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例新生儿下肢血栓栓塞症患儿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1-11-04T11:06:53.3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5期供稿 作者: 韦定敏 刘翠菊
[导读] 新生儿体内凝血和抗凝血的动态平衡易被破坏,易发生血栓性疾病,属于高危人群,且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
韦定敏 刘翠菊(广西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 广西桂林 541001)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5-0271-01
【摘要】 总结了3例新生儿血栓栓塞症患儿的护理,主要包括观察患肢皮肤的温度、颜色、肿胀程度和足前动脉搏动情况;避免在患肢穿刺;体位护理;应用溶栓药物的护理;预防并发症;加强健康教育。本组3例治疗7-10天好转出院,随访病情控制良好。 【关键词】新生儿 血栓栓塞症 护理
新生儿血栓栓塞症临床上较为少见。临床下肢股动脉栓塞患儿表现为哭吵及触诊患肢哭吵加剧,患肢远端皮肤发紫、发白交替,肢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消失。下肢股静脉栓塞患儿表现为患肢皮肤黯红色伴远端肿胀,触诊患肢时无哭吵、肢温无明显下降。急性动脉血栓栓塞在成人如延误溶栓治疗4-6h就有丧肢的危险[1]。因此对本病应早诊断、早治疗。故正确的护理对于减轻症状、预防复发、改善预后极为关键,我院2008年3月至2011年2月共收治3例新生儿血栓栓塞症患儿,现将护理内容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3例均被确诊断为新生儿血栓栓塞症。3例中男性1例,女性2例;早产儿2例,足月儿1例;股动脉栓塞1例(为左侧),股静脉栓塞2例(左、右侧各1例)。发病日龄分别为8、14、24d,3例患儿分别以新生儿硬肿症(中度)合并高胆红素血症,吸入性肺炎合并轻度新生儿硬肿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入院。
1.2临床表现 例1体温35℃,皮肤发花,中度硬肿,腹胀明显,腹壁静脉显露,鼻部皮肤有淤紫、破损,小脚趾皮肤淤紫、下肢肿胀进行性加重。例2入院后出现下肢远端肢体皮肤暗红,逐渐淤紫。例3全身皮肤苍白,轻度硬肿伴两脚趾肿胀,淤紫,并出现坏死兆,足背动脉波动消失。相继出现其他趾端皮肤潮红,肿胀。有家族遗传史,其母亲6岁时患血管炎,断指1根,为远端手指坏死。9岁时复发,再断指一根。
1.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 血常规示血红蛋白量增多1例,正常2例;血白细胞数增多2例,正常1例;血小板数增多2例,正常1例。血气分析显示代谢性酸中毒2例,正常1例。肝功能检查显示总胆红素均增多(以间接胆红素为主);白蛋白减少2例,正常1例;球蛋白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均在正常范围。凝血功能检测3例,其中1例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低于正常对照,纤维蛋白原高于正常对照,凝血酶时间正常,另2例上述指标均正常。
1.4治疗与转归 3例均予溶栓治疗,其中2例下肢静脉血栓患儿于栓塞发生后6h、1例右下肢股动脉血栓患儿于栓发生后22h开始溶栓治疗。治疗方案:(1)尿激酶首剂4000IU•kg-1,15min内静脉注射,然后以50000IU•kg-1加入5%葡萄糖液中在12h内均速静脉滴注,共8d。(2)同时用肝素,1.00mg•kg-1,每8h1次静脉注射,共2d;以后为0.75mg•kg-1,每8~12h1次静脉注射,共3d。(3)同日开始每天静脉滴注降纤酶1IU,共3d。(4)治疗第3天起每天1次用华法令0.6mg和乙酰水杨酸50mg•kg-1,口服,共7d。以后每天华法令按原剂量、乙酰水杨酸按5mg•kg-1口服,共3月。在溶栓治疗同时监测凝血功能。1例股动脉栓塞患儿治疗2d后症状明显改善,8d完全恢复,痊愈出院。2例下肢静脉栓塞患儿治疗5~8h后症状消失,继续治疗3d痊愈出院。 2 护理
2.1观察患肢皮肤的温度、颜色、肿胀程度和足前动脉搏动情况。
2.2避免在患肢穿刺 由于例1和例3均有硬肿,下肢肿胀,肢冷,血液循环差。静脉应用的各种刺激性药物及高渗溶液长期滞留,特别是大隐静脉穿刺,更容易损伤静脉内膜,促使血栓形成,护士应提高穿刺技能,勿在同一静脉反复穿刺,以减少静脉血管内膜的损伤。多采用上肢静脉留置针方式[1]。
2.3体位护理 本组病人均采用体位疗法,体位为上半身抬高15°,下肢抬高25°,膝关节屈曲15°。患肢不能过冷过热,禁止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 2.4应用溶栓药物的注意点
2.4.1观察出血倾向 须密切观察患者口腔黏膜、周身皮肤、尿便颜色、意识、肢体活动及瞳孔对光反射改变等。定时临测出凝血项。 2.4.2尿激酶不得用酸性液体稀释,以免药效降低,且溶解后易失活,应现用现配[2]。
2.5静脉血栓栓塞症极易引发肺部栓塞。监测心电图与血气分析,动态观察有无肺栓塞发生。如有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救治。 2.6加强健康教育。 3 小结
新生儿体内凝血和抗凝血的动态平衡易被破坏,易发生血栓性疾病,属于高危人群,且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尚无单一特效的治疗药物,良好的护理是减轻患儿痛苦、改善预后的关键,应严密观察双下肢。定期监测检查凝血功能、抗凝血酶Ⅲ,以便预防并及时发现治疗。
参 考 文 献
[1]孙冬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J].现在中西医杂志,2005,14(6):4.
[2]廖桂红,刘丽森.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8):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