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6-阿卡波糖对28例2型糖尿病血清胰岛素和血脂水平的影响

来源:好兔宠物网
22

的来源有三种:(1)由体内合成的嘌呤类物质经次黄嘌呤及黄嘌呤而转化为尿酸;(2)由核酸分解而成;(3)由食物中嘌呤类分解而成,前两者为内源性尿酸,后者为外源性尿酸。尿酸生成后约有2/3经肾脏排出,其余1/3经胃肠道排出,其中部分被细菌分解为尿素及尿囊素等物质。

本组资料显示老年健康组中血清尿酸略高于正常水平,提示血清尿酸浓度随年龄而升高,且男性升高率明显大于女性。本文观察到老年高血压病Ⅲ期及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尿酸明显高于老年健康者及老年高血压病Ⅰ~Ⅱ期。原因考虑为人体尿酸主要由肾远曲小管根据总尿酸浓度进行主动性分泌来排泄。肾功能受损时,肾血流量减少,这种主动性分泌障碍可导致尿酸增高。提示血清尿酸升高可反映前两种疾病肾功能损害程度,且升高的程度与病情的发展成正比。

本文显示老年糖尿病合并DN患者血清尿酸明显高于无DN患者。原因考虑NIDDM早期,肾小球滤液中GS浓度增高,肾小管对GS的重吸收增加,竞争性地抑制尿酸重吸收,肾脏对尿酸清除率升高,随着病情进展,糖、脂肪、蛋白质代谢

福建医药杂志1999年第21卷第3期紊乱,肾糖阈下降,尿酸的清除率下降,从而使血清尿酸升高,血清尿酸可作为监测老年NIDDM肾功能损害的指标之一。本组资料显示恶性肿瘤、单纯肥胖症、慢性酒精中毒、缺血性中风(服阿斯匹林者)患者血清尿酸明显高于老年健康者。原因可能是由于细胞大量破坏,核酸和鸟苷酸、腺苷酸转换加速,分解、代谢增加,从而使尿酸生成增加;或是由于尿酸的排泄减少,最终致血清尿酸升高。血清尿酸升高,可间接反映老年恶性肿瘤、单纯肥胖症、慢性酒精中毒的严重程度。

本组资料显示绝大多数血清尿酸升高均无关节炎症状,称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极少数患者血清尿酸浓度异常升高,时间较长,可并发尿路结石,加剧肾功能损害。作者认为,血清尿酸浓度超过1500Lmol/L时,则需要治疗。

参 考 文 献

1.叶应妩,等.临床实验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425~429.

阿卡波糖对28例2型糖尿病血清胰岛素和血脂水平的影响

福建省级机关医院内科(350003) 张祥捷

摘 要 28例应用磺脲类疗效欠佳的2型糖尿病病人加用阿卡波糖治疗,与20例未加药病人对比,结果显示,加药后餐后血糖明显降低,空腹血糖也有下降,同时餐后胰岛素、空腹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也见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提示阿卡波糖不仅可有效降低血糖,且可改善高胰岛素血症和血脂紊乱。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阿卡波糖 胰岛素 血脂

  阿卡波糖是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减慢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延缓糖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但对血胰岛素水平等的影

2]

响各家报道不一[1、,本研究目的在于观察长期治疗后胰岛素和血脂的变化。

附表  两组试验前后血糖、胰岛素和血脂的变化

A组

0月

FBG(mmol/L)PBG(mmol/L)HbA1C(%)INS(mIU/L)PIns(mIU/L)Tg(mmol/L)Tch(mmol/L)HDL-ch(mmol/L)

8.2±2.3

1月7.9±3.4

6月6.8±2.6*△

0月8.0±3.3

B组1月8.5±2.8

6月7.9±3.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按WHO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门诊病人48例,均应用过磺脲类治疗,随机分为两组,A组(试验组)28例,在原方案不变的基础上加用阿卡波糖50mg,每天3次;B组(对照组)20例,治疗不变。A、B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8.5±10.4岁和60.6±9.5岁;病程分别为3.6±1.2和4.3±1.0年;体块指数分别为22.8±3.2和23.4±3.8kg/m2,两组间差别均无显著性。

1.2 方法:加药前及加药后1个月和6个月分别抽空腹血测血糖(FBG)、糖基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INS)、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h)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及早餐后2小时抽血测餐后血糖(PBG)和餐后INS(PIns)。数据均以-x±s表示,差异的显著性采用t检验。2 结果

A组用药1个月后,PBG已有下降,而FBG、HbA1C、INS和血脂均无明显变化,至6个月时,PBG下降更为明显,FBG和HbA1C也均有降低,PIns和Tg、Tch也降低,HDL-ch升高;而B组均无明显变化。详见附表。15.4±12.2±10.5±14.8±4.53.7*△4.2#△△3.99.3±1.412.2±8.345.4±14.52.3±1.16.5±1.50.79±0.14

8.9±1.6

7.5±1.2*△

9.0±1.615.0±11.3

15.6±14.4±4.65.49.3±1.3

9.5±1.8

15.9±10.8±10.47.612.5±13.9±

9.813.145.6±44.5±12.69.42.5±1.86.6±1.6

2.3±1.16.4±1.4

42.2±28.5±39.8±13.79.2*△13.92.2±1.6±2.1±0.90.9#△△1.36.6±1.7

5.7±1.2*△

6.8±1.9

0.89±1.02±0.89±0.210.23#△0.210.92±0.93±0.130.18

  注:与试验前比,*p<0.05,#p<0.01;与B组同时间比,△p<

0.05,△△p<0.01

3 讨论FJMedicalJournalVol.21,No.31999应用阿卡波糖后,PBG明显降低,因为它是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使进入小肠的碳水化合物分解减慢,故单糖的吸收延缓,改善餐后血糖的控制[3]。同时,我们也观察到,随着时间的延长,FBG和HbAIC也降低,说明餐后血糖的改善有助于全天血糖的控制。

