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一章 土地基础知识

来源:好兔宠物网


第一章 土地基础知识

一、考试目的和考试大纲要求

目的是测试应考考人员对土地概念、土地分类及土地实体特征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掌握:土地的基本内涵,土地的主要特性,土地的基本类别及我国土地的分类,土壤类别,地质条件类别,土地基础设施类别。 熟悉:土地的功能,不同类别土地的特点,不同学科对土地的定义,不同类别土壤特征,不同类别地质条件特征,不同类别土地基础设施特征,主要地上物作种类及特征。

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我国主要类别土地利用的方式,土地污染种类及特征。

二、典型答疑

1、“人类可以通过移山填海、围湖造田等来土地面积”,此判断是否正确?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人类虽然能移山填海,扩展陆地;或围湖造田,增加耕地,但这仅仅是土地用途的转移,并没有增加土地面积。

2、根据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特殊用地都包括哪些?

特殊用地指用于军事设施、涉外、宗教、监教、殡葬等的土地。包括:(1)军事设施用地指直接用于军事目的设施用地;(2)使领馆用不着指用于外国政府及国际组织驻华使馆、办事处等的用地;(3)监教场所用地指用于监狱、看守所、劳改场、戒毒所等的建筑用地;(4)宗教用地

指专门用于宗教活动的庙宇、寺院、道观、教学等宗教自用地;(5)殡葬用地指陵园、墓地、殡葬场所用地。

3、加油站用地是属于什么用地?

答:根据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加油站用地属于“商服用地”中的“批发零售用地”。商服用地指主要用于商业、服务业的土地。商服用地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商务金融、其他商服等用地。批发零售用地指主要用于商品批发、零售的用地,包括商场、商店、超市、各类批发(零售)市场,加油站等及其附属的小型仓库、车间、工场等。

4、别墅用地属于“商服用地”,还是“住宅用地”?

答:根据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别墅用地属于“住宅用地”。

5、根据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农村道路属于哪一类?

答:农村道路属于交通运输用地。农村道路指公路用地以外的南方宽度≥1米、北方宽度≥2米的村间、田间道路(含机耕道)。

6、耕地都包括哪些?

答:耕地包括水田、水浇地、旱地等。(1)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2)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3)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7、河流、沟渠的护堤林,属于林地吗?

答: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林地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

8、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中,沿海滩涂和内陆滩涂有什么区别?

答: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中,沿海滩涂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包括海岛的沿海滩涂,不包括已利用的滩涂。内陆滩涂指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之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洪水位间的滩地。包括海岛的内陆滩地,不包括已利用的滩地。

9、土地利用方式有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请举例说明?

答:粗放型土地利用方式,一般土地的投入和单产都很低,如农用地中的广种薄收、基本不施肥、不浇水、不除草等利用方式,建设用地中的低建筑密度、低容积率、大院落、大广场等利用方式都属于粗放型土地利用方式。农用地中的精耕细作、高水肥等利用方式,建设用地中的高建筑密度、高容积率(但不能超过规划控制标准)等利用方式都属于集约型土地利用方式。

三、内容辅导

第一节 土地的概念

(一)土地的定义

1、土地的基本内涵(掌握)

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分析,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土地是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有固定的位置和一定的水平垂直范围;土地是由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兼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土地的特性是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

国土资源部《土地基本术语》(GB/T19231-2003)中对“土地”的定义: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范围的地段,包含垂直于它上下的生物圈的所有属性,是由近地表气候、地貌、表层地质、水文、土壤、动植物以及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结果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物质系统。

2、不同学科对土地的定义(熟悉)

1)自然观点

(1)土地即土壤,亦即地球陆地表面疏松的、有肥力的、可以生长植物的表层部分。

(2)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不包括陆地的水面。

(3)土地即陆地及其水面,亦即地球表面除海洋之外的陆地及其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陆地水面。

