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教学智慧的反思

来源:好兔宠物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教学智慧的反思

作者:陆群华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1年第05期

摘 要:本文分析了教学智慧现状,提出“学会创新生成智慧感、受生活激发智慧、尊重生命召唤智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着力用智慧打造新型课堂的思想。 关键词:语文教学;改革创新;反思

中国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5-092-01

一、审视现状:智慧缺失 才智消磨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性,使教学变成了知识灌输的过程。偶尔有些问题,教师期待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直到达到预定答案为止。虽然教学中教师也可能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但教师是学生发言直接的、绝对的评判者,学生常常不是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而是在猜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课堂上“秩序井然”,有板有眼,但事实上,这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贫乏、思想的贫困以及才智消磨的现状。对许多学生而言,知识只是一种巨大的外部压力,而非个人成长的精神动力,他们并没有感受到知识越多越主动、越快乐。

二、反思教师:学会创新 生成智慧

教师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智慧的闪耀。道理很简单,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具有不可替代性,学生希望有一个在学识上可以示范的长者来引导自己走向成功。当然,作为教师还要有一个意识逐渐提高的过程。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设备的更新,人们开始在上课的形式、课件的制作和课程的整合上做文章,但是最终的教学效果还是要在传承思想内核上得到体现。教师的创新更是内在的,是要通过智慧和勇气来实现,不可能只是几个热闹场景的叠加。教师对生活有自己的个体感受,对历史有较深认知,对社会抱有热情,在授课中就应该展示自己的创新思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无疑是把创新能力提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来培养树立创新意识。

智慧的课堂需要智慧的教师。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当代教师作为学生智慧成长的引导者、促进者和自我智慧成长的反思者、实践者,不仅需要具有广博和专精的知识,更需要具有机敏、豁达、洞察的智慧。课堂教学中,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学生的特殊表现、面对学生的提问等突发事件的处理都体现出教师的智慧。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们只有用智慧的心灵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头脑。教师的魅力就在于用一个智慧的生命去照亮许多的智慧生命,用一个智慧的心灵去唤醒许多智慧的心灵。不断挑战自己,把梯子架得高一点,才能引导激发学生的智慧。

三、反思课堂之一:感受生活 激发智慧

生活的故事常常激发教育和教学的反思,生活总是指示、启迪着学生成长。而课堂常常是那种以语言、文字、公式等符号体系为主搭建起来的知识场景,它同生活世界有许多差别和距离。正因为如此,课堂行为和事件时常需要亲近回归生活,要使教学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知识的课堂需要向生活世界回归,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实际生活教学,智设生活的情境,感受生活中的魅力,把生活经验赋予教学,使教学生活化。同时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知识,知识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让课堂回归于生活。从而增强学习的乐趣。

课堂知识需要回归生活经验,课堂理性需要达成实践智慧,课堂情感需要贯穿生活感悟。让课堂活动充满生活的意蕴、格调和情趣,不仅在于追求课堂行为和事件的生活化,更主要的是让课堂活动充满智慧的探险。“教育是引导个体去领悟生活的艺术”,英国教育哲学家怀特海作如是说。生活世界远比课堂世界更为复杂、更加无序、更具有多样性和挑战性,生活的过程意味着人生智慧的不断探险。追求良好的生活最为需要的是人的各种智慧,因为只有智慧才能从容地应对各种困境、矛盾、复杂的境遇、事物的多样性和挑战性。因此,生活对于智慧的诉求需要折射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意义的一个有机部分。

四、反思课堂之二:尊重生命 召唤智慧

课堂是生命的家园和乐园,是让生命充盈着灵气、智慧、活力、激情和探险的地方。学生是一群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所以课堂应是充满游戏精神的,也是快乐的。正如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所指出的,“语文课应是一种精神的漫游,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同时课堂是宽容幼稚、善待和正确地引导人的无知的地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他们身上充满着天真、幼稚甚至无知,而这其实是对教育的渴望、诉求和召唤,教育者应该带着微笑走进课堂,学会用平视的眼光看待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心理认同,产生心理的“向师力”,这样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不怕出错和失败,师生之间才能真正形成互动的对话平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课堂是一个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唤醒、发现的地方。教师要通过启发性的质疑调动学生多向思维、异向思维,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同时很多学生的生成在老师的备课中是预设不到的,孩子的思维广阔,能想到很多成人都想不到的精彩答案,所以我们应学会捕捉到“价值不菲”的信息,从而激活其他学生的思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