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秦巴山地泥石流灾害与防治》读后感

来源:好兔宠物网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6月,第45卷第3期,Jun.,2015,Vo1.45,No.3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书 评・ 《秦巴山地泥石流灾害与防治》读后感 崔 鹏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 DOI:10.16152/j.cnki.xdxbzr.2015-03-031 横亘东西的秦岭是我国气候分界线。在水汽由南向 北的输送过程中,受到高大秦岭山脉的地形抬升容易形 灾经验认识的集成,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既有宝贵历史 资料的参考价值,又有指导防灾减灾的应用价值。 成降雨,使得秦巴山区成为我国高强度降雨的频发区。 书稿中连续近30年的灾情资料和考察照片,让我们 高强度降雨作用在由复杂地质构造产生的丰富松散固体 物质和陡峻地形提供的良好位能条件上,构成了有利于 山洪、泥石流、滑坡形成的条件组合,使得秦巴山地成为 看到一位对减灾科学执着追求、对减灾事业倾力奉献、对 灾区民众满腔热忱的减灾科学家的形象。李昭淑老师致 力于泥石流滑坡研究和减灾事业,把所有精力都用到灾 害考察、研究和防治中,特别是退休以后,不顾自身年老 多病和科研经费的困难,坚持科学研究和减灾工作,耄耋 我国泥石流灾害的多发区和重灾区。区内泥石流分布广 泛,灾害频发,灾情严重,仅1979--2010年间秦巴山地严 重的泥石流灾害就达40余次,导致5千余人死亡,其中一 次死亡200人以上的特大灾害就有6次。泥石流给人民 之年仍自费前往灾区进行灾害考察,表现出对灾害科学 与减灾事业的矢志追求。他通过培训讲课、编写科普文 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和重大 工程安全,制约山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灾害也成为秦 巴山区致贫的主要因素。因此,泥石流灾害防治不仅是 关乎区域发展和重大工程安全的重要课题,也是贫困山 章、赠送减灾图书,传授自己的知识积累,增强大众的减 灾认识;针对考察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和方案, 撰写科学咨询建议上报省市政府,使得问题得到及时解 决,避免和减轻了灾害损失,体现出减灾科技工作者强烈 的社会责任感。他退休较早,收入不高,过着非常朴素节 俭的生活,而在考察灾害期间,每每到灾民家中访问,安 慰问候,赠衣捐钱,解决实际困难,向灾民送去了党和政 区民生工程的主要内容,受到政府、社会和减灾界的高度 重视。 李昭淑老师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专注于陕西省的 泥石流灾害研究,他撰写的《1981年秦巴山地西部泥石流 府的关怀与温暖,对受灾民众充满着同情和爱心。他在 调查》是其系统持续研究陕西省泥石流的开端。此后,他 一罹患糖尿病并发症双目失明以后,请夫人、女儿、儿子和 女婿帮助整理照片,打字修改文稿,全家总动员,还坚持 把自己的科学积累撰编成《秦巴山地泥石流灾害与防治 直致力于陕西省的泥石流灾害及其减灾研究,退休后 仍坚持在科研与减灾工作第一线,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 资料,发表了大量的科学论著,提出的一系列防灾减灾建 议被政府采纳后产生了显著的减灾成效。他是陕西省在 研究》这部专著,为了减灾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知识和可 以奉献的一切。 李昭淑老师倾心于有利于人民的减灾事业,毫无自 私自利之心,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几十年如一日忠实地践 泥石流研究方面持续时间最长、开展野外考察最多、资料 收集最丰富、对泥石流研究最执着的科学家。 《秦巴山地泥石流灾害与防治研究》系统介绍了泥石 流的形成条件、类型特征、致灾原因和防治措施。该书根 据秦巴山区泥石流形成条件、运动规律和致灾方式,提出 行着“公、诚、勤、朴”的西北大学校训,在他身上展现出当 代知识分子热爱事业、无私奉献、科技为民的精神风貌。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毛泽东对白求恩说过的一句话: “一应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以工程措施为主的工程措施与 生态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思路,符合秦巴山区泥石流 发生发展规律和灾害防治实际。特别是用大量第一手考 察资料详细介绍了1979--2010年秦巴山地重大泥石流和 个人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 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 有益于人民的人。”我感到李昭淑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他 的《秦巴山地泥石流灾害与防治研究》专著也通过作者的 精神风范成为“公、诚、勤、朴”西大精神的一个物质载 体,激励着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 山洪的灾害事件,用约400幅照片反映了30余年来泥石 流的灾情,起到了再现历史,铭记教训,唤起读者灾害风 险意识的作用。该书是作者实际灾害考察成果和一生减 (编辑徐象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