(4)土地即地球表面,亦即地球的陆地部分和海洋部分都包括在内。

2)经济学观点

马克思指出,土地是未经人的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作为一切活动的一般空间基础,在农业是主要的生产资料。

3)法学观点

(1)台湾相关法规规定:土地,谓水、陆及天然富源。

(2)肯特从法律概念上对土地的定义:土地不仅包括地面或土壤,而且也包括附着于土地的任何东西,不管是自然成长的,如树、草和木,或者是人工造成的,如房屋以及其他建筑物;它所包括的范围向上或向下是无限度的,以致可以包括地上或地下的每样东西。

4)西方经济观点

(1)澳大利亚的克里斯钦和斯图尔特指出:土地一词是指地表及所有它对人类生存和成就有关的重要特征……必须考虑土地是地表的一个立体垂直剖面,从空中环境直到地下的地质层,并包括动植物群体及过去和现在与土地相联系的人类活动。

(2)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土地的含义指的是大自然无偿赠与人类的陆地、水、空气、光和热等物质和力。

(3)美国土地经济学家伊利认为:经济学家所使用的土地一词,指的是自然的各种力量,或自然资源……经济学上的土地,侧重于大自然所赋予的东西。

5)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

(1)197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瓦格宁根土地评价专家会议文件《土地与景观的概念及定义》中指出:土地包括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植物。它还包括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的各种结果,以及动物就它们对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

(2)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土地纲要》指出:土地是地表的一个区域,其特点包括该区域垂直向上和向下的生物圈的全部合理稳定的或可预测的周期性属性,包括大气、土壤和下伏地质、生物圈、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属性,以及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结果;考虑这些属性和结果的原则是,它们对于人类对土地目前和未来利用施加重要的影响。

6)其他观点

有学者认为:土地甚至包括自然资源或自然的力量,不是单纯指地球表面,并且包括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一切物质。

至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土地的概念趋于完善,并且已经为众多学者所接受。

3、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了解)

(1)土地和土壤不同,土壤是土地的构成部分中诸多自然因素中的一种。

(2)土地和国土也不同,国土指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如领土、领海,它是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所有地域空间的总称。土地是学术概念,国土是政治概念。

(3)土地和土地资源联系与差别。土地资源是指目前或可预见的未来能够产生价值的土地,是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它是土地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国土、土地、土地资源的外延依次减小,国土包括土地,土地包括土地资源。

(二)土地的主要特性(掌握)

它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是指不是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属性;土地的经济特性则指人们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表现的特性。

1、土地的自然特性

包括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多样性)、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土地功能的永久性)。

(1)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开山填海,扩展陆地面积,或者通过围湖造田,增加耕地面积,这些只是土地用途的转移,并没有增加土地面积。

(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这是土地最大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土地的有用性和适用性随着土地位置的不同而有着较大的变化,要求人们必须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同时,也决定了土地市场是一种不完全的市场,不是实物意义上的市场,而只是土地产权流动的市场。

(3)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多样性)。由于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不仅使土地构成的土壤、气候、水文、地貌、植被等要素的自然性状不同,而且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导致土地的结构和功能不同,最终表现在土地质量的差异上。

(4)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土地功能的永久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作为自然的产物,它与地球共存亡,具有永不消失性;二是作为人类的活动场所和生产资料,可以永续利用。

2、土地的经济特性

包括: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用途的多样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土地增值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利用后果

的社会性等。

(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有两层含义:土地面积的供给是有限的;特定地区、不同用途的土地面积也是有限的,往往不能满足人们对各类用地的需求,从而出现了土地占有的垄断性这一社会总是和地租、地价等经济问题。

(2)土地用途的多样性。可以用作耕地、居住用地、商业、军事、办公用地等。这就要求人们在利用土地时,考虑土地的最有效利用原则,使土地的用途和规模、利用方法等均为最佳。

