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自己出题的做法与思考
让学生自己出题的做法与思考
作者:纪亚南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09年第01期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它更需要调动所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他们自己的意义。所有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使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在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出数学题,就是实现“再创造”的途径之一。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出数学题
在学好一个数学知识点后,课本中的练习数量毕竟是有限的,类型也不够全面,在教师备课时,往往就会进行适当的补充用于拓展和延伸,而在这时我通常让学生在我的启发和引导下。自己出题给合作小组或班级上的同学做。
比如在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当学生理解了字母a和b可以表示两个不同的数或式时。就进行启发性的提问:“请你们把a和b换成你们喜欢的数或式,然后让其他同学计算结果,好不好?”学生听了很高兴,因为这时候不是叫他们做题目,而是让他们出题目,一位同学出了一个很简单的计算题,学生轻而易举地回答出了正确答案,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这是我补充了一句:“出题人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又引发了一个小高潮,有些似乎不懂的学生连忙轻声地请教别人,担心被同学叫到答错而没面子。在问与答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出了偏题和怪题,我连忙加上一个要求“出题人出题时要能解说自己命题的依据,还要会解答,并能对回答的同学的答案进行评价”。限制后学生出题目严谨多了。在问与答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进行了练习,出题目的学生当了一回小老师,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回答的同学对解答同学出的题目也特别亲切。后来居然有学生提出“可不可以设计一个问题请老师回答?”我满口答应,并且故意回答错误,立刻受到很多同学的指正,课堂气氛达到了最高潮。这样在学生出题、答题的过程中,理解巩固了完全平方公式,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建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学生也渐渐学会该怎样学习新知识了。
二、在一周结束时,让学生出数学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当学生在接受到新知识后,若不及时巩固就会很快遗忘。对此,在平时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教学一周就花一点时间用于回顾本周所学的内容,理一理知识点。
具体的方法是:由学生围绕一周所学的数学内容出40分钟左右能完成的练习题,其中要求基本概念以选择填空为主,基本运算、应用以选择填空解答为主,并出一定量的综合题。出好后自己先做一遍,到下一周回校时将所出的试题上交,由老师分发给全班其他同学去完成,完成后反馈给出题的同学去评判,对别人做错的题目要作必要的讲解,直到对方理解为止。由于要按要求出题,学生首先就要自觉地去回顾一下本周所学的数学知识,分清重点和难点,弄清哪些概念需要进行辨析,哪些题目应重点训练,这样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再通过完成练习,评判别人所做的题目,把别人做错的题目进行讲解这一系列的训练,学生不但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真正起到巩固一周所学知识的作用。
三、在复习考试前,让学生出数学题
一个章节或是期中、期末复习时,先按照知识点分类,让学生展示自己准备的题目,可以自己讲解,也可向其他同学提问。系统复习后,让学生出一份试卷。
具体办法是:①规定内容。每个学生按章节或一学期所学内容出题。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复习基础知识,梳理知识体系。②搜集错题。让每个学生针对这一阶段常犯的错误,适当改动,意在引以为戒,不再重犯。③模拟命题。每个学生按照老师给定的模式命题。如确定各个章节的分数比例,各种题型的比例,难易度的比例等,对于基础稍差一点的学生可以给他一份样卷让其模仿,意在把握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④合作出题。让合作小组中的各个不同层次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意在各尽所能,培养合作精神。⑤编后操作。每个人自己出的(包括小组出的)必须会做,给其他同学做时注意分层要求,做后及时批改订正,有不同的意见必须一起交流解决。此举意在物尽其用,充分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落到实处。这比直接做几套试卷效果要好得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