丝 B.棉 C.毛 D.麻 10.“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的 A.麻纺织业 B.丝织业 C.棉纺织业 D.造纸业
11.(2011·浙江嘉兴一中摸底考试)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12.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上述情况在当时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
A.影响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B.制约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助长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3.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吕氏春秋》中有“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中有“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中有“时至而作,竭时而止”。以上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14.(2011·北京东城1月检测)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中国古代农业领域里个体生产逐步取代了集体耕作,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B.均田制的颁布 C.郡县制的普遍推行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15.(2011·山东枣庄文综卷)下图出自《天工开物》。这一组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注:耙:碎土、平地;耔:培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 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2011·北京昌平区抽测)《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有人说,该画“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时代的风采”是指
A.手工工场的兴起 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C.地域性商人集团的形成 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8.(2011·江苏南京调研)明代冯梦龙著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叙述了临安城内小商贩卖油郎朱重与王
①农事精耕细作 ②农业技术先进 ③农民辛勤劳作 ④水利设施的完善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6.“一方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中国古代农民的这种理想生活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保守 B.精耕细作 C.耕织结合 D.艰难脆弱
17.(2011·湖南邵阳3月)经济立法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见证。那么“盗马贼死,盗牛者加(枷)”这项立法最早出现在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8.《周礼》中将妇女的纺织生产称为“妇功”。从事这种劳作的人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
1 / 5
迭部县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试题
列,称为“国有六职”。这说明了
A.纺织业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B.男女平等
C.纺织业是手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 D.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19.《柳南续笔》载“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它反映了
A.棉花种植在内地的推广 B.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C.棉纺织技术的推广 D.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20.(2011·济南3月模拟)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职业 占人口比例 自耕农和地主 24% 佃农 36% 工场工人 30% 商人、工场主 10%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21.右图是1881年出版的连环画《黄道婆》的封面,黄道婆之所以受人们的尊敬和怀念是因为
A.为我国古代丝织技术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B.为我国古代棉纺织技术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C.传播中原文化,开创了教育的先河 D.为我国制瓷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2.明清时期,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23.(2011·湖南浏阳)读《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包括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28.(2013年福建高考15题)《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
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9.(2013年四川高考2题)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30.(2013年天津高考2题)“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31.(2013年四川高考3题)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年代 1620 1850 城镇人口(万人) 300 720 农村人口(万人) 1700 2880
①农业税相对稳定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4.“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反映出作者
①主张重农抑商 ②倡导以法治国 ③力求社会稳定 ④维护农民利益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5.(2013年江苏高考1题)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26.(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25题)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
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27.(2013年重庆高考2题)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32.(2013年重庆高考4题)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33.(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6题)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
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 B.促成社会分化 C.强化社会控制 D.发展商品经济 34.(2013年广东高考13题)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
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35.(2013年浙江高考16题)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
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2 / 5
迭部县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试题
(2)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6分)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36.(2013年江苏高考4题)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37.(2013年山东高考10题)《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
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38.(2014年全国卷2)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 选择题答题卡( 37题,每一小题2分 )
1 11 21 31 2 12 22 32 3 13 23 33 4 14 24 34 5 15 25 35 6 16 26 36 7 17 27 37 8 18 28 38 9 19 29 39 10 20 30 40
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2分)
材料一 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奚谓轻治?其农贫而商富。故其食贱者(而)钱重。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故曰:“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徽居万山环绕中,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以人口孽乳故,徽地所产之食料,不足供徽地所居之人口,于是经商之事业起,牵车牛服远贾,今日徽贾之足迹,殆将遍于国中。夫商人离其世守之庐墓,别其亲爱之家庭,奔走四方,靡有定处者,乃因生计所迫。
——吴日法《徽商便览》
材料三 徽商的兴起,通常认为与地理环境有关,徽州粮食产量少,但特产却很丰富,陆路交通困难,水路交通却还方便,于是他们将境内丰富的土特产运出销售,再将本地需要的产品从外地输进来。
——刘敏华《徽商衰败之因——“官商”经济带来的警示》
材料四 徽商外出经商,功成名就之后,多返回故里,买田置地,勘风水,兴土木,或建宗祠,或筑宅院,历经几个世纪,形成了今天享誉世界的皖南古民居群落(如下图)。
二、非选择题:
38.阅读下列材料:( 12分)
