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属剧毒品,室温下为黄绿色不燃气体,有刺激性,加压液化或冷冻液化后,为黄绿色油状液体。氯气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微溶于水。溶于水后,生成次氯酸和盐酸,不稳定的次氯酸迅速分解生成活性氧自由基,因此水会加强氯的氧化作用和腐蚀作用。氯气能和碱液(如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溶液)发生反应,生成氯化物和次氯酸盐。氯气在高温下与一氧化碳作用,生成毒性更大的光气。氯气能与可燃气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液氯与许多有机物如烃、醇、醚、氢气等发生爆炸性反应。氯作为强氧化剂,是种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用途极为广泛,一般用于纺织、造纸、医药、农药、冶金、自来水杀菌剂和漂白剂等。
(一)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 临界温度 爆炸极限 溶解性 熔点 沸点 密度 闪点 (二)危害信息 1.危险性类别
氯气属于危险化学品中的第2 类第2.3 项毒性气体,次要危险性为第5 类第5.1 项氧化性物质及第8 类腐蚀性物质。2.火灾与爆炸危险性氯气本身不燃烧,但可助燃,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物质或蒸气也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氯气能与许多化学品如乙炔、松节油、乙醚、氨、燃料气、烃类、氢气、金属粉末等发生猛烈反应而引起爆炸或生成爆炸性物质。
对大部分金属和非金属都有腐蚀性。
与氮化合物如氨等生成高爆性的三氯化氮,是一种剧烈的爆炸物,爆炸点95℃,在热水中易分解,冷水中不溶,在空气中易挥发、不稳定,当气相中浓度达到5%~6%(体积)时,有潜在的爆炸危险。60℃时受震动或在超声波条件下,易发生分解性爆炸,与油脂或有机物等接触也可发生爆炸。
3.健康危害
氯气是一种强烈的刺激性气体,经呼吸道吸入时,与呼吸道黏膜表面水分接触,产生盐酸、次氯酸,次氯酸再分解为盐酸和新生态氧,产生局部刺激和腐蚀作用。皮肤接触液氯可引起严重冻伤,吸入氯气会造成接触者急性中毒、喉头痉挛、窒息、死亡或陷入昏迷,出现脑水肿或中毒性休克,甚至心搏骤停而发生死亡,或可引起支气管黏膜坏死脱落,
1
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44 ℃ 9.8%~52.8%(体积) 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微溶于水 -101 ℃ -34.5 ℃ 相对密度(水=1):1.41(101 kPa,20 ℃)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48 176~178 ℃
导致窒息。轻度者有流泪,咳嗽,咯少量痰,胸闷,出现支气管炎的表现,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肺炎、局限性肺泡性肺水肿、间质性肺水肿或哮喘发作,病人除有上述症状的加重外,还会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紫绀等;重者发生肺泡性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窒息、昏迷或休克,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眼睛接触可引起急性结膜炎,高浓度氯可造成角膜损伤。
(三)事故类型特点 1.泄漏事故
氯气泄漏往往是由于管道、容器破裂和阀门损坏所致,处置难度较大。一是堵漏难度大。管道或储罐破裂开口不规则,有的长有的短,宽窄不一,加之所处环境条件也不同,采取堵塞漏洞的措施方法难以实施。二是消除逸出有毒气体的技术措施难。氯气比空气重,泄漏后沿地面到处扩散,为周围群众和排险人员带来严重威胁,因泄漏所处地点不同,采取化学中和反应的措施消除有一定困难。三是救援人员行动不便。救援人员深入毒区排险,必须着防毒衣佩戴空气呼吸器,行动不便,如果空气呼吸器的口罩未系紧或防护服未穿紧,会导致中毒风险。
2.爆炸事故
氯气不燃,在日光下与易燃气体混合时会发生爆炸,自身虽不燃但有助燃性。 (四)典型事故处置程序及措施 1.储存事故处置程序及措施 (1)侦察检测
①通过询问、侦察、检测、监测等方法,以测定风力和风向,掌握泄漏区域泄漏量和扩散方向。
②查明事故区域遇险人数、位置和营救路线。
③查明泄漏储罐容量、泄漏部位、泄漏速度,以及安全阀、紧急切断阀、液位计、液相管、气相管、罐体等情况。
④查明储罐区储罐数量和总储量、泄漏罐邻近储罐储存量,以及管线、沟渠、下水道走向布局。
⑤了解事故单位已采取的处置措施、内部消防设施配备及运行、先期疏散抢救人员等情况。
⑥查明拟警戒区内重点单位情况、人员数量、地理位置、电源、火源及道路交通情况,掌握现场及周边的消防水源位置、储量及给水方式。
⑦分析评估泄漏扩散范围和可能引发着火爆炸的危险因素及后果。 (2)疏散警戒
①根据侦察和检测情况,划分警戒区,设立警戒标志。合理设置出入口,严格控制进入
2
警戒区特别是重危区的人员、车辆、物资,进行安全检查,逐一登记。
②疏散泄漏区域及扩散可能波及范围的一切无关人员。
③在整个处置过程中,要不间断地进行动态检测,适时调整警戒范围。 (3)禁绝火源