(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要求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土地用途时,要认真调查研究,充分进行可行性论证,以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4)土地增值性。土地的使用与一般商品随着时间的推移折旧到报废不同,在土地上追加投资的效益具有持续性,并且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投资具有显著的增值性。

(5)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土地的投入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产生。要求人们在利用土地增加投入时,必须寻找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投资的适合度,确定适当的投资结构,并不断改进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防止出现土地报酬递减的现象。

(6)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这是由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决定的。要求人们在利用土地时,要进行区位选择,并注意搞好地区间的交通运输联系,以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区位效益。

(7)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因子,其相互联系在一起,不能移动和分割。某块土地的利用,不仅影响本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而且必然影响到邻近地区甚至影响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产生巨大的社会后果。这要求国家要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全部土地进行宏观的管理、监督和调控。

(三)土地的功能(熟悉)

1、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和宝贵财富。

2、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我国把人口多、耕地少作为基本国情,加强人民珍惜土地,合理利用土地的国情教育,还用法律手段加强、规范土地管理。

(四)土地资源的特点(了解)

1、土地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

2、土地类型多样,山地多于平地

3、后备土地资源有限

4、森林覆盖率低,土地质量较差

5、农地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不平衡

第二节 土地分类

(一)土地的基本类别及我国土地的分类(掌握)

1、土地的基本类别

土地分类是基于特定目的,按一定的标准,对土地进行不同详细程度的概括、归并或细分,

区分出性质不同、各具特点的类型的过程。

我国土地大致有三种分类:

(!)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分类,如地貌、植被、土壤等,这种分类体系称为土地自然分类系统,又称土地类型分类体系;

(2)依据土地的经济属性分类,如生产力水平、土地质量、权属等,这种分类体系称为土地评价分类系统,又称土地生产潜力分类体系;

(3)依据综合特性分类,包括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其他因素,这种分类体系称为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我国土地分类体系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1984年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应用的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土地分类体系。1989年9月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城镇地籍调查及村庄地籍调查应用的是城镇土地分类体系。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2002年1月1日起在全国试行。2007年9月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志着我国土地资源分类第一次拥有了全国统一的国家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

2、我国土地的分类

土地利用一级分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1)耕地,包括水田、水浇地、旱地等(3个二级分类)。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值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米、北方宽度<2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1)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2)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3)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2)园地,包括果园、茶园、其他园地(3个二级分类)。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1)果园,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2)茶园,指种植茶树的园地。

(3)其他园地,指种植桑树、橡胶、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3)林地,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3个二级分类)。

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用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1)有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林和竹林地。

(2)灌木林地,指灌木覆盖率≥40%的林地。

(3)其他林地,包括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1,<0.2的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林地。A、疏林地,树木郁闭度≥10%但<20%的疏林地,一般为森林地和荒山之间的过渡地类。B、未成林地,造林成活度大于或等于合理造林数的41%,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新造林地(一般指造林后3~5年或飞机播种5~7年的造林地)。C、迹地,森林采伐、火烧后,五年内未更新的土地。根据造成原因不同,分为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迹地是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中的三级类型。D、苗圃,固定的林木育苗地。由耕地改为苗圃但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土地被称为可调整苗圃。按使用年限的长短可分为永久苗圃(固定苗圃)和临时苗圃。永久苗圃一般面积较大,经营年限较长,多设在土壤、灌溉、交通条件较好的地方,劳力较固定,集约经营,具有一定规模的基本建设和投资,可进行多种苗木的生产和科学实验工作。临时苗圃则专为完成一定时期造林绿化任务而且设立,多靠近采伐迹地或造林地,一般面积较小,苗木品种少,随着造林或更新任务的完成,苗圃也随之撤消。

4)草地,包括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其他草地(3个二级分类)。指生产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1)天然牧草地,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

(2)人工牧草地,指人工种植牧草的草地。

(3)其他草地,指树木郁闭度<0.1,表层为土质,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不用于畜牧业的草地。

