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鸿未
摘
要:教学中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但创新不一定是伟大的创举。阐述了课前诵读、答问积分、提问形式、作业练习积分、巧妙排
名、分组排座等教学细节中的小创新。一些小创新,虽是“小聪明”,却也有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课堂;小创新
书写情况等)评价,分别用A、B、C、D(或优、良、中、差)代表作教学中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创新不一定是伟大的创举,教学例、中多去观察、琢磨、思考,对僵化的环节时不时来点“小聪明”,搞点到的效果。
一、改课前唱歌为诵读
让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入课前唱歌本为提振精神,消除困倦,
业、练习的优秀、良好、一般、差,再根据实际情况,折算成分(如优也可作为学生学习评比期内进行统计,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内容,的重要项目。
教师还能这种积分法,能直接调动学生把作业做好的积极性,
良每次1分,中每次0.5分,差每次不得分),在一定周儿“歪点子”,打破一些常规,也能让教学走入新境界,带来意想不每次1.5分,
直观地了解学生作业、课堂。可现在对音乐不够重视,没多少优秀歌曲可唱。学生特别喜掌握学生作业情况的准确的量化评估数据,五音不全;而且很多内容低练习情况的差异。欢流行歌曲,很多一唱起来,南腔北调,“伤神”。俗,提不了神,还很
背诵,于是安排学生,语对语文课来说,有很多课文需要朗读、短诗、词,可完整时间控制在2~3分钟,与平时唱歌时间基本一致。
五、巧妙排名
也是学考试成绩是教师考核学生,了解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我想主要是因为防止“分对于排名,国家教育部门明令禁止,
“第一参数”。有感情地诵读。一般生自我检视、查缺补漏的文课前的歌唱改为诵读课文,并要求高声地、
的倾向,避免分数“伤人”。但从另一面看,分数排名可以调诵读,长文可以分段诵读(由文娱委员或科代表起头时明确要求)。数至上”找到差距,从分数的高低变化来反思学习,诗文诵读入课,可以营造良好的语文氛围,在提神的同时,又能巩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固对诗文的记忆,可谓一举多得。
二、答问积分
所以大部分学生都是支持排名的。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处理排名问题。那就是每次排名时,对后一半(或其他比例)的学生,不出现姓名,只出现分数(或者不出现任何信息)。其他学生如有要求,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课堂提问是教师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师生间重要的
少数人的表演。
“课堂答问积分制度”。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外,还可实施一般、很差答两类;回答质量又分精彩、(或未答)三类。不同情况可评比,或作为平规定不同的赋分标准,在一定的周期里进行统计、激励,同时获得学生课堂表现的直观数据。
三、提问形式多样
教师手中有所有学生的完整排名,互动方式。现在学生对提问一般比较消极,没有动力,不愿思考,越也可以在排名表中留空或去除,到高年级情况越严重,班上通常是“集体动嘴”或者回答提问成了不影响教师自己的分析。
没有被排上这种排名操作非常简单,成绩靠前的能得到鼓励,同时最大限度地也是一种无形的鞭策,这样就发挥了排名的优势,
六、排座与分组
男女搭配。很在排座与分组时,不能忽略了另一重要的方式:不仅不会产生问题,而且还于多虑。男女组合,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以达到相互约束,共同提高。中会产生特殊“异性动力”,优势互补,
“精神保护”,另一方面回答提问,除了不断提高的一方面名字没有出现在后面,对其是一种为了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提出疑问,根据学生是否主动举手,将回答问题分为主动回答和被动回避免了排名的负面作用。
其实属积极答问形成一种多教师因担心学生的交往问题,而不从正面看待这种方式,时成绩的重要内容。这样会对学生主动思考、
对异性有很强的好奇心,越形式单一,比如老提问几个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在这个年龄段,教学中,很多教师提问随意性大,让他们朝夕相处,可越是神秘,越容易产生青春问题,成绩好的、会表演的,用故意提问来惩罚不说话或表现差的学生,是远离异性,学会与异性交往。不能最大限度使用提问“杠杆”调动学生思考、答问的积极性,这就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躁动,有必要对提问形式搞些“小聪明”。
问、顺序提问、学生提问、提问集体、鞭策式提问、再次提问等。
四、作业、练习积分
考查学生的作业、练习情况,我们可采用“作业、练习积分法”。
每次评阅作业、练习时,依一定标准(主要是完成情况、对错比
男女搭配不是简单的组合,也不是一条铁律,还应与其他因素总之,在教学实践中,灵机一动的一个“小聪明”、一个改变、一点尝试,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只有多动脑筋,敢于创新,
才能有最佳效果。除常见的举手提问、指定提问外,还可使用激励提问、随机提放一块儿综合考虑,
也许就会变为“大智慧”。为了提高学生把作业、练习做好的积极性,更准确地、量化地“小聪明”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八仙中学)
誗编辑刘青梅
育出版社,2012.
加精彩。
参考文献:
李子平.走向探究的科学课[酝]章鼎儿,路陪琪,.杭州.浙江教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誗编辑
刘青梅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