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比较分析2
4、利率定价机制不同
美国商业银行的利率是市场化的利率,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利率是由可贷资金市场上资金的供需关系所决定的:当资金总供给大于资金总需求时,利率有下降的压力。另一方面,利率是在无风险利率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风险溢价;而风险溢价的高低与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或信用等级直接挂钩,信用等级越高的借款人风险溢价越低,借款利率越低。
中国商业银行的利率是非市场化的,其借款利率是在中央银行规定的相应期限的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或下浮一定比例来制定的。相比于美国商业银行市场化的利率定价机制,中国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机制更具政策导向性,而且不够灵活。
5、风险管理文化不同
在美国,已经产生了比较成熟的风险管理文化,主要体现在美国的消费者所有的历史信用记录都会记入累计的信用评分里。如果借款人的累计信用评分少于一定的数值,就会进入信用较差的“黑名单”,从而影响借款人未来的信用额度。
在中国,成熟的风险管理文化还未形成。虽然中国有信用征信系统,但没有专门的信用评分制度。因此,在信用征信系统信息不准确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人员没有其他的途径去了解借款人真正的信用状况。
三、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1、完善信用风险评级系统
要对客户的风险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将其可能形成的信用风险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要完善信用评价机制,不仅要加强对内部评级系统的管理,积累大量高质量的数据;经常对内部评级系统进行检验、升级和维护;而且要发展信用评估中介机构,完善外部信用评级体系。
2、提高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
现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非常丰富,信用风险管理越来越注重定量分析,而且分类科学、量化准确,大量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和数理统计模型,与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主要依赖定性分析与主观判断截然不同。我国商业银行短期内可能无法建构完全符合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风险评估系统,但只要实事求是地建立有系统的风险衡量方法,仍可达到风险度量的目标。
3、完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
目前大部份商业银行仍在执行的五级分类方法标准有待完善。首先,需要改进贷款风险分类标准的设置,加强贷款分类标准的量化。其次,合理确定贷款风险分类标准的顺序,不同因素对客户偿债的影响有所不同,必须根据各项标准对还款可能性影响的大小来确定相应的顺序。
4、培育信用风险管理文化
培育健康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应突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层领导的参与。银行高层人员应首先提高对信用风险的认识程度,把信用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基础工作。二是树立全员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员工是组织之本,因此商行应对各部门、各岗位开展
信用风险培训,提高每一个人的信用风险意识。
5、利用信用衍生产品
国际银行业于1993年就已发生的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此项业务提供了重要的国际借鉴。我国商业银行利用信用衍生工具进行信用风险的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借鉴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经验和教训,要注重科学选择信用衍生产品,有效控制风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