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兔宠物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数学竞赛心得体会

数学竞赛心得体会

来源:好兔宠物网


数学竞赛心得体会

【篇一:胥晓宇-数学物理竞赛心得体会】

序言

物理集训队最后一天,宋老师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学了这么多年的竞赛,在心态,学习,考试等方面都有一些心得,要是消逝在记忆之中,未免有些遗憾。所以愿意整理出这样一份心得体会,全都是肺腑之言,希望能对广大竞赛同胞们有所帮助。

那些对竞赛有成见的人就不要喷了。认为我讲的不对的(尤其是各位学长),欢迎在“评论”里面留下自己的看法,给大家更多的帮助。可能有一些措辞失当,还请见谅。

下面讲的会比较多,而且会比较散,有些部分大家可以自行跳过。

〇 学习成就大事记(还是简单说一下吧,大家给点面子不要喷)

小学五年级 仁华一班一号 进入一流奥数圈子

初一 数学初联一等

初三 数学高联一等

高二 数学进北京队,cmo满分金牌,集训队前十 高二 物理高联一等

高三 数学物理联赛均以第一名进队,随后cmo金牌,cpho银牌(涉险过关,太幸运了)

高三 物理进入ipho国家队

出国方面 toefl110+,sat2300+

课内成绩 高中不出年级前十,高二cmo前不出前三

一 明心见性,直指本心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细细数来,初步接触竞赛,数学是小学三年级进入华校,物理是初二;而进入mo和pho,那都是高中的事了。

很多人都会有疑问:学这么多年的竞赛,到底是为什么?

实话实说,小学的时候学习数学竞赛,说的好听点,是出于好胜心和自尊心;说的实在点,就是好面子,听见别人夸奖心里高兴,自得。当然也有“兴趣”。注意,兴趣和自得之心是完全可以一致的。

但是到了中学,尤其是进入高中以后,上述心态固然存在(所谓本性难移是也),但更多的则是真正有求知欲,并且能在数竞中发现乐趣。我记的特别清楚的一次是去年的暑假,在上海旁听国家队培训的时候,有一个数论题。有两个参数m和k,让你证一个结论。我用了一个小时,一直对着m“使劲”,毫无斩获;后来灵机一动,对着k“使劲”,豁然而解。(好吧,没有原题就跟看笑话似的)当时就特别特别高兴,就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我觉得这就是数学竞赛中的乐趣。

当然了,我学物理竞赛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到了高二的暑假,才渐渐体会到物理的乐趣。

这与“本心”无关,故后述。

所以现在,我在竞赛方面,确实是做到了“明心见性,直指本心”。有虚荣心,但更多的是对它们的喜爱(之所以用喜爱而不用热爱,是因为两科我身边都有比我更“热爱”的人,dby和bas,我是自愧弗如)。我称这份喜爱为“本心”。

当然了,从虚荣心为主到本心为主,自然有一番坎坷。以下为数竞经历。

我从小学开始,一直是所谓天之骄子,一路顶着“北京本届数学最强者”(之一)的光环,一直到高中。由于初三拿了高联一等,高一时信心慢慢,准备进北京队参加cmo。结果高联失利,136分,一等中下。后经证实,有一道大题本来我的证明是对的,但是吃了鸭蛋,直接把我从省队打到一等中下。听到了消息,申诉,无果,只能饮恨。

当然是痛哭了两三次。想法是,明明不是我犯的错,却需要我自己承担苦果。冤枉啊! 然后就是去找杨琦老师诉苦。杨老师显然二十成好人,先是陪着我痛骂一顿判卷的,然后跟我说他当年如何被误判,“巨怒”,结果等他进了省队,当年踩在他头上的几人都放弃竞赛了(跟黄裳似的)。然后又举了两位我校学长的例子(就不说名字了,你们两位自己应该知道吧。再次向你们表示感谢!),各种开导。我一想,是啊,他们两个显然比我还要惨,我好歹还有两年呢。然后心情就渐渐平静了。 杨老师又说,其实你再想想,如果你实力足够强,那么就算被误判一道,也能进队,那才牛呢。我一想,这很有道理啊,我明年就要远远比其他人强,让那些老师就算误判我也拦不住我进队。

