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知行合一”德育理念的内涵及其实施途径

来源:好兔宠物网
第38卷第6期肇庆学院学报

Vol.38, No.62017年11月

JOURNAL OF ZHAOQING UNIVERSIT'Y

Nov. 2017

“知行合一”德育理念的内涵及其实施途径

韩治国!王艳丽\"

(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图书馆,广东肇庆526020)

摘要(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重要论 述,也是指导教育教学关于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方面的思想认识和方法论。作为师者,在教育教学中,应“以德化 人、诲人不倦、推陈出新”,做到知行合一。

关键词:知行合一;德育理念;内涵;途径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6009-8445(2017)06-0054-04

“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先生最重要的教育 把“知”即意念也当作最初的“行”。对于“行”他解

思想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 释道_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辩是思辩做这 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辩矣。”因此,王阳明的“行” 一、“知行合一”德育理念的内涵诠释

包括了学、问、思、辩多方面内容。他认为[5]13_14: ”知 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之 知之成。”他主张把“知”和“行”结合起来,不能离开 “知行合一”最早出自宋元之际儒学家金履祥[1] “行”而求“知”。意思是说,不行就不是真正的知, 所著《论语集注考证》:=圣贤先觉之人,知而能之, 行的本源上有好恶之意。“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 知行合一,后觉所以效之。”意思是说,先知先觉的 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圣贤,知后能行,思想与行为是一致的,应该成为后 进一步解释说,知的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的明觉 知后觉之人效法的榜样。北宋程颐、程颢兄弟共创 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来就不可以分离。如果 “洛学”,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 再从字面上深人剖析,“知”是知道,是醒悟生命本 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 质,背后真理真相,是知天命,天命难违。天命,是 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2]。程颐说\" 每个人的要完成的使命,是每个人的灵魂,生命的 “格,至也。穷理而至于物,则物理尽。”“格犹穷,物 意义和价值。“行”指自己的行动,职业、岗位或轨 犹理也,犹曰穷理而已也。穷其理,然后足以致之, 道,以自己的兴趣和天赋特长,为哪些人服务,实现 不能穷则不能致也。”他们认为“知”为先。南宋朱 怎样的理想。“合”是人的意识和宇宙意识链接,意 熹[4]也同样认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 识清晰和明确了,天人合一。“一”即一切,一切围绕 目不见”“欲知知之真不真,意之诚不诚,只看做不 这个使命而行,可创造无限可能性。

做如何。真个如此做底,便是知至、意诚。”强调了 通过以上阐述可以看出,古人所谓“知”是根源 知先行后,以行为重的观点。

信念系统,是累积的潜意识,指的是道德观念、思想 明代王阳明__247把“知行合一”论发扬光大,并 意念和事物之理;“行”指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且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他首先强调人的活动都 “知、行”类似当今德育教育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即他的“致良知”。人的主体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生活即 与客体如何联系起来呢?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

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

收稿日期6017-03-10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学科共建项目(GD15XJY03)作者简介:韩治国(1966-),男,山西大同人,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助理研究员,院聘副教授。

第6期韩治国等:“知行合一”德育理念的内涵及其实施途径55

上述德育理念,对今后做好教育工作仍具有指 导作用。因为,作为“为人师表”者,只注重教会学 生知识技能,不重视品德养成不能称得上是好老 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 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 分辨,踏踏实实地行,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

十八大提出的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 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6]。”进一步明确了立德树人是 教育的中心环节、根本任务,要实现树人目标,教育 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践行“知行合一”的德育理念。

二、“知行合一”德育理念的实施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

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7]2016年12月,教 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有一句话值得 我们思考:我们说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 初心、回归梦想,归根结底,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这 一根本任务。

北宋张载有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 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应该成为 我们当前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回归”指向。“为天 地立心”即立天地之心,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有天地之性,有气质之性,天地之性即人性,要做到 人性至善,要做有远大理想有高尚追求的人。。为生 民立命”完全可以契合为教育方针的“为人民服 务”,这里的“生民”指的就是普通老百姓,指的是人 民大众。。命”指老百姓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如果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选择了“为人民服 务”,生命就有意义,人生就会绽放异彩。。为往圣继 绝学”。。往圣”,指历史上的圣人,儒家指的是人格 典范和精神领袖。。绝学”,指中断了的学术传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传承历史,并力求创新,把中 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为万世开太 平”。。太平”“大同”等观念,是周公、孔子以来的社 会政治理想。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并通过一 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建设美好的社会,实现人类共