5)商服用地,指主要用于商业、服务业的土地,包括批发零售用地、住宿餐饮用地、商务金融用地、其他商服用地(4个二级分类)。

(1)批发零售用地,指主要用于商品批发、零售的用地,包括商场、商店、超市、各类批发(零售)市场,加油站等,及其附属的小型仓库、车间、工场等用地。

(2)住宿餐饮用地,指主要用于提供住宿、餐饮服务的用地,包括宾馆、酒店、饭店、旅馆、招待所、度假村、餐厅、酒吧等用地。

(3)商务金融用地,指企业、服务业等办公用地,以及经营性的办公场所用地,包括写字楼、商业性办公场所、金融活动场所和企业厂区外独立的办公场所等用地。

(4)其他商服用地,指上述用地以外的其他商业、服务用地,包括洗车场、洗染店、废旧物资回收站、维修网点、照相馆、理发美容店、洗浴场所等用地。

6)工矿仓储用地,指主要用于工业生产、物资存放场所的土地,包括工业用地、采矿用地、仓储用地(3个二级分类)。

(1)工业用地,指工业生产及直接为工业生产服务的附属设施用地。

(2)采矿用地,指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盐田,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

(3)仓储用地,指用于物资储备、中转的场所用地。

7)住宅用地,指主要用于人们生活居住的房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的土地,包括城镇住宅用地、农村宅基地等(2个二级分类)。

(1)城镇住宅用地,指城镇用于生活居住的的各类房屋用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包括普通住宅、公寓、别墅等。

(2)农村宅基地,指农村用于生活居住的宅基地。

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指主要用于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科教文卫、风景名胜、公共谢谢等的土地,包括机关团体用地、新闻出版用地、科教用地、医卫慈善用地、文体娱乐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公园与绿地、风景名胜设施用地(8个二级分类)。

(1)机关团体用地,指用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群众自治组织等的用地。

(2)新闻再版用地,指用于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厂、报社、杂志社、通讯社、出版社等的用地。

(3)科教用地,指用于各类教育,独立的科研、勘测、设计、技术推广、科普等的用地。

(4)医卫慈善用地,指用于医疗保健、卫生防疫、急救康复、医检药检、福利救助等的用地。

(5)文体娱乐用地,指用于各类文化、体育、娱乐及公共广场等的用地。

(6)公共设施用地,指用于城乡基础设施的用地,包括给排水、供电、供热、供气、邮政、电信、消防、环卫、公用设施维修等的用地。

(7)公园与绿地,指城镇、村庄内部的公园、动物园、植物园、街心花园和用于休憩及美化环境的绿化用地。

(8)风景名胜设施用地,指风景名胜(包括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革命遗址等)景点及管理机构的建筑用地。

9)特殊用地,指用于军事设施、涉外、宗教、监教、殡葬等的土地。包括军事设施用地、使领馆用地、监教场所用地、宗教用地、殡葬用地等(5个二级分类)。

(1)军事设施用地,指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设施用地。

(2)使领馆用地,指用于外国政府及国际组织驻华使领馆、办事处等的用地。

(3)监教场所用地,指用于监狱、看守所、劳改场、劳教所、戒毒所等的建筑用地。

(4)宗教用地,指专门用于宗教活动的庙宇、寺院、道观、教堂等宗教自用地。

(5)殡葬用地,指陵园、墓地、殡葬场所用地。

10)交通运输用地,指用于运输通行的地面线路、场站等的土地。包括民用机场、港口、码头、地面运输管道和各种道路用地(7个二级分类)。

(1)铁路用地,指用于铁路线路、轻轨、场站的用地,包括设计内的路堤、路堑、道沟、桥梁、林木等用地。

(2)公路用地,指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的用地,包括设计内的路堤、路堑、道沟、桥梁、汽车依靠站、林木及直接为其服务的附属用地。

