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学探径

来源:好兔宠物网
“+” 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学探径

【摘要】我们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习的平台日益丰富,诸多的平台给学习带来更多的可能,而在把多个平台结合起来运用时,1+1>2的思想已经成为大多人的共识。语文教学也是同样如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运用系统思维和复合思维,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平台,以实现语文教学生态的优化和适应。

【关键词】语文教学;途径探索;时代教育 一、“+”时代,互联网引领语文教学变革

当下,语文教学活动与互联网的融合度越来越高,作为教师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教学思路,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要顺应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掌握信息传播的新变化,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的作用,创设语文教学的新生态。

1.“泰微课”添翼语文教学

“泰微课”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学方式的改变。微课的翻转作用,在课上能让学生从课堂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导学习的主动者。尝试在语文课堂中插入“泰微课”,不仅可以有效对学生进行思维、语言等的训练,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延伸和丰富文本的内涵,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而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时引导学生用好泰微课,学生就有了自主学习的拐杖,有了提升质量的敲门砖。

1.

社群学习促成语文教学

今年新冠疫情学生居家学习期间,网络课堂着实火了一把,当然其中有利有弊。撇开弊端不谈,我们欣然见到一种新的授课方式和学习体验,这就是社群学习,其中出现了千人在线共听特级教师上一节语文课的情形,实现了跨区域的课

堂教学和同步的资源共享。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交流涉及面广,形式新颖,内容有深度,参与者收获很多,激发了学习兴趣。随着5G时代的到来,社群学习或将成为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网络资源“量化”语文教学

语文学习关键的一点就是大量的积累,“量”对于语文学习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这对得到精确、丰富且适合的语文资料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以往,这都借助图书馆,而现如今检索快捷,存量巨大的互联网资源由于方便,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现在的教师要把这种“量化”网络资源与传统的备课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拘一格地大量运用语文网络教育资源去积累、感悟,并不断自我重构、完善,从而拥有全面、深厚、成体系的语文能力。

1.

“+”时代,家校联教助推全息语文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起到的是主导作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圆融、整合,才能盘活应有的教育元素和资源。充分利用家校共育的像班级圈这样的交流平台,彼此联通、合作、协同,共享促进,会催生语文学习的新路径。

1.

“故事爸爸”探索语文教学新范式

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总有老师抱怨,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不够,其实不是这些家长不关心孩子,只不过在这一方面缺乏经验、耐心和一点引导,其实老师有心的话可以用家校联动的方式激活这一部分家长。比如开展“故事爸爸”这一类的活动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语文老师可以安排孩子爸爸或者妈妈轮流到学校给孩子讲故事。爸爸们接受任务后,自然会比较重视,会询问孩子班级情况,孩子喜好,听孩子的参考意见,和孩子共同准备,在这个互动学习过程中孩子语文能力也会随之成长。另外,老师还可以

推荐家长去新父母学习,参加萤火虫工作站等,去进行家校联动的共读、共写、共赏,这都是语文学习的好的方式。

1.

“拍客”创生花样语文学习

随着科技的发展,“抖音”“微视”等短视频APP由于制作门槛低,深得人们的喜爱。我们可以蹭上语文学习+短视频这一热度,以期好的效果。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孩子展示自我的时间和老师点评指导孩子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而短视频的使用,能弥补这一不足。学生要展示的演讲、诗歌朗诵、手工作业,老师要检查的背诵课文、辩论赛的练习等都可以让孩子自己或者家长协助拍成短视频,方便了学生的展示和老师的检查。老师授课中需要的情景,或者阅读理解重难点,老师也可以拍成短视频供学生选看。生活中的语文,师生都可以随手拍下,共享共用,有效撑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1.

共享互动平台,补足语文学习

建设“智慧班牌”和“班级圈”等平台 ,会为语文学习带来更多的可能,比如说“班级圈”,语文老师可以在上面开设与语文学习相关的栏目,比如“好书推荐”“课文链接”“作品展示”“答疑解难”“好词好句”“微课堂”等等,由班级里的学生、家长在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建设,形成资源库。这样的“班级圈”丰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还锻炼了他们的能力,有力地提高了语文素养。

1.

“+”时代,语文教学会跨界 1.

语文学习系统重整合

随着社会对协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教育专家也指出,学科领域之间是互相渗透,互相交互的,不少学校对学科跨界正在不断进行全新的尝试。立足语文教学,与别的学科之间彼此渗透,可以让原先的语文知识体系更加丰富立体,

形成一个整合的体系,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建构平台。比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就可以与音乐课和美术课互相渗透,学唱古曲《阳关三叠》,让学生依据诗意进行绘画,三者结合会让学生自我构建出独特的理解和独特的情感,这样让原本独立的知识打破壁垒,让多学科成为了语文学习的资源。为语文立体课堂的建构提供了探索的方向。

1.

实践课程丰富语文学习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其特点是有自由、自主的氛围,且活动不拘时间地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实践、探索、创新的意识,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学生在生动、多样、探索性的活动中逐渐培植出语感,性格各异,基础不同的孩子都能在语文活动中得到相应的发展,体会到语文带给他们的乐趣。另外真实的实践场景,如找找身边错别字的“啄木鸟行动”,“诗词大会”等等,由于具有“真切体验”往往令人印象深刻,极度丰富和深化了语文课本上的知识,为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1.

手指上阅读做语文

在当下,语文教学中传统的背诵、讲解、摘抄对于一部分的小学生来说有局限性,难以顺应他们的天性,激发出他们的阅读兴趣,作为语文老师,就要寻找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来应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把“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 作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运用像“手指上的阅读”这样的方式,把儿童的阅读与手指创作、技能展示等结合起来,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其具体做法是通过绘画、做手工、剪纸、泥塑、十字绣等方式来展示阅读成果,从而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比如说,让学生用布贴画的方式展现文学作品里的一个人物或一个场景,学生接受任务后,会去文学作品中选择任务及场景,这样会促使儿童去认真阅读,而要表现好这一任务或场景,会对内容仔细阅读、思考,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动手去做时,还会不断到作品里去验证,反复打

磨布贴画时,会对作品理解更加透彻深入,反哺阅读。由此可见“手指上的阅读”不但能促进儿童绿色阅读,还会让孩子的生命焕发出了另外一种精彩。

参考文献

[1]晴隆县光照镇逸挥基金中学 陈凤霞.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思考与探究[N]. 黔西南日报,2020-07-17(007).

[2]王生俊.探究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J].学周刊,2020(23):53-54. [3]陈亚娣.新课程下如何开展农村小学语文教学[J].学周刊,2020(23):59-6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