联系相关部门切断事故区域内的强弱电源,熄灭火源,停止高热设备,落实防静电措施。进入警戒区人员严禁携带、使用移动电话和非防爆通信、照明设备,严禁穿化纤类服装和带金属物件的鞋,严禁携带、使用非防爆工具,禁止机动车辆(包括无防爆装置的救援车辆)和非机动车辆随意进入警戒区。
(4)安全防护
人员进入现场或警戒区,必须佩戴呼吸器及各种防护器具。进入重危区的救援人员必须实施二级以上防护,并采取雾状水掩护。
(5)技术支持
应急救援部门会同事故单位、石油化工等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判断事故状况,提供技术支持,制定应急救援方案,并配合参加应急救援行动。
(6)应急处置
①在封闭的区域或无风的条件下发生泄漏,应利用水源或消防水枪建立水幕墙,喷雾状水或稀碱液,吸收已经挥发到空气中的氯气,也可用沙袋或泥土筑堤拦截,或开挖沟坑导流、蓄积,防止泄漏物流入水体、地下水管道或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所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用管道将泄漏的氯气导至碱液池或事故氯吸收(塔)装置彻底消除氯气造成的危害。转移泄漏区内的易燃物、可燃物和液氯等禁配物避免泄漏物接触到上述物质。 ②生产装置或管道发生泄漏、阀门尚未损坏时,可协助技术人员或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使用雾状水掩护,关闭阀门,制止泄漏;罐体、管道、阀门、法兰泄漏,采取相应堵漏方法实施堵漏,堵漏必须使用防爆工具。
(7)洗消处理
①在危险区出口处设置洗消站,用大量清水对从危险区出来的人员进行冲洗。 ②用水冲洗救援中使用的装备及被污染的衣物,消除其危害。 (8)清理移交
①用雾状水或惰性气体清扫现场内事故罐、管道、低洼地、下水道、沟渠等处,确保不留残液。
②清点人员,收集、整理器材装备。 ③做好移交,安全归建。
3
2.运输事故处置程序及措施 (1)现场询情
氯气储存量、泄漏量、泄漏时间、部位、形式、扩散范围等;泄漏事故周边居民、地电源、火源等;应急措施、工艺措施、现场人员处理意见等。
(2)个体防护
参加泄漏处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氯气的理化性质,要于高处和上风处进行处理,严禁单独行动,要有监护人。必要时要用雾状水掩护。要根据氯气的性质和毒物接触形式,选择适当的防护用品,防止事故处理过程中发生伤亡、中毒事故。
(3)侦察检测
搜寻现场是否有遇险人员;使用检测仪器测定氯气浓度及扩散范围;测定风向、风速及气象数据;确认在现场周围可能会引起火灾、爆炸的各种危险源;确定攻防路线、阵地;确定周边污染情况。
(4)疏散警戒
根据询情、侦检情况确定警戒区域;将警戒区域划分为重危区、中危区、轻危区和安全区并设置警戒标志,在安全区视情设立隔离带;合理设置出入口、严控进出人员、车辆、物资,并进行安全检查、逐一登记。
(5)应急处置
①启用喷淋、泡沫、蒸汽等固定、半固定灭火设施;消防车供水或选定水源、铺设水带、设置阵地、有序展开;设置水幕或蒸汽幕,稀释气体浓度;采用雾状射流形成水幕墙防止氯气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扩散。
②堵漏、注水排险。根据现场泄漏情况,研究堵漏方案,并严格按照堵漏方案实施;根据泄漏情况,在采取其他措施的同时,可通过向罐内注水,抬高液位。
③输转倒罐。通过输转设备和管道采用烃泵倒罐、压力差倒罐、惰性气体置换将氯气从事故储运装置倒入安全装置或容器内。
(6)洗消处理
在作战条件允许或战斗任务完成后,对遇险人员进行全面的洗消,开设洗消帐篷。同时对受染道路、地域及重要目标的洗消,对大面积的受染地面和不急需的装备、物资,采取风吹、日晒等自然方法洗消。
(7)清理移交
用喷雾水、蒸汽、惰性气体清扫现场内事故罐、管道、低洼、沟渠等处、确保不留残气(液);清点人员、车辆及器材;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归建。
3.急救措施
4
(1)人员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就医。
(2)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就医。 (3)眼睛接触
分开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就医。 (五)注意事项
1.进入现场必须正确选择行车路线、停车位置、指挥及抢险人员集结地。 2.严格控制人员在重危区逗留时间。 3.严密监视扩散情况,防止灾情扩大。 4.注意风向变化,适时调整部署。
5.做好安全防护。为防止有毒物质对人员的伤害,应科学划定相应的人员疏散区域,确保被威胁人员安全,同时应划定应急救援作业区域,并根据划定区域确定相应的防护等级,确保救援人员安全。
6.要有技术人员参与制定作战方案,并协助现场指挥员解决作战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防止盲目射水造成水渍损失;对跑、冒、滴、漏的液体原料,应采用沙土、水泥粉阻挡、覆盖。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owto1234.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62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