(3)街巷用地,指用于城镇、村庄内部公用道路(含立交桥)及行道树的用地,包括公共停车场、汽车客货运输站点及停车场等用地。

(4)农村道路,指公路用地以外的南方宽度≥1米、北方≥2米的村间、田间道路(含机耕道)。

(5)机场用地,指用于民用机场的用地。

(6)港口码头用地,指用于人工修建的客运、货运、捕捞及工作船舶依靠的场所及其附属建筑物的用地,不包括常水位以下的部分。

(7)管道运输用地,指用于运输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管道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的地上部分用地。

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指陆地水域、海涂、沟渠、水工建筑物等用地,不包括滞洪区和已垦滩涂中的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道路等用地。包括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沟渠、水工建筑用地、冰川及永久积雪(9个二级分类)。

(1)河流水面,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河流常水位岸线之间的水面,不包括被堤坝拦截后形成的水库水面。

(2)湖泊水面,指天然形成的积水区常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3)水库水面,指人工拦截汇集而成的总库容≥10万立方米的,水库常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4)坑塘水面,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蓄水量<10万立方米的,坑塘常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5)沿海滩涂,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包括海岛的沿海滩涂,不包括已利用的滩涂。

(6)内陆滩涂,指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洪水位间的滩地。包括海岛的内陆滩地,不包括已利用的滩地。

(7)沟渠,指人工修建,南方宽度≥1米、北方宽度≥2米用于引、排、灌的渠道,包括渠槽、渠堤、取土坑、护堤林。

(8)水工建筑用地,指人工修建的闸、堤、堤路林、水电厂房、扬水站等常水位岸线以上的建筑物用地。

(9)冰川及永久积雪,指表层被冰雪常年覆盖的土地。

12)其他土地,指上述地类以外的其他类型的土地,包括空闲地、设施农用地、田坎、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7个二级分类)。

(1)空闲地,指城镇、村庄、工矿内部尚未利用的土地。

(2)设施农用地,指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附属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

(3)田坎,主要指耕地中南方宽度≥1米、北方宽度≥2米的地坎。

(4)盐碱地,指表层盐碱聚集,生长天然耐盐植物的土地。

(5)沼泽地,指常年积水或渍水,一般生长沼生、湿生植物的土地。

(6)沙地,指表层为沙覆盖、基本无植被的土地,不包括滩涂中的沙地。

(7)裸地,指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或表层为岩石、石砾,其覆盖面积≥70%的土地。

(二)建设用地的主要特征(熟悉)

1、承载性与非生态利用性

2、土地利用逆转相对困难

3、土地利用的集约性

4、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5、无限性与再生性

6、空间性与实体性

(三)农用地的主要特征(熟悉)

农用地,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有以下特征:

1、利用的永续性

2、生态利用性

3、利用的相对粗放性

4、利用逆转性

(四)我国主要类别土地利用的方式(了解)

1、从土地利用效益的角度来考虑,土地利用方式有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

1)粗放型土地利用方式,指指依靠外延扩张,通过增加土地面积来满足获取土地收益的方式。此方式导致一般土地的投入和单产都很低。

2)集约型土地利用方式,指依靠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来提高土地收益的利用方式。为协调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和人类对土地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各国都提倡集约型土地利用方式。

2、从土地利用的具体方式来考虑,可分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利用方式

1)农用地利用的方式,主要采取土地承包经营的方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期限:耕地70年,草地30~50年;林地30~70年。特殊林地的承包期经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可延长。

2)建设用地利用的方式,主要是无偿(划拨)、有偿(出让、出租)

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设定期限,依据用途不同而有不同年限。城市用地中: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娱乐、旅游用地40年;综合或其他用地50年。

第三节 土地实体特征

土地实体的构成种类,有土壤类别、地质条件、土地污染情况、土地基础设施状况及地上物等多个方面。

(一)土壤类别及特征(掌握土壤类别)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地球上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具有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连接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生物生长点和营养泉。