同的理想。这四句话应该成为高等教育育人的价 值体系认知。

从教育角度来讲,。知”指书本知识,。行”指动 手能力;“知”蕴含道德良知,。行”强调道德实践。 教育的过程,不仅仅体现在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 生技能,更重要的在于学生人格塑造,即培养学生 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受教育者角度 来讲,知行合一的人才才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志存高远,理想 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人格健全,言行一致,表 里如一,行胜于言;学生自觉学习,刻苦用功,奋发 进取,个人价值植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 对社会有贡献之人。

很多高校都把知行合一作为校训或办学理念, 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训是“德才兼备,知行合 一”,复旦大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以德化人

《大学》有言:”德者,本也。一个人,只有坚守 德为本,方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方能为社会、为 他人做更多的有益之事,也方能实现自己人生的最 大价值。《左传》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 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立 言方为不朽[1&。老子的《道德经》论述:”道生之,德 畜之,物形之,势成之[11]。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 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 “道”指自然和社会运行的规律,而“德”是指人的德 性、品行,。道”和“德”相互作用造就万物。《易经》中 也说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 厚德载物。”这里的天指的是宇宙,地指的是大地, 意思是说,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刚毅坚卓,发愤 图强,永不停息;像地一样,气势厚实,增厚美德,容 载万物。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也。”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以传道为第一位,用自己 的品格去感化学生的行为,带动学生与人为善,教 师道德自律的同时也影响学生[12]。孔子说:“道之以 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 耻且格。”[13](《论语•为政》)教师要用道德来教育学 生,用礼教来规范学生,人们不但有廉耻,而且人心 归服,就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荀子主张:”以善 先人者,谓之教。。“行为世范,学为人师。”(宋高宗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14]。教师要立心、立身、立言, 思想清明,语言洁净,行为端正,在化民成俗、表率 人伦方面发挥先导性、典范性作用。

56

肇庆学院学报第38卷

以上可以看出,古人把“立德”作为一种社会意 识形态,作为价值体系的核心,代表着社会的行为 标准和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处理伦理关系、人际 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更是 教育“树人”的根基。

儒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是 “君子”或“君子儒”。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是:i

修 己以安人”;“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见 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强调君子从自身修 养开始,并不断自我反省。《论语》的开篇即说;学 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孔子主张, 学到一个道理就要不断地把它运用到自身的修养, 这样才能使身心愉悦。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修己 以安百姓”(《论语•宪问》E

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来 安定天下,把内在的修养落实到外在的政治实践。 《论语》中说,“吾日三省吾/ ” ; “君子怀德,小人怀 土。”意思是说,君子要不断反省自己。君子思念的 应该是道德,不能像小人一样只思念乡土。《新语》 认为:,立事者不离道德,调弦者不失宫商。”告诫大 家建功立业的人必须有道德。林则徐有十条格言

u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 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 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时运不济,妄求无益;妄 取人财,布施无益;不惜元气,医药无益;不为百姓, 做官无益。”这与现代教育家陶行知的“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异曲同工。《大学》 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做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正大光明的德行 和德政,广泛地亲近民众和尊重民意,永无止境地 追求至善至美,以至善至美为奋斗目标。《学记•学 记》中说“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 大学之道也。”依靠读书人收到教化群众、转移社会 风俗的效果,使远近的人都能悦服而向往之,这就 是大学教育的目的。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之道”在于学生品德的修 养,良好心态的养成。传统中国的大学,在学习内 容上和现代大学是有巨大区别的,传统中国的大学 重“德”,“尊德性”和“道问学”是绝对不能分离的, 所有的知识最终都化为对德行的感受,才能算作真 正的“学问”。而现代大学,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 了学生的德行,重“知”而轻“行”。

