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地理信息分析城镇化进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及建议——以厦门市辖区为例

来源:好兔宠物网
第34卷第6期2011年12月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GEOMATICS&SPATIALINFORMATIONTECHNOLOGY

Vol.34,No.6Dec.,2011

基于地理信息分析城镇化进程对土地

利用的影响及建议———以厦门市辖区为例

卢耀武

(福建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福建福州350003)

要:以厦门市辖区为例,通过对多个时段的地理空间和遥感影像数据进行信息提取,结合相应时段的人口、

经济统计资料,应用GIS技术手段,分析厦门市城镇化进程中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进而提出一些解决城镇化摘

集约利用土地的相关建议。进程中如何节约、

关键词:地理信息;城镇化进程;土地利用;建议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867(2011)06-0067-03

AnalysisandSuggestionsoftheInfluenceofUrbanization

ProcessonLand-UseBasedonGeomatics———TakingXiamenRegionforExample

LUYao-wu

(FujianProvincialGeomaticsCenter,Fuzhou350003,China)

Abstract:ThispapertookXiamenregionforexample,bymeansofextractingthegeospatialdataandremotesensingimagesinmulti-period,andcombiningthepopulationincorrespondingperiodandeconomicstatisticsinformation,itfirstanalyzedtheinfluenceofur-banizationprocessonland-useinXiamenregionusingGIStechnology,andthengavesomerelativesuggestionsonhowtouselande-conomicallyandintensivelyduringtheprocessofurbanization.Keywords:Geomatics;urbanizationprocess;land-use;suggestions

0引言

市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些表像特征,进而分析并提出一些

对相关决策有益的建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大量的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第二、三产业逐渐向从而使城镇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城镇的数量也城镇聚集,在不断增加,大大地推动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也是我国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城镇化过程必然对我国土大量土地将被开发用地利用动态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而导致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于城镇及配套设施建设,越来越缺乏,因此必须大力倡导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本文以厦门市辖区为例,通过应用地理信息和遥感技术研究不同时间段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反映出厦门

收稿日期:2011-05-10

1

1.1

——以厦门市为例城镇化进程研究—

厦门市概况

厦门市位于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地处福

2

建省东南沿海,辖区陆地面积1565km,海域面积300km2。厦门市是我国较早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早在1980年国务院就批准将岛内的湖里村划出2.5km2作为

1984年特区扩大到全岛及鼓浪屿,2010年又将经济特区,

特区扩大到整个辖区,包括本岛(思明区、湖里区)及岛外

的海沧、集美、同安、翔安4个行政区。2010年,厦门市辖区常住人口为353万(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实现GDP总值为2060.07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达到10000

GIS应用和质量管理等工作。作者简介:卢耀武(1966-),男,福建平和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现主要从事遥感、

68

美元

[1]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1年

1.2研究分析

1993,2000,2006,本课题利用本中心所拥有的1986,

2009等5个年份的厦门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和相应时间SPOT5,QuickBird卫星遥感数据资序列的CBERS-02B,

料,并收集相应时间序列的人口、经济统计资料,通过以提取、叠合分析,从宏观的角度对厦门上3类信息的处理、

市1986~2009年期间5个时段的景观空间特性、斑块密斑块形状指数、人口经济统计直方图(限于篇幅,仅展度、

示结果统计图件)等方面研究分析城镇化进程,具体如下:

1)通过土地利用景观空间特性分析(如图1所示)表1986~2009年厦门市的林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明,其中1993年到2006年间下降的速度较快,面积减少了10.9%;耕地总面积呈逐年减少趋势,从1986年到2009年总降幅为32.7%,年均1.36%;陆地水域面积1986年-2009年总降幅为64.7%,年均2.69%,下降的幅度相当大,厦门市本来不多的陆地水域被大量开发占作他用;建设用地从1986年到2009年,涨幅达到520%,接近6倍,呈现逐年大幅直线上升的趋势,年均涨幅达21.6%,这集中反映了厦门市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

图3

厦门市1986~2009年斑块平均形状指数折线图

Fig.3PlaqueaverageshapeindexofXiamen

cityfrom1986to2009图2厦门市1986~2009年斑块密度折线图Fig.2ChangingofplaquedensityofXiamen

cityfrom1986to2009

4)从人口统计直方图上看(如图4所示),1986年~1993年农业人口均超过非农业人口,至2000年基本持2006年和2008年非农业人口远远超过农业人口;从平,

1986年三大产业的产值统计直方图上看(如图5所示),

1993年第二、三产业就远三大产业基本处于较低的水平,

2000年-2008年二、远超过第一产业,三产业有了质的飞

跃,占有90%以上的比重。

图1Fig.1

厦门市1986~2009年土地利用景观空间

2

特性面积变化图(单位:km)

Changingofspatialareaoflanduselandscapein

Xiamencityfrom1986to2009(unit:km2)