然后我就说,其实我还很难受的一点呢,就是同学们显然会认为我数学不是最强的了,而

且有的人说的那些话就带刺,我就特别难受。我也知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是我的层次还没有这么高。

这其实是很要命的一点,至少这个是我自己最大的弱点——极度自信(乃至自负,后来有改正,但还需努力)+自尊心(虚荣心)强。知易行难,我努力忽略一些言辞,有所进步,但或多或少还是有些难受。

后来,我又用各种古文安慰自己,特别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塞翁失马”,“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特别有用。

谈完话,我心情大有好转,还作了一首打油诗以表心志(好吧,当时确实是等着有一天进了国家队然后公开),就附在这里了。为了押韵,牵强之处还望大家不要取笑。除了一个人名,其余一字不改,当时一则情绪激动,二则心智不成熟(现在也是),取其精华即可。

几近十年数学路,

何堪今日至此处?

待到金榜发布日,

数非其数物非物。

数学初窥真门径,

论理也具强工夫。

组委却将大题除,

河东漫漫归无路。

何苦,何苦?

胥郎本非池中物,

晓千知万亦无助。

宇宙何大人何渺,

再难可以一苇渡。

何须无端添悲苦?

人生不顺本常故。

敢问当年xxx,

当为英雄却落幕。

不如,不如!

且看来年桃庵中,

任尔等闲花千树!

卧薪励精神常在,

前度胥郎今又来!

我都说了不要取笑!

好的,继续说。后来,一方面是为了上述“雪耻”,有一股傲气,想要来年即使误判也进队(我的这份傲气确实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做题中确实渐渐感受到,而且自己思考自己为何学竞赛时也漫漫认识到,自己不是为了别人学竞赛。然后就真的慢慢把一些事看淡了一些。包括之后罗马尼亚大师杯因种种原因落选,未能去成,也没有那么痛苦了。而且这一年,感觉成熟了很多,坚强了很多。

而且自2011年11月起,自己立下目标,每天做至少一道cmo真题,坚持做了12届,觉得要为下一年留题,就转而做别的了。感觉确实这一年水平有很大提高。高二果然在误判情况下进了省队,也拿了金牌。

说了这么多,主要是讲了我的一次“破而后立”的过程

。大道理不多讲,大家自己体会吧。最后说一句:没有被误判的竞赛生涯是不完整的。

希望这对那些曾在或尚在低谷中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下面附上我还在“低谷”(当然内心已经振作了)时的发言。

2012集训队表彰大会胥晓宇同学发言

2012-06-15 10:49:25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家长、各位嘉宾大家好,我是人大附中胥晓宇,现在就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次去莫斯科参加莫斯科奥林匹克竞赛的一个经验。首先还是要说一下我对各位老师的感谢,首先是要感谢各位带队的教授和老师,是他们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才能使我们这次比赛圆满成功,所以先向这些老师表示感谢。

同时也要感谢的是那些没有跟我们一起去莫斯科,但是在背后默默支持我们的老师,他们对这次的比赛,对这次行程做了非常细致、周密的安排,而且学而思还有很多非常好的老师对我们之前进行了细心、而且非常全面的培训,(因为)他们的培训才能使我们在比赛中取得这么良好的成绩,所以现在也向他们表示一下感谢。

下面再说一下我关于这次比赛的一些想法:首先,大家应该都知道俄罗斯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数学非常厉害的国家,而且莫斯科的题主要是几何和组合比较难,而且最难的就是组合。(她的)几何经常会出一些比较怪、比较有歧义、非常奇特的、比较有意思的题,所以这次比赛至少就我个人而言,对我的一些关于数学和组合数学上的想法、思路的开阔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说这次比赛还是对我的水平有非常大的提升。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的一点就是我个人关于数学竞赛的一些感受。在座的应该都是一些非常厉害的教授、老师,而且还有一些往届非常厉害的学长,所以我现在可能有班门弄斧之嫌,但是我在这个地方还是想说一些自己的心里话。我觉得(做)数学竞赛(更重要的)是数学的精神。