(二)诲人不倦

教师的伟大主要体现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

默默奉献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论语•述而》)。作为“人师”者,要学会尊重学生 个性,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而不是生搬硬灌地传授 知识。“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 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 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礼记•学 记》\"立志从事教育的人如果既懂得了教育成功的 经验,又懂得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就可以胜任 教师的工作了。所以教师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明白 道理。引导而不威逼,劝勉使学生增强意志力而不 严加管教,适当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引导而 不威逼则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严加管教则学生 会感到学习是件轻松愉快的事,适当启发而不将结 论和盘托出则学生会用心思考。如果能做到师生 关系融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并且能够用心思考, 这样的教师就可以称得上一个善于教书育人的教 师了。“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春秋繁 露•玉杯》\"因此,“诲人不倦”中的“诲”,既指的是 教学生知识,还要教学生做人,不仅课堂上讲,还应 该体现在自己的行为行动中,只有言行一致者,才 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我们知道,大凡生而好学为最上,熏染而学次 之,督促而学又次之,最下者虽督促不学。生而好 学和虽督促不学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只 要得到相应的熏陶和督促就肯学了。学生不愿努 力学习,关键在于教师熏陶和督促的力量不够,而 熏陶和督促,尤为熏陶最为重要。

(三)推陈出新

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而教育的方式手段没有 唯一。推陈出新是创新思维的灵魂,作为师者,要 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冲破旧习惯、旧范式的 束缚,建立一套既属于自己,又适合学生成长的教 育方法。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流传千 古,告诉我们,从已知到未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 联系。已有知识是认识的成果,是学习新知识的基 础,新知识的学习才是目的。隋唐颜师古说“创,始 造之也。”“始造”就是创新的意思。“自得、自立、自 道,不倚师友载籍”。(《陆九渊集》卷三十五)主张教 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创新能力,敢于在实践中坚持 独立思考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方法,只有自己实践摸 索得来的教学理论与实战经验,才具有旺盛的生命 力,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朱熹也讲过:

第6期韩治国等:“知行合一”德育理念的内涵及其实施途径

57

“学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教师 37.

要靠自己的良知,穷其一生,方可师德人格精神自 [2] 王孝鱼.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987-988.

立,学术创新成就自得。

[3] 佚名.程顿[EB/OL].36〇 百科.https://baike.so.com/doc/

“唯知常而后能应变。”常中有变,变则通,通则 5811720-6024525.htmL

久,这是一条普遍规律。**总书记在全国高校 [4] 朱熹.朱子语类(壹)•卷九[M]//朱子全书:拾肆.上海:

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 冈田武彦.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M].重庆: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 重庆出版社,2015.

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 [6] 胡和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快建设世界一

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 流大学[N].中国教育报,2012-12-29(03).

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 [7] 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N/OL].中华人民

面。**希望,不仅要让高校教师成为党执政的 共和国教育部

moe.gov.cn/s78/A02/zfs—left/s5911/

坚定支持者,还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 moe—619/201512/0151228—226196.html向同行,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8] 宋•张载.张载集摘[M].北京:中华书局,2002:523.

[9] 曾参,子思.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大学•

如果我们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做到“知行 中庸[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合一”,成为追求真理、善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 [10] 左丘明.左传[M].杜预,注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 2016.

[11] 老子.老子[脚踏实地的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我 M].高文方,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们的教育就会风清气正,就会让人民满意,我们的 [12] 韩愈.师说[N/OL].古诗文网,http://so.gusMwen.org

学生就会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view—1178. aspx.

[13] 胡玉敏.读论语学为政[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

参考文献:

社,2016.

[1]金履祥.论语集注考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37-

[14] 方勇,李波.荀子[M].上海:中华书局,2015.

Connot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dea of and Its Ways of Implementation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HANZhiguo' WANZ Yanli9

(a.

Office of Publicity; b. Library,Guangdong Colleg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Zhao_ing,Guangdong 522061, China)

oriesAbstractcala:The Un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being one of Wang Yangming' s most significant educational the­, is brilliant exposi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bout epistemology and suchandpractice, and also an ideologi­ cognition methodology to guid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bout moral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practicededucationTheories as through morality, instruction without fatigue, bringing forth the new through the old should be Keywords by teachers in order to reach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action.

: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moral education idea; connotation; ways

(责任编辑:杨怀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