2)斑块密度分析(如图2所示)表明,从1986年到2006年,厦门市的斑块密度呈上升趋势,说明1986年到2006年破碎化程度逐年加强,空间的异质性在不断扩大,空间结构越来越复杂,土地开发力度在逐年加强;2006年到2009年,破碎化程度下降,景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降低、连通性较好,说明土地在连片开发,有空间结构优化趋势。

3)斑块平均形状指数显示(如图3所示),从1986年到2009年厦门市斑块平均形状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斑块的形状越不规则。斑块体形状愈不规整,表明人工干预大,土地开发力度在逐年加强。斑块数破碎化指1989年到2006年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加大,数显示,之后呈下降趋势,表明2006年前土地开发强度大,之后有空间结构优化整理趋势,这和斑块密度的趋势一致。

图4厦门市1986~2008年人口统计直方图

Fig.4PopulationstatisticshistogramofXiamen

cityfrom1986to2008

2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0世以上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和统计分析表明,

纪90年代后,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厦门市,并创造了数额巨

第6期

卢耀武:基于地理信息分析城镇化进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及建议69

三是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完善、效益提高的原则,推进开发园区建设。坚持把土地使用面积与具体项目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确定,使土地供应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

生态环保等重点发展区域倾斜,鼓励中小型企高新技术、

业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

3.2

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资源和载体,同地上空间一样,是实现城市空间立体化开发,逐步完善城市

图5

厦门市1986~2008年三大产业变化统计直方图

Fig.5ChangingofthreeindustriesofXiamen

cityfrom1986to2008

功能,实现城市生态化和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条件。近

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汽车的普及,使城市原有空年来,

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向地间和基础设施负荷不断增加,下拓展空间成为必然趋势。

大的二、三产业产值,有力地推进了厦门市的城镇化进

1986~2009年程。然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还表明,建设用地大幅度增长,主要靠利用厦门市城镇化过程中,

大量的林地、水域、耕地进行建设扩张。厦门市的耕地在2009年第十九个全国土地日,厦门市国土资源逐年减少,

与房产管理局动态统计数据显示,人均耕地仅为0.0093hm2(约0.14亩),严重警示土地利用后备资源

[1]

匮乏。

从以上的研究分析还可以看出,城镇化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造成耕地资源的大量流失,而且对粮食安全造成严重挑战;城镇化过程还造成林地、草地、陆地水域、海洋等面积大量减少,从而对生态安全造成威胁;城镇化过程中,也造成工业建设用地和

将造成碳排放过度,引起居民建设用地的不断大幅增加,

地表温度变化,从而对气候过程造成一定的影响

[2]

3.3

加大农村土地的整理力度,将土地整理与

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加大农村土地的集约开发、复垦和整理力度,做好中长期土地利用规划,加快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村人口就地集中进行农业和非农业生产,切实保护好和进行城镇化,

充分而又集约地利用每一寸土地。以地区的政府相关部整合所有支农项目和资金,将土地整理、宅基门为主导,

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扩大土地整理规模,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引入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发展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同时,要编制村、镇(居民点)规划,明确中心镇和中心村,并利用农村宅基地审批制度,引导新增加农村宅基地向中心镇和中心村集中,杜绝新建居民点散乱分布的局面再度发生。通过土地整理,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节约土地资源,尤其要坚守

不断提高土地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耕地保护红线,

益,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赢。

3建议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必然使城镇建设用地

土地自然供给的刚性、耕地的空间不断向外拓展。然而,

资源的稀缺性与城镇建设对土地无限需求的矛盾,将决定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不能再单独依赖用地规模的无限扩

2

张。2007年,福建省人均耕地仅0.037hm(约合0.555

[3]亩),不及全国人均水平的40%。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

“高效化、低效率的土地利用模式,走集变当前的粗放化、

参考文献:

[1]

.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厦门网[EB/OL][2009-06-25].http://baike.baidu.com/view/7614.htm#sub7614

[2]田光进.中国城镇化过程时空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

2009.社,

[3]唐南奇,.福建刑世和.福建省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J]

2009,12(4):20农林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4.

[4]徐涵秋.基于城镇空间区域扩展分析的城市化进程评估

[J].城市发展研究,2002,9(4):33-42.

[5]彭光雄,许兵,浓蔚,等.TM图像的城镇用地信息提取方

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21(1):31-36.法研究[

节能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降低对耕地、生态、气约化、

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参考建议。候等方面的影响。因此,

3.1严格规划计划管理,高效利用土地

一是完善用地指标项目管理,严格执行工业用地计

划预申请制度,由政府相关部门根据项目总平面规划、投资强度、税收预期、就业人数、生态环保等情况统一分配用地指标。

二是建立区域各用途用地的最低容积率标准的技术指标体系,指导各类用地,合理确定单宗土地的出让规模。如提高工业用地和经营性用地的容积率,并增加税收等约束条件,凡达不到该区域对应用途规定容积率的,要求追加投资或缩小用地规模。

[编辑:栾丽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