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来源:好兔宠物网


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检查、诊断及治疗方法,获取临床研究前瞻性数据。方法 从我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外伤性脑梗塞患者中随机抽取120例,对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和治疗经过进行回顾,并结合既有的临床研究资料,总结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治体会。结果 本组患者均有明确的脑外伤史,既往有脑梗塞史0例;采用手术治疗85例,其中13例经药物治疗无效转为手术治疗,药物治疗35例;治疗后恢复良好占25.0%,中度残疾占45.0%,死亡占10.0%。结论 外伤性脑梗塞的形成与发展和颅内局部压力升高、脑血管痉挛有着密切联系,临床诊断中应用CT和MRI检查,有助尽快发现和观察病情,对于有明显手术指征的患者实行开颅降压、清除血肿手术治疗,有利于降低颅内高压,提高脑供血量,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标签:外伤性脑梗塞;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临床研究

外伤性脑梗塞(TCI)是一种严重的脑颅损伤并发症,较大面积的梗塞会引发脑功能严重受损,对患者的预后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1]。大部分脑颅损伤患者存在着严重的意识障碍,在一系列原发性损害症状的掩盖下,脑梗塞的早期诊断鉴别十分困难。本文从我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外伤性脑梗塞患者中随机抽取120例作为观察对象,同时结合有关临床研究资料,分析并总结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检查、诊断及治疗方法。现将研究过程作如下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从我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外伤性脑梗塞患者中随机抽取120例进行研究,全部患者中男74例,女46例,年龄3岁~72岁,平均年龄为(42.73±9.52)岁,受伤至入院时间为1~24h,平均时间为(10.24±5.10)h。导致外伤性脑梗塞发生的原因包括:交通事故撞击46例,高处坠落31例,严重击伤43例;既往有脑梗塞史0例。

1.2临床症状及表现 全部患者均在入院后立即接受检查。其中意识障碍者101例,无意识障碍者19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恶心、头痛、呕吐等症状表现;使用GCS评分检查,患者中GCS评分在3~5分间有43例,6~8分有12例,9~12分有45例,13~15分有20例。经头颅CT检查,患者的梗塞灶大小不一,入院7d后梗塞灶的面积明显扩大。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患者23例,伴硬脑膜下血肿19例,伴多发脑内血肿37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双瞳散大42例,单瞳散大78例。7d后复查结果显示,大脑中动脉或后动脉供血区出现障碍73例,前动脉供血区发生障碍47例。

1.3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主要采用保守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进行治疗。药物治疗无效者,均择期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法如下:结合脑颅CT检查结果,拟定手术方案;行开颅手术并清除血肿,去除骨瓣,以降低颅内高压,给予一定量的生理盐水冲洗,术后3d再复查头颅CT。保守治疗者分别给

予脱水剂、扩血管药物以及钙离子抗结剂等药物治疗,定期实行腰大池引流或腰穿释放脑脊液。对于意识障碍严重者,若头颅CT检查发现脑梗塞灶面积呈现出扩大趋势,以及中线明显偏移,则转为手术治疗,常规开颅清除血肿、除骨瓣减压。

2结果

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得出:青少年患者发生外伤性脑梗塞的几率较大,大部分患者均具有头部外伤史,神经系统症状表现及体征集中出现在受伤后24h内,早期症状皆不明显,采用脑血管造影、核磁共振或CT检查,有助于确诊。根据GOS恢复标准对本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价,本组患者中,采用手术治疗85例,其中13例经药物治疗无效转为手术治疗,药物治疗35例;治疗后恢复良好占25.0%,中度残疾占45.0%,死亡占10.0%,见表1。

3讨论

3.1发病机制 近年来,关于外伤性脑梗塞发病机制的研究层出不穷,大部分临床研究表明,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生与其创伤部位、性质、严重程度和并发伤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2]。总结已有的研究资料,关于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学者对以下几点基本持一致意见:①局部压力升高可能会引发脑梗塞,颅脑外伤后,颅内出现的血肿和脑水肿,会引起脑疝和脑组织移位,致使腦梗塞发生。②重度脑损伤容易引发颈内动脉和动脉分支痉挛,且其几率达到了10%以上。③重度脑损伤发生后,脑组织大量组织因子被释放,血液循环系统中的组织因子增加,呈现出高凝状态。④颅外损伤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情况时,脑血管痉挛几率增加,缺血发生改变,会引发脑梗塞。

3.2检查及诊断 外伤性脑梗塞患者有着比较明确的头部外伤史,既往均无脑梗塞病史,伤后24h内就会出现伴或不伴语言障碍、一侧嘴角流涎以及同侧肢体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一般情况下,未出现明显意识障碍的患者,多有瘫痪情况出现。

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够辅助疾病诊断。一般情况下,发病早期4~6 h左右,患者就可能出现脑水肿,发病12 h后细胞开始坏死,但此时CT检查难以区分正常和异常脑组织,因此发病24 h以内的CT检查基本上无阳性发现;MRI检查能够显示出12 h内出现的梗塞灶,提示的异常信号包括较高的T2WI信号以及较低的T1WI信号[3]。脑血管造影的确诊率较高,但其本身操作具有侵袭性特点,实际的应用率相对较低,因此,目前临床诊断外伤性脑梗塞仍以CT和MRI检查为主。外伤性脑梗塞的基本特点如下:按照血管分支而分布且边界较为清晰的梗塞灶,其形态以楔形为主;多分布独立性病灶;术后出现局部大脑软化和皮质小软化灶不属于外伤性脑梗塞。

3.3临床治疗 目前,临床公认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但由于不同患者的梗塞灶形态、大小、分布以及严重程度有着明显不同,实际应用的治疗方法也会有所差异。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在积极诊治原发性脑损伤的同时,尽快缓解脑

血管痉挛,调节血流量和血液粘稠度,确保脑灌注压[4,5]。尽快治疗原发伤,有利于预防脑梗塞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针对轻微脑挫裂伤和血肿患者,若无明显的手术指征,一般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如静滴甘露醇,并利用过度通气方法降低脑颅内压;给予抗自由基治疗;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支持治疗;给予酶抑制剂和亚低温治疗,以保护患者的脑细胞;治疗早期采取调血压、促进微循环等治疗措施,根据患者的病情,还可适当利用高压氧治疗,以进一步减轻脑缺氧,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脑水肿。针对血肿量大、脑挫裂伤清醒严重以及中线明显移位者,若其符合手术指征,应该在确诊后立即实施血肿清除手术,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行去骨瓣减压手术,若有必要,还要对部分脑组织作切除处理。手术结束后,需脱水降颅压,给予尼莫地平以减轻脑血管痉挛,进一步改善脑局部或者全脑缺血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并增强脑细胞代谢。综合上述分析和讨论,外伤性脑梗塞主要由脑部损伤引起,颅内局部压力升高和脑血管痉挛是导致伤后脑梗塞发生的主要原因,采用CT和MRI检查有助于对该病进行诊断和检查,采用开颅降压、清除血肿手术治疗有利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高压,提高脑供血量,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谈山峰,陈兵.外伤性脑梗塞的研究现状[J].海南医学,2011,22(04):128-131.

[2]苏一家.成人外伤性脑梗塞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1,22(11):133-135.

[3]马德有.20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分析[D].郑州大学,2011.

[4]张胜冬.外伤性脑梗塞400例临床诊疗研究[J].中外医疗,2015,04(13):84-85.

[5]张安庆.外伤性脑梗塞28例临床诊治分析[J].淮海医药,2014,18(03):238-2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