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社会资本视角下社区社会安全研究的文献综述

来源:好兔宠物网


社会资本视角下社区社会安全研究的文献综述

社会资本视角下社区社会安全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社会资本视角下对于社区社会安全的研究我们从普特南对意大利的研究说起。他的研究发现公民性强的地区的集体生活比较轻松,因为人们可以期望别人遵守规则。在公民性弱的地区,几乎每一个人都认为别人会破坏规则。普特南发现,在那些具有深厚社会资本的地区,制度绩效良好,那里的人们关心公共事物,关心社区事务,相互信任,遵纪守法,社区鼓励团结、公民参与、合作与诚实的品质,而在制度绩效差的地区,人们极少参与社会生活。通过这段描述,我们可以依稀瞥见社会资本与社区社会安全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社区犯罪率作为社区社会安全的一个方面,相对较早引起学者关注,有学者通过各种抽样调查和实验方法获得了大量的截面和时序数据,对社会资本的经济和社会影响进行了计量检验,指出社会资本可以降低犯罪率。2001 年,寇特和黑里对美国的研究发现,如果一个社区内人们互不熟悉,缺乏对青少年的监督以及集体活动的参与程度很低,那么很可能会发生较多的犯罪和暴力现象。2001年,哈尔波恩分析了“芝加哥社区人文发展项目”的调查数据,他发现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和邻里间的利他行为是解释社区之间犯罪率差别的关键因素。

社会安全与社会治理存在很大联系,学者在社会资本的视角下,对于社会治理的研究成果比社会安全研究更多。袁振龙在研究北京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治安案件高发现象时,在该文中,规范、网络和组织被视为社会资本的三大要素,如果一个社区的社会资本要素增加,其治安形势就可能趋于好转。综上所述,社会资本理论提出后,学者们

从不同角度讨论过社会资本与违法犯罪的关系,也就是体现了社会安全中社会治理的一个狭小方面,但国内只有少数学者采取了初步的研究与分析,还没有系统性的实证研究

成果。在《社区与社会资本:互惠、分离与逆向———西方研究进展与中国案例分析》一文提出了社区与社会资本之间既有互惠发展,也有相互分离的状态,以及双方的负面影响,将社区与社会资本联系起来看,没有进一步思考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社会安全之间的关系。目前关于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公民社会安全感知的关系研究非常少,关于社区社会资本主要是与社区的治理联系到了一起,而将其与社区公民的安全感知联系在一起研究很少。这也是本研究试图通过实证的方法将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公民社会安全感知联系起来,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的目的所在。

主要参考文献:

1、《社会资本与社区治安的相关研究综述》袁振龙

2、《社区与社会资本_互惠_分离与逆向_西方研究进展与中国案例分析》张大维

3、《社会资本与社会安全---关于北京城乡结合部地区增进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安全的研究》袁振龙

关于安全与安全感的文献综述

一、安全:

《现代汉语词典》对”安全”的解释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英文的safety和security两个单词可以与汉语的”安全”一词相对应。在这里,与社区安全联系的”安全”一词,是security。在国外,阿诺德#沃尔弗斯(Arnold Wolfers)在其于19》2年出版的《冲突与合作》(Discord and Collabora-tion)中指出:”安全,在客观的意义上,表

明对所获得价值不存在威胁,在主观意义上,表明不存在这样的价值会受到攻击的恐惧。”[1](P.27) 李少军.国际安全警示录[M].北京:金城出版社,1997.(图书馆:索书号:D81《.《Z2 五楼不可外借》)。何雨认为一个完整的安全概念必须包括两个层面:即身体与心理均免于威胁。(城市居民的社区安全感及其多元影响因子——基于南京市玄武区的调查数据)

二、安全感:

1、概念:

马斯洛在《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当中把安全感分为自我安全感、情绪安全感、人际安全感。(maslow AH,Hirsh E, Stein M ,Honigmann L A clinically derived test for psychological security-insecurity Joumal of General Psychology,1954,31:21)国外得到较多学者认同的安全感的概念是Sundeen和Mathieu在1976年提出的:“那些正在成为被害的人的忧虑和关注的度。”刘跃进认为安全是主体的一种客观属性,是客观存在;而安全感则是对主体客观属性一种浅层次的意识,是一种主观感觉。但它同样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主观状态, 他认为安全感可以说是安全主体对自身安全状态的一种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吴宗宪主编的《法律心理学大词典》中“安全感”这一词条中列出了两种解释:1、个人或群体在摆脱危险处境, 消除恐惧心理,身心不再受到威胁时所体验到的一种平安舒畅的感觉;2、特指人们对消除违法犯罪分子造成的恐怖情境之后的身心健康有保障、家庭财产不受侵犯的良好的社会气氛的感受。对于安全感概念的争论林荫茂总结了一下主要的几种:

1、安全感即犯罪恐惧感。

2、安全感是公民对社会治安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3、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治安状况的信心、安全和自由。

4、安全感是潜在被害人的忧虑和关注。美国学者孙丁(Sundeen) 和马修( Mathieu)在1976

5、年提出的安全感的概念是“那些正在成为被害的人的忧虑和关注的度”

6、安全感是团体归属感和自我归属感。

7、安全感是身体、心理危险的预感。

社区安全感”是市民对所处居住地区治安保障的感受,是他们对社会治安的破坏力和控制力的动态平衡状况的主观认知,是一种群体意识。(迈向福利——上海市民安全感研究高峰朱于国)

2、评价指标:1988年公安部“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课题的安全感评价体系主要由五个方面的因素组成:社会治安综合评价、执法公正情况评价、对公安工作的满意程度、敢于作证的比重、敢走夜路的比重。

3、影响因素:高峰朱于国等人认为影响居民社区安全感的因素可以从感到安全的因素和感到不安全的因素两大类。即对居住地感到不安全或者安全的因素。

王大为张潘仕等在研究中考虑了影响安全感的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

因素:

主体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要素:个人境遇:自卫能力。

客体因素:管理控制;违法犯罪与灾害侵害;环境秩序;社会活动。(中国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

关于社会资本的文献综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