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作者及工作单位 《种群的特征》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我的核心指导思想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从而体现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本节课的具体操作就是以让学生亲历种群密度调查和模拟标志重捕法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教材进一步从群体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教材对生命系统是分层次进行研究的。在分子水平,研究对象是核酸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和细胞中的生命现象、本质和内在的规律;在个体水平,研究对象是生物个体能通过自身的各种调节作用来维持稳态,完成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在群体水平,研究对象是从种群和群落的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在自然界中,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必须把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作为研究单位,那么种群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特征呢?研究这些特征具有什么意义?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5个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要求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种群并体会群体与个体间的差异,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必修2生物的进化部分对种群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1、 知识目标:(1)列举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其之间的内在关系 (2)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1)尝试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2)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教学难点:示范样方法的正确操作,证实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教学流程示意 样方法和 自学其它特征 标志重捕法 小组交流 ?导入 种群概念 种群密度 种群其它特征 种群特征之间联系 师生小结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必修一我们从分子和细胞角度了解了生物。 本册的前面几章我们导入,从个体水平了解了生命系?学生从整体上把我激发学习统。 群体在生命系统中的地 动机? 那么从群体水平看: 位 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行为与其他个体间有没有关系呢?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种群 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思考讨论。 将学生从个体水平引入种群水平,并种群的,它们往往组成一定的概括总结: 密度和调群体,相互影响,共同生1.种群定义的三要素。 查方法 活。其中我们把一定自然2.种群相对于个体最大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的区别:数量特征。 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掌握体叫种群。 种群密度的定义。 作为个体的集合,种体会种群密度的生物群并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学意义。 加,它具有个体不具备的观察课本图示,对不同密度形成直观印象。 特征。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 1.举例说明种群的定义。 2.种群与个体相比较,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师问:农业生产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渔业资源什么时候捕捞,捕多少?农田中的害虫什么时候需要防治?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明确一个事实:种群个体数量有多少? 设疑:怎样可以更直观的反映种群的数量? 引出 种群密度。 课文中蒲公英的密度,或者现实生活中熊猫、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的密体会二者之间的不同。 结合实例让学生真正理解种群密度这一数量特征的含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设问:如何调查种群密度? 思考比较这三个种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让学生体会课本蒲公英种群的照片、密集蚂群个体的区别。 蚁的照片、熊猫的照片。 分组讨论估算的方如何估算及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熊猫这样生活在固定区域个体法并进行估算。 大、易统计的种群可逐个统计。对比较各组估算结果掌握样方法和标于蚂蚁、蒲公英这样的个体小不明的误差大小,总结影志重捕法的原理显、计数困难的可以估算其数量。 响估算结果的因素。 及操作过程。 设疑:如何进行估算? 估算 “问题探讨”中的模拟草地中的蒲公英。 根据自己的体验总结估算的优缺点。 思考并讨论老师提引导分析:估算与直接计数相比的出的问题。 优缺点。 分析总结样方法的介绍:(1)估算是一种重要的科学适用范围。 方法。 思考蒲公英的估算(2)估算存在误差,运用科学方法方法。 进行估算可以减少误差。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P60样方法,对学生错误纠正。 思考讨论:(1)实地调查与模拟调查有什么异同?(2)为什么要随机取样? (3)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设疑:样方法适合调查哪些生物,有什么缺点?例如,要调查一教学环节 种群的其它特征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设问:如何调查活动性强的动物的探究总结: 种群密度呢? (1)标志重捕法的与数学学科相渗透,通过正确解答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满足感,更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欲望。 阅读教材首页科学家访谈,了解标定义 志重捕法。 (2)计算公式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P62 标志重捕(3)适用范围 法。小组探究。 练习:对某草原一种鼠种群进行运用公式练习培养阅读能力和计算。 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理论联调查,先捕获39只鼠并标记,一段思考讨论,猜测原时间后,再次捕获34只,其中一标因。 系实际,对学生记的为15只,那么根据公式,该地自主探究,找出答进行人口教育。段原有总鼠数是多少? 进一步提高学生设疑:为什么东北虎、大熊猫等动案。 对生物的兴趣。 物在人为保护措施下,种群数量仍分析总结: 不能迅速增长;而蚊子、苍蝇等动a.出生率>死亡率 物,尽管人们采取各种治理措施,种群密度 增加 却仍然数量繁多,屡屡为害? b.出生率<死亡率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 找出答案。讨论种群密度 减少 分析。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总结: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定义。 引导分析: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密度之间的联系。 联系人口实际,引导学生分析。 c.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不变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拓展:1.阐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原因。 2.给一些灭蟑螂方面的建议。 展示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 设疑:我国人口分布不均除了与历思考讨论,成果交流 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率。 教师在情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来引出迁入、迁践分析回答。 总结:迁入率和中设疑,学生在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情景中释疑。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 强化对图表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运用所一。 学生根据三种年龄组成结构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史、经济有关,还有什么影响因素? 数量的重要特征之提示:每个城市都有暂住人员。 总结: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的影响。 给出种群的年龄结构三种类型: 势,并说出其原因。 学知识解决实际根据不同的年问题。 引导学生对三种年龄组成类型进行龄组成图思考讨论分析。 我国的人口变化情及造成这种变化总结:根据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况,数量的发展趋势。 拓展:提供我国1970、1985、2005三年的人口年龄组成图。 的原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主板书) 种群特征之间的联系 课堂自学课本P63。 学生讨论,充分阐明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激发其设疑:性别比例失调会对种群产生自己的观点。 怎样的影响? 总结:性别比例学习的热情。 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小结、反馈 锻炼学生的提供资料:2004年,全国妇联主席影响种群数量。 思维和语言表达顾秀莲在《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学生总结种群的能力。 展状况》白皮书发布会上指出,我国几个特征。并说明各男女(0至4岁)性别比例接近特征之间的内在关120:100,远超国际认同的可以容忍系 的最高警戒线107。 ???? 专家认为,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 拓展:生产中利用性引诱剂来杀灭某一性别的害虫的目的? 1.种群的基本特征及之间的联系比较两种调查方法。 。学生做当堂反馈 巩固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当堂检测:
1.假如要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和蚯蚓的种群密度,你将分别采用什么方法?
说说你做出选择的原因。
2.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请估计这个池塘中共有鲫鱼多少条? 3、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于( ) A.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B.目前的年龄组成 C.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4.在田野的不同地点施放性引诱剂,最直接的效应是( ) A.害虫死亡率增高 B.害虫种群密度下降 C.害虫出生率下降 D.害虫种群性别比例失调 5.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B.种群是许多同种个体的代数和
C.种群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 D.种群是一个有机单元,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6.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 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
补充资料: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①样方的大小
样方的大小应该根据所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
②样方的数量
相对多一些较好,样方数量越多,统计的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 ③取样方法
没有确定的位置,要做到随机取样。介绍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
④如果在边缘处,计数时可以把左上相邻两边及夹角上及另一角上的计算在内,其余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