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体会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由于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将2006年以来我院9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8例,男64例,女34例。年龄18~72岁,体重41~102kg,ASAⅠ~Ⅱ级,术前高血压52例,心电图T波和ST改变65例。
1.2 麻醉方法 术前常规肌注阿托品0.5mg,鲁米那钠0.1g。进入手术室后常规开放静脉通道,持续监测BP(血压)、SPO 2(血氧饱和度)、ECG(心电图)、HR(心率)。本组均采用快速诱导插管。咪唑安定0.05~0.10mg/kg,阿曲库铵6~8mg/kg,异丙酚1~2mg/kg,芬太尼2~4μg/kg。吸氧去氮5min,肌松完全后经口明视插入ID7.0~7.5带套囊气管导管,经听诊法确定导管就位无误后,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VT8~10ml/kg,F: 10~12次/min,I∶E=1∶2,维持
PETCO2在(35±5)mmHg。麻醉维持采用微量泵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0.2μg/kg/min,异丙酚1~4mg/kg/h,根据血压、心率情况随时调整。按需追加阿曲库铵首次剂量的1/2~2/3。 2 结果
98例患者除2例因下颌短小和舌体肥大声门暴露不清楚,用纤支镜插管外,其余诱导插管顺利。本组病例术前收缩压均在13. 3kPa以上,诱导用药期间收缩压下降基础值30%者30例(30.6%),出现插管后心率剧增,需及时静注异丙酚或者艾司洛尔控制;术毕停用静脉麻醉药,5~10min病人全部清醒,呼吸和神志恢复,达到拔管指征(听从张口、睁眼等动作指令),气管导管顺利拔出。
术后随访无麻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特点是手术时间短, 需及时调节麻醉深度。我们采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既可以满足手术需要,又可以使病人术毕迅速苏醒。异丙酚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清除率高、半衰期短、苏醒迅速的特点,有良好的镇静作用 [1],但不能消除疼痛。而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μ受体激动剂,其具有药效强、起效快的特点,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其主要在肝脏以外代谢,经血液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分解代谢,半衰期3~5min,持续输注无蓄积[2]。
通过98例手术的麻醉,我们的体会是:①在CO 2气腹条件下,瑞芬太尼0.1~0.2μg/kg/min,异丙酚1~4mg/kg/h的速度持续输注,可较好地维醉的平稳和深度,也可较好地克服 CO2的刺激和高碳酸血症带来的应激反应。②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具有协同作用,可以减少各自用量和减少各自的不良反应,术后苏醒快,保护性反射恢复迅速,可以有效地预防误吸。在麻醉苏醒过程中,98例病例均在停用瑞芬太尼5~10min清醒,符合拔管指征。
参 考 文 献
[1]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第三版),2003:481~483.
[2] 盛雅仪,徐振邦.瑞芬太尼的药理学及临床应用[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1,20(2):1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