土壤是在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A、在风化作用下,养分的释放与流失;B、在低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积累;C、在高等生物作用下,营养富集(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人类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成为永续利用的可更新资源。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我国1998年由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办公室为汇总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成果编撰《中国土壤》而拟订的分类系统。现行土壤分类:高级分类自上而下分为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其中土类分为61种。

A、土纲(根据主要成土过程产生的或影响主要成土过程的性质划分):共14个土纲,灰土纲、火山灰土纲、铁铝土纲、变性土纲、干旱土纲、盐成土纲、潜育土纲、均腐土纲、富铁土纲、淋溶土纲、雏形土纲、新成土纲。

B、亚纲:土纲的辅助级别,主要根据影响现代成土过程的控制因素所反映的性质。如雏形土纲,根据水分状况又分为潮湿、干润、湿润、常湿。

C、土类:亚纲的续分,土类类别多反映主要成土过程强度、次要成土过程或次要控制因素的表现性性质划分。

D、亚类:土类的辅助级别,主要根据是否偏离中心概念,是否具有附加过程的特性和是否具有母质残留的特性来划分。如石灰性、酸性、含硫等。

低级分类自上而下分为土属、土种和变种。

A、土属:是具有承上启下的分类单元,主要依据母质、水文等地方性因素以及土壤的残遗特征来划分。如红壤根据成土母质的地球化学状况划分为铁质红壤、硅质红壤、铁铝质红壤、硅铁质红壤、硅铝质红壤等土属;而盐土的土属则是根据盐分的组成来划分。

B、土种:是基层分类单元,在土属范围内根据反映发育程度或熟化程度的性状来划分。如山区土壤根据土层厚度分为厚层(>80厘米)、中层(40~80厘米)、薄层(<40厘米)土壤。耕种土壤常以表层有机质的含量来反映(旱地)土壤的熟化度,如有的地区将耕层有机质含量大

于40克/千克的归为高熟化土壤,小于20克/千克的称为低熟化土壤。

C、变种:是土种范围内的细分,在同一土种范围内根据表层或耕层的某些性质或成分的变化来划分。如黄壤中的黄泥土土种,根据其表层质地状况可分为黄泥夹胶和黄泥夹砂等变种。

1、主要自然土壤类别及其特征(熟悉不同类别土壤特征)

1)砖红壤

(1)分布:主要分布海南岛的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省最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0度以南地区。砖红壤一般分布在低山、丘陵和阶地上。

(2)构成成分:母质为各各火成岩、沉积岩的风化物和老的沉积物。铝的富集作用高度发展,富铝化作用明显。

(3)主要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黏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2)赤红壤(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1)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带,即滇南大部,广西、广东省南部,福建省东南部,以及台湾省中南部,大致北纬22度至25度之间。

(2)主要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黏重,肥力差,呈酸性。目前,赤红壤上的天然林大部分已被破坏,成为疏林草地。富铝化作用弱于砖红壤。

3)红壤

(1)分布:在我国分布范围广阔,大体包括湖南、江西、浙江三省的大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五省区的北部,以及湖北、安徽、贵州三省的南部。

(2)主要特征:其地形条件一般为低山丘陵,但在云南为高原,成土母质在低丘陵多为第四纪红色黏土,高丘陵和低山多为千枚岩、花岗石、砂页岩等。红壤的富铝化作用和生物积累作用,与赤红壤和砖红壤比较起来,相对较弱,但仍以均匀的红色为其主要特征。

4)黄壤

(1)分布:广泛分布在我国热带、亚热带的山地和高原,以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和贵州高原为多,广西的十万大山、广东的六万大山也是重点分布区,此外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台湾等省的山地均有分布。

(2)主要特征:大部分黄壤与红壤同属一个纬度,生物气候条件也大体相同。唯黄壤区的水湿条件较好,雾日比红壤地区多一半以上,日照比红壤地区少30%~40%,干湿季不明显。相对湿度很大,为70%~80%。植被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以及热带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目前,其原始森林甚少保存,大面积为次生植物,一般为马尾松、杉木、栓皮栎、麻栎等。除具有热带、亚热带土壤所共有的富铝化作用和生物积累作用外,还有黄化作用。由于成土条件相对湿度大,上层经常保持潮湿。