先拿我个人举一下例子,我在去年,在高中联赛没有考好,所以没有进冬令营,包括刚才上面也说了,今年有一个罗马尼亚的大师杯赛,但是我还是因为个人的水平不足,也是没有能成功地去成。这次拿这个(莫斯科数学奥林匹克)第一名,应该也算是一个成绩,但是相较于冬令营的金牌、imo的金牌,可能连个零头都算不上。

我想说的是从高联失利开始,我个人觉得在走一个前所未有的下坡路。但是我觉得真正对数学精神的理解可能就是这个时期,就是在这个时期(我才)真正知道什么是要坚持,要有毅力。现在还是要感谢两个比我大一点的同学,一位姓曾,一位姓魏。他们在我失利的过程中,因为想到他们,想到他们曾经和我一样经受住了失败的打击,才有了今天的成绩,他们是督促我继续走下去的朋友。

以后如果有一天我能得一个冬令营的金牌,能够进入国家集训队,进入国家队,我想这可以算是我学数学的一个成功。但是如果有一天,假如我到高三,我还是进不了(国家队),我拿不到一块金牌,但是我觉得这也不能算是一个失败,因为当我就这样坚持下去,当我终于可以勇敢地面对这一切,当我用坚持不懈的精神去面对数学,并且用全身去热爱数学的时候,我觉得我就已经获得了最大的成功,谢谢大家。

二 数学竞赛学习心得

“要多想。”

我本人是在初一时基本学完初中课内内容,初二结束后基本学完高中课内内容。这个因人而异,不过肯定是要尽早学完为好。

下面进入正题,就是高中数学竞赛的学习。

众所周知,mo四大项,几何代数数论组合,“知识点”确实比较多。建议是找学校的竞赛课或者课外培训机构,先把竞赛的内容过一遍,达到高联一等的水平。然后,就是要向着cmo前进了,cmo才是真正意义上数学竞赛的第一关。

先说本人经历。初三中考后,去上海数学夏令营,方知自己才疏学浅。在那里连学十天,感觉水平大涨。

高一,由于还要上学,也就是把cmo真题做了一半,看了(没有做)四本奥赛经典(最好不要看他的几何和组合)。

高二,进队后,把cmo真题和其他一些mo难度的题做了,然后cmo。cmo后,做了近五六年的集训队题,看了《数学竞赛研究教程》,然后tst。tst后会学校老老实实待了半学期,去上海旁听国家队培训。

暑假又做了一点单樽老师的小册子,还有《不等式的秘密》。主要在弄物理。

高三,物理tst期间又做了一遍cmo,tst后,做了一些题,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从高一到高二暑假,有一些人大附中的学长给我们讲课,感觉受益良多。特别感谢cl。

总之,我自己感觉数学看的+做的书并不多(实际上少的可怜),但是我感觉自己有一个非常非常大的优势,就是我特别爱思考且会思考。

这里的思考不是指做题,是指做题后的总结。我总是喜欢在做完一道好题之后,“高屋建瓴”地写上几句高大上的点评,刚开始确实拙劣,不过慢慢就有感觉了,往往可以抓住题目中蕴含的思想or技巧中的精髓(姑且让我自吹自擂一下)。

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固然有道理,但是有些同学是“学而不思则罔”,做一道题没做出来,一看解答,“哦,原来这么简单,一下子就出来了”。然后就走了,去做别的题。这么说的确夸张,更常见的是,看了解答,每一步都会,就是不知道解答是怎么想出来的。这样,下次出现蕴含同样思想的题,照样做不出来。

我每次遇到没做出来的,或是做出来感觉做法极其巧妙的,都会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答案为什么这么想?是有条件或是结论的提示,是有熟知的定理,还是有一个很自然的题眼我没有发现?