材料一 (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秀……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工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 “及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四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
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3 / 5
(1)阅读材料一,商鞅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为此商鞅有何建议?(6分)
迭部县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试题
(2)依据材料二,回答明清时期徽州人为何多从事商业?“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的现象为何难以禁绝?(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徽州人从事商业有什么有利条件?(2分)
(4)从中国古代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两方面,分析材料四反映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指出材料四所反映的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8分)
40.阅读下列材料:(28分)
材料一 八政:一曰食(农业生产),二曰货(商品流通),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尚书·洪范》
材料二 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五日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
——《周礼·天官》 材料三 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五 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 贾皆其末也。
——《清世宗(雍正)实录》
4 / 5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综合指出商周时期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态度。(6分)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10分)
(3)从材料四、五中分别归纳并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12分)
迭部县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试题
参考答案
1.解析:D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精耕细作”的理解。
2.解析:A小农经济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基础上,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本题以剪纸的形式体现了这种模式,做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从图片中解读出有效信息,从图中的“耕牛”和“纺车”等信息便可做出正确判断。
3.解析:B由材料中“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梯”可知②正确;由“引谷水以灌溉”可知③正确;①④在材料中没体现。
4.解析:D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可知,中国人的生活中牛占据重要地位,并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这与中国是农业社会,牛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有关,故选D项。A、B、C三项与材料没有因果关系,故排除。
5.解析:A五谷即为黍、稷、稻、麦、菽,俗名分别为黄米、谷子、水稻、小麦、豆类。玉米不在“五谷”的范畴之内。
6.解析:D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状况,①②③的信息均正确,手工业者受到歧视没有体现,因此正确答案为D。
7.解析:B北宋时期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东京的商业经济尤为繁荣,《清明上河图》就反映了这一状况。 8.解析:A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包办婚姻的制度到新中国建立后才得以废除,③错误;明代商业虽然有较大发展,但是重农思想根深蒂固,不存在“重商”思想形成的问题,④错误。
9.解析:D棉布是明朝中期以后才成为百姓衣料的,在此之前,丝毛织品不是普通百姓能享用的,故所谓“布衣”其实是麻衣。
10.解析:B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蚕桑”“黄丝”推断材料反映的应是我国古代的丝织业。 11.解析:B项体现了唐朝对“坊”的管理,即严格限制临街开门。
12.解析:D C项明显不对,因为材料只是谈税收问题,并未涉及土地兼并;由于材料说的是国内贸易,因此A项也可排除;B、D两项比较,显然D项更符合题意。
13.解析:B材料体现了农业生产应重视气候、施肥、节气等因素,这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 14.解析:A抓住题干的时间提示语“公元前5世纪”和题意的着眼点“主要原因”分析理解。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公元前5世纪正值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推动了耕作方式、土地所有制、剥削方式和阶级关系等一系列变化,故A项符合题意。B是北魏时开始推行的;C是秦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D是原因但不是主要的;故B、C、D均应排除。
15.解析:C“耙”和“耔”都是中国古代基本的农业生产技术,属于较高的农业生产技术,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具体体现,从图片中的劳作,可看出④无法从材料中获取。
16.解析:A这里主要阐明小农经济落后性及农民容易满足,而没有涉及B、C、D项内容。
17.解析:D“盗马贼死,盗牛者加(枷)”说明“牛”在社会上的地位提高了,是农耕经济形成的体现,这一新的经济形式最早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故本题选D项。
18.解析:D题干材料中并没有纺织技术方面的信息,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生产职能,并未涉及政治地位,排除B;与“妇功”并列的还有百工等,不能说明纺织业就是手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排除C;“妇功”是“国有六职”之一,足以说明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19.解析:D本题主要理解材料,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棉、御寒、生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从这些关键信息可以看出在当时棉布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主要衣料。
20.解析:D从表格得知,这一地区既有工人又有工场主,这说明该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中国资本
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明代中后期的江南地区。
21.解析:B黄道婆是我国著名的女纺织家,她把海南黎族的先进棉纺织技术带到家乡松江,带动了我国棉纺织技术的传播和发展。注意是“棉纺织”不是“丝织”。 22.解析: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出现雇佣关系。 23.解析:B从趋势图中看出,农业税基本在2 000万两多一点,①正确;工商杂税增长较快达到将近6 000万两,并超过农业税,这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的结果,所以②③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且从图中不能得出资本主义萌芽这一信息,④错误。
24.解析:A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民从事农业则“公法立”,社会就会安定;相反,如果人民“舍本(农业)而事末(工商业)”,就会招惹很多是非,故①③正确。 25、B 26-30 DDBCB 31-35 BDCCC 36-37 BD
38.【答案】A【答案解析】试题解析:考察中国古代的货币。北宋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材料“以便贸易”说明这种货币具有交易凭证的作用。故应选A。“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说明交子产生是因为铁钱不便于交易,B不符合材料意思,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交子 38.答案:
(1)丝。棉。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穿着,而棉布柔软保暖,结实耐用,物美价廉,适合各个阶层穿着。(6分)
(2)材料三是农民的家庭副业形式,材料四是明朝中后期丝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说明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大大提高。(6分) 39.答案:
(1)核心:重农抑商。建议:提高粮食价格,保障务农者获利;对商品谋以重税,抑制商业活动。(6分) (2)当地山多地少,随着人口增长,粮食供应更加困难。迫于生计,徽州人多外出经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丰厚的利润驱使。(6分) (3)物产丰富;水路交通方便。(2分)
(4)原因:宗法制影响,宗族观念浓厚;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徽商在致富后,购买田宅,以提高自身地位。消极影响:使工商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加剧土地兼并。(8分) 40.答案:
(1)商周统治者重视农业,也鼓励手工业和商业发展。(4分) (2)商鞅变法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
基本含义:强调发展农桑、重视耕织,并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6分) (3)黄宗羲:农工商皆本;雍正帝:重农抑商。
评价:黄宗羲的观点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雍正帝的观点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落后的。(8分)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