5)黄棕壤(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壤)

(1)分布: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2)主要特征:其形成过程,既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黏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自然肥力比较高。

6)棕壤(也称棕色森林土,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1)分布:主要分面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在褐土地带的垂直带上亦有分布。

(2)主要特征:黏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黏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黏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

7)暗棕壤(也称暗棕色森林土,是温带针阔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1)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东北面积最大的一个土类,分布于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其次是暖温带山地的垂直带。

(2)主要特征:呈酸性,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8)寒棕壤

(1)分布: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2)主要特征: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9)褐土(也叫褐色森林土,是半淋溶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代表性类型)

(1)分布:主要分布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山东、河南两省的西部,陕西关中,甘肃东南角,内蒙古东南角,西南地区的金沙江、澜沧江河谷地段也有一部分。

(2)主要特征: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呈中性、微碱性,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其自然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冬季比较干旱。褐土是我国最重要的旱作农业基地,盛产小麦、玉米、棉花以及苹果、核桃、柿、枣等鲜果品。

10)黑钙土(腐殖质钙层土中较湿润的类型,以土色深暗发黑和富钙而得名,位于草原的最东部)

(1)分布: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向西可延伸到河北的燕山北坡和内蒙古阴山山地的上部。在新疆和甘肃、青海地区,多出现在山地上,如天山北坡,阿尔泰山南坡,祁连山东部的北坡等。

(2)主要特征: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厚度大,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中性至微碱性,钙、镁、钾、钠等无机养分也较多,土壤肥力高。

11)粟钙土

(1)分布: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

(2)主要特征:腐殖质积累程度比黑钙土弱些,但也相当丰富,厚度也较大,颜色为粟色。呈弱碱性,局部地区有碱化现象。土壤质地以细沙和粉沙为主,区内沙化现象比较严重。

12)棕钙土(腐殖质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漠境过渡的土壤,因棕色和富钙而得名)

(1)分布: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

(2)主要特征:腐殖质的积累和层厚度是钙质层土中最少的,颜色以棕色为主,呈碱性,地面普遍多砾石和沙,并逐渐向荒漠土过渡。

13)黑垆土(腐殖质钙层土中面积最小的类型,零星散布在侵蚀非常严重的黄绵土中间,以其有灰暗的象垆灰颜色的土层而得名,也是黄土母质形成的)

(1)分布: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

(2)主要特征:绝大部分已被开垦为农田。腐殖质的积累和有机质含量不高,腐殖质层的颜色上下差别比较大,上半段为黄棕灰色,下半段为灰带褐色,好象黑垆土是被埋在下边的古土壤。

14)荒漠土

(1)分布: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很大,差不多占全国总面积的1/5。

(2)主要特征:基本上没有明显的腐殖质层,土质疏松,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几乎全是沙砾,碳酸钙表聚、石膏和盐分聚积多,土壤发育程度差。

15)高山草甸土

(1)分布: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脉。

(2)主要特征:剖面由草皮层、腐殖质层、过渡层和母质层组成,土层薄,土壤冻结期长,通气不足,呈中性。

16)高山漠土

(1)分布: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

(2)主要特征:土层薄,石砾多,细土少,有机质含量低,土壤发育程度差,呈碱性。

以上自然土壤,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和黄棕壤为南方的主要土壤类型,其他为我国北方的主要土壤类型。

2、主要生产土壤类型及其特征(熟悉不同类型土壤特征)

从生产的角度来区分,土壤可分为水稻土和灌淤土。

1)水稻土(按区域可分为红壤地区水稻土、黄棕壤地区水稻土和北方地区水稻土)

