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楼_高原湖泊湿地文化名楼
大 观 楼 —— 高 原 湖 大 观 楼 —— 高 原 湖
昆明大观楼位于滇池草海之滨的大观公园之中。在过去的600年间,大观公园经历了昆明西湖—水云乡—近华浦—大观公园的演变过程。至今,她仍然保持着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的主要特色。大观楼是该湿地公园中标志性建筑物,始建于300多年前的清朝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昆明寒士、布衣孙髯,一扫他人俗唱,写出具有深广社会内容的180字长联,由昆明诗人、书法家陆树堂书写,刊刻后悬于大观楼前。不少人为之击节赞赏,被誉为“海内第一联”或“长联第一佳者”。自长联一出,“闻者莫不兴起,冀一登临为快”。各地游人络绎不绝,大观楼也就名驰遐迩了。楼藉联显,联凭楼传。大观楼现已成为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楼。
吟颂孙髯翁大观楼长联可知:上联是横写五百里滇池四围的风光;下联则是纵叙数千年云南的历史,情景交融,对仗工整,气魄宏大。尤其是写景的上联,一句一图,字无虚设。上联后段八句写道:“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关心湿地保护的人,不难看出这是描述滇池草海湿地景观的“千古绝唱”。由此看来,大观楼不仅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楼”,而且,也应该是高原湖泊湿地文化名楼。
今年是北方红嘴鸥来春城昆明越冬的第20个年头,舆论界十分重
62
视,举办了一系列相关活动。众所周知,北方红嘴鸥是奔滇池湿地而来,大观楼是她们的旅居目的地之一。红嘴鸥远道而来,多年青睐于此楼,定有它的特殊感情在里面,至少,可为历史文化名楼增添新的文化内涵。
观赏成群红嘴鸥在头顶蓝天矫健飞翔的身影,联起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中的“翠羽丹霞”诗句。翠羽,翠绿色的羽毛,代指翠绿色的水鸟;丹霞,红色的云霞。在这里不一定是指常见的“晚霞”,而有可能是比喻古时“翠毛丹啄”的鹦鹉在成群飞舞。当我看到“红嘴丹足”的红嘴鸥成群越过头顶时,不是也展现了“银羽丹霞”的感觉吗?
然而,有人坚持认为“翠羽丹霞”正是诗人孙髯把大观楼附近湿地的植物美景写活了的佳句。他们根据的是:“柳展翠羽”、“荷吐丹霞”。揣测联句创作意境的差异,恰是对联韵味无穷的魅力所在。如今,大观公园的“十里柳堤”和“百亩荷塘”确实是独具特色的风景。只不过,孙髯翁在长联中又有了三春杨柳”的句子。长联的用字是很精贵的,景生情,情入景,字字看来皆是景,句句深味总关情。所以,在“点缀些”的后面就直接描写铺天盖地的植物景致,是不太合情理的。因此,“翠羽丹霞”句是咏水鸟的动态景观,乃是顺乎情理而成就千古名联的超逸之句。只有心胸锦绣的布衣寒士,才能写出名言连珠和奇特画境的大观楼长联。 (陈耀忠 文/图)
“九夏芙蓉,2006年6月 第2卷 第2期 泊 湿 地 文 化 名 楼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无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孙髯
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