我为什么没有这么想?应该怎样使得下次这样想?

这道题里头,有什么技巧值得借鉴?

这道题背后有没有更本质的思想?有没有高等的背景?

当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想明白这么多,但是你一旦去想,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不过也不要“思而不学则殆”。)

关于推荐书目,由于我本人看的做的书确实不多,就不贻笑大方了。不过我可以给出一份历届cmo好题单子,当然是我自己总结的,总结于第一次参加cmo之前,如下:

1, cmo 6-6 足球-三色丝线-顶点放数-积为一

与之类似的有cmo5-6, 3n边型三角剖分一笔画。

关键在于抓住染色的特点,从染色本身的规律性入手。

比如,用赋值法运用颜色的性质。

另一种是cmo1-6, 关键在于用已有条件找到“更好用”的条件,即条件的减弱型转化。 2, cmo 8-4, 类似于cmo1-3, 复数题要会转会放。找模长最长的复数的和,用于构造性的证明存在性。

【篇二:初中数学赛课比赛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赛课比赛心得体会

高家梅 2014年10月29-31日,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和评比活动在会东举行,我有幸参加了此次赛课活动。本次评比共有来自全县各地的30多位教师到场观摩,比赛中,人教版版本教材展示。我在这次学习活动中接触了全县优秀青年教师,参加本次活动感受颇深,下面谈几点收获。 第一、课前准备充分,课堂教学环节完整流畅。

以前我所听到的优质课的展示都是在课堂上,但这次通过说课能够完全感受到每节课教师备课时所要做的准备,如会东中学的徐明星老师在讲等腰三角形应用时所做的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过程中,对等腰三角形概念与表示方法有什么程度的认识和理解?整个课程经历了回顾复习,引出问题;合作互动,解决问题;构建模型,分析问题;归纳小结,反思提高;达标检测,省定落实;布置作业,分层优化六个环节,给人的感觉是自然完整流畅。我想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表现的这么好正是因为他们“备好”教材,还“备好”学生,并且能够预设问题,正所谓:有美好的预设,才有美好的未来。

第二、参赛教师的语言精炼准确,肢体语言艺术性强,课堂形象

好。

这次讲课的教师语言都非常准确,提问的意图指向明确。对学生的引导自然、评价中肯,言语中流露出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鼓励。我们都喜欢听鼓励的话,学生更是如此,这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健康发展非

常重要。参鱼中学中学的王邦递老师是第8个参赛教师,他青春、阳光,给我的印象最深,他在课上语言温婉,亲切,还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赞扬鼓励,肢体语言配合的恰到好处,及时的纠正、引导,不管学生回答正确与否,他对学生都能够给予的适时评价,促进了学生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增强自信心。

第三、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比如垂径定理,《垂径定理》等都是从生活实际入手,提出相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对新知识的引入或巩固都要注意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本次活动中,大部分的老师选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生活中,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让学生体会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过程。当然,在此问题上专家也提出“生活的现实”应该是学生熟悉的,与当前学习内容紧密相关,要尽量避免人为编造。

第四、课堂上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数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并发挥团队意识,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成功感,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多位参加活动的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都是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

思考,之后再小组讨论、总结。但是也有专家质疑,每节课都有设计讨论吗?齐声回答问题也是一种方式。

第五、同行提问积极,点评精彩。

活动中听课教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每节课下来至少有两个提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也引发了的点评。平时我们的评课,指出问题的地方,各抒己见,各有道理,最后我们会觉得都好,但又不知道按谁说的方式来处理我们的课。这次,几位资深的专家对每节课都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他们的评课针对性强,客观,有理论支持,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赛课,我的感触很深,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数学的本质,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去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使得数学课堂更加有数学的味道。精彩的课堂,专家专业的分析、总评,一节课内容虽然不多,但涉及了一章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例题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加强运算技能以及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我收获了很多,既开阔了眼界,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教学是无止境的,在以后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注重教育科研,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取将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使我也能够达到这些精英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2014年10月