本研究发现,长期应用阿卡波糖后PIns下降,2型糖尿病常有胰岛素耐受,故胰岛分泌增加,导致高胰岛素血症。现认为高胰岛素血症与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等血管病变有关,而应用磺脲类或胰岛素治疗均易致高胰岛素血症,有增加血管病变的可能。长期应用阿卡波糖后,血胰岛素水平未升高,反见降低,这对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是有利的。其降低胰岛素的机理可能是由于餐后血糖的降低,减弱对胰岛B细胞的刺激作用,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1]。加用阿卡波糖后,血脂水平亦见降低,这可能是通过改善糖代谢而间接发挥作用,是否与胰岛素降低有关尚未能肯定,这一结果有助于进一步预防动脉硬

化、冠心病和高血压等与血脂紊乱有关的血管并发症。

23

故我们认为,加用阿卡波糖,不仅有助于血糖的控制,而且能改善高胰岛素血症和血脂紊乱,从而达到预防或延缓一些血管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宁光,王琴琴,李娴,等.磺脲类合并二甲双胍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加用拜糖平的疗效观察.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8,14(2)∶100.

2.侯为开,张宝珠,徐进,等.拜糖平治疗NIDDM的双盲对照研究.中国糖尿病杂志,1996,4(1)∶56.

3.ChiassonJL,JosseRG,HuntJA,etal.Theefficacyofacarboseinthetreatmentofpatientswith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Amulticentercontrolledclinicaltrial.AnnInternMed,1994,121∶928.

简易输尿管支架在女性中末段输尿管结石术中的应用

(附88例报告)

龙岩市第二医院(364000) 刘荣幸 何华亨

摘 要 为预防输尿管中末段结石术后常见并发症尿漏、输尿管狭窄的发生,本院自制简易输尿管支架的应用,制作简单,疗效满意,适合基层医院应用。

关键词 女性 中末段输尿管结石 支架管  13年来,我院应用自制简易输尿管支架治疗女性末段输尿管结石病人88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88例,均为女性;年龄19~67岁,平均38.2岁。置架原因:无选择性经确诊为输尿管中末段结石84例,术中发现输尿管积脓6例,本组有4例常规切开取石术后漏尿,切口不愈而置管。

1.2 自制支架方法:选用F8或F10小儿导尿管1支,头端用4号丝线缝穿打结留线与尿管等长,置尿管头端及丝线于水中(术中可用无菌盐水),将丝线用注射器吸入尿管中备用。1.3 置架方法:结石取尽后探及近端输尿管无梗阻,将支架管液体石腊润滑后插入膀胱,用生理盐水将丝线注入膀胱内,支架管尾端插入输尿管近端,切口用4个“0”肠线间断吻合肌层,保留导尿2天,不用其它任何引流。

1.4 置管时间及取管方法:留管5~18天,平均6.2天。本组79例取出支架管只需将露于尿道外口之牵引线渐拉出即可顺利拔除,另5例在排尿时自行尿出牵引线和支架管,仅4例因丝线成结无法排出,用膀胱镜钳出。

2 结果

术后70例有肉眼血尿,均在2天内消失。8例有膀胱刺激症,6例有低热(T37.6~38.2℃),其中包括6例输尿管积脓患者,应用抗菌素治疗,拔管后症状消失。本组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漏尿、输尿管狭窄。术后平均住院8.7天,与同期未置管组住院时间(平均10.8天)比较有显著差异(t=2.31、P<0.05)。随访1~3年症状无再发,B超或KUB平片未发现手术处梗阻及结石。

3 讨论

由于输尿管从上到下逐渐变细,而下段最细,其内径仅1~3mm,因而该处是结石滞留和嵌顿的好发部位,发病率高。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方法甚多,但由于条件及其它种种因素的影响,在广大的基层医院,手术取石还是一种较常用的方法。而输尿管中末段切开取石常规术式后病人行动受限,一般带导尿管及切口负压引流管,恢复慢,更为严重的是尿路手术的主要并发症尿漏及手术处狭窄梗阻的发生率很高。为了解决此弊端,作者用小儿导尿管作输尿管支架应用于输尿管结石切开手术中,取得良好效果,使手术成功率提高,达到预期目的。自制支架作用:支撑输尿管壁,减轻炎症水肿,有利于切口修复;起支架作用,利于手术中输尿管缝合复原操作,降低医源性切口狭窄梗阻;有内引流作用,相对隔离尿液与尿管切口创面的接触,防止漏尿发生。本组4例常规切开取石术后漏尿不愈再经置管术后痊愈。女性尿道较男性短且直,实践证明尿流能把牵引线冲至尿道外口,取出支架管方便。本组88例女性手术成功无一并发症,且操作简单、方便对此有印证。导尿管留置时间与尿路导管伴随性尿路感染(UTIC)的发生率有密切关系,与置留时间呈正比,且女性患者留置导尿为并发尿路感染四大危险因素之一[1]。本组88例不按常规作切口引流的基础上,导尿管置留时间仅有2天,与未置架组相比,置管时间缩短了1.2天,且无一并发症,不仅使患者减少了术后带切口负压引流的痛苦,同时缩短了留置尿管时间,有利于早日起床活动,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尿路感染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