【篇三:2014小学数学教师技能大赛心得体会】

2014 小学数学教师技能大赛心得体会新场乡中心小学 杭勤霞10 月,我有幸参加了新场乡中心小学小学数学教师数学 技能大赛赛。感谢区教研室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相 互观摩、学习、切磋的平台,调动了我们不断学习、共同提 高自身业务水平的积极性,切实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也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锻炼的机会,并感谢刘老师、杨 老师给予我无私的指导与帮助,让我在这次锻炼中得到了提 高。 本次比赛,为时 2 天,可谓紧张而充实,考核非常全面。 现在回想起来,我感觉所收获的不仅是一纸证书,而在于准 备和参与比赛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因为失误深深的 自责与沮丧,又有那柳暗花明的意外与惊喜,有赛前的忙碌 紧张,又有赛后的反思与总结…,它让我有了从未有过的经 历,有了从未有过的体会。下面就把我最深的感受与大家分 享。 一、在学习中提高 本次比赛的内容有:数学解题比赛,现场评课,粉笔字 板书设计,即兴演讲,设计教学方案,制作教学课件,最后 上一堂 20 分钟的展示课。这么多内容怎样在短时间内进行 高效的复习呢?

于是我对自己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我执教过 2-6 年级的数学, 对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知识有一定的把握,但对中学的数学 知识有所淡忘。其次,即兴演讲是自己从未接触的项目,感 觉无从下手,也无法准备。让我感觉十分头痛。 在复习准备的这段时间,我又重新翻开了小学奥数、中 学代数;也上网查了很多即兴演讲、评课的技巧,观摩了很 多即兴演讲的范例和视频。甚至试着去猜题目,写稿子。这 样的日子,虽然紧张、忙碌,但又十分充实。无论是数学解 题,还是评课、演讲,各方面都有了不少的提升。在收获的 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读书学习过于功利,知识的积 累应该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 而非临阵磨枪、 一蹴而就的。 直到需要用时才进行突击,往往只能起到安慰剂的作用。作 为教育一线的老师, 有时也应静下心来多看看书, 积累知识, 不仅仅是专业知识。 二、在参与中体验 在本次比赛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即兴演讲:准备 3 分钟,演讲 3-5 分钟。按理说我们教师每天都面对学生不停 地讲话,这应该不成问题,但实际并非易事。参赛的老师们, 有的因为过于紧张,思绪混乱,语无伦次;有

的人纯粹答题, 而忘了这是演讲;当然也有人滔滔不绝,声情并茂。看来即 兴演讲考验的不仅是你的知识贮备情况,理论功底,语言表 达能力,也要考验你是否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

素质和正确的心态是获得好成绩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比赛中 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心态,以平常心看待某一点的得与失。 三、在反思中成长 曾在不同的场合听不同的老师说过同一句话:每参加一 次活动就经历了一次成长。的确,在与其他青年教师竞争的 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虽然不是多么优秀,却收获了一种积极 的进取心。同时,通过大赛,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及综合素质 也得到了检验和提高。从而让我深深意识到要重新审视自身 的学术水平和业务状况,不断学习,拓宽思路,走出平庸, 学有专长,教有特色。 技能大赛,考察的是教师是否有扎实的基本功,因为它 是教学的保障。但是,有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不一定会有 高效的课堂,犹如有了上佳的陶泥,却不一定能烧制出上乘 的陶器一样。因为塑形、彩绘以及火候的把握,除了需要缜 密的心思、高超的技艺外,还要具备“视材而定”的随机调 控能力。而这样的能力既需要学习,更需要实践,还需要反 思。 所以, 我会把这次大赛出现的问题当作自己提高的契机, 在反思的过程中,寻找改进和提高的有效良策。只有这样, 才会逐渐改进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和教学水平, 使自己能更快地专业成长。2014 年 11 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owto1234.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