水稻土是在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通过水耕熟化过程而形成的特殊土壤,是一种人工水成土;它既是栽培水稻生产稻谷的主要生产资料,又是生产劳动的产物。水稻土,指发育于各种自然土壤之上、经过人为水耕熟化、淹水种稻而形成的耕作土壤。水稻土在我国分布很广,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平原、河谷之中,尤以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为集中。水稻土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它以种值水稻为主,也可种植小麦、棉花、油菜等旱作。

(1)红壤地区水稻土主要特征包括:铁、锰的淋溶淀积现象十分强烈,有机质积累作用明显。

(2)黄棕壤地区水稻土主要特征包括:在水旱轮作制度下,有机质的分解作用较红壤地区水稻土强,含量一般不超过2%。还原淋溶程度也较弱,铁、锰在剖面中呈斑纹状、结核状的很少见。在肥沃水稻土,耕层下部结构面上常见有鲜红色的有机结合物,被称为“鳝血”,可作为该地区水稻土高度熟化的标志。

(3)北方地区水稻土主要特征包括:因冬季气温低,土壤冻结期较长,故土壤有机质分解缓慢,含量高,剖面中物质的淋溶淀积作用也较弱,铁、锰分异现象不太明显。

2)灌淤土

是我国半干旱地区平原中的主要土壤,一年一熟,以春播作物为主,生长小麦、玉米、糜谷等。地下水位较浅,水源充沛;因排水条件较差,有次生盐化现象,应注意灌排结合。主要分布于银川、内蒙古后套及辽西平原。灌淤层可厚达1米以上,一般也可达30~70厘米。土壤剖面上下较均质,底部常见文化遗物。灌淤层下可见被埋藏的古老耕作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因地区不同而异。西辽河平原的灌淤土,质地较黏重,有机质含量约2%~4%,盐分含量一般小于0.3%,不含石膏;河套地区的灌淤土,质地较砂松,有机质含量约为1%,含盐量较高。利用灌淤土时要注意防止土壤板结和次生盐渍化,巩固和提高土壤的肥力。

主要特征:(1)由于经常接受淤积,灌淤土剖面层次分化不明显,而且不稳定;(2)土壤一般都有强石灰性,富含碳酸钙,且有机质含量较低,灌淤土易板结晶;(3)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盐渍化现象。

(二)地质条件类别及特征(掌握地质条件类别,熟悉不同类别地质条件特征)

地质,指地球的物质组成及其结构构造。地质条件,指地球某个地方表面岩石组成及其地质构造。

1、岩石的分类与特征

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是组成地壳的主要物质。它可由一种矿物所组成,如石灰岩仅由方解石组成;也可由多种矿物所组成,如花岗石由石英、长石、云母等多种矿物集合而成。组成岩石的物质,大部分都是无机物质。

从其形成环境,即成因来划分,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岩浆岩

也叫火成岩,是在地壳深处或在上地幔中形成的岩浆,在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到地表冷却固结并经过结晶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因其生成条件与沉积岩差别很大,其特点也明显不同。主要特征:

(1)具有反映岩浆冷凝环境和形成过程所留下的特征和痕迹。岩浆,是由地壳和上地幔中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黏稠、富含挥发性的熔融体。

(2)岩浆岩是由岩浆直接冷凝形成的岩石,具有反映岩浆冷凝环境和形成过程所留下的特征和痕迹,与沉积岩和变质岩有明显的区别。不论喷出岩,还是侵入岩,大部分岩浆岩都是块状结晶的岩石,只有少数急速冷却形成的玻璃质岩石,如黑耀岩,外貌像沥青,就是完全由玻璃质组成的。这种玻璃质岩石,一般只形成在岩浆岩中。

(3)岩浆岩中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结构和构造特征。比如喷出岩,是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

的条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成份以气体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气孔状构造。当气孔完全发育时,岩石会变得很轻,甚至可以漂在水面,形成浮岩。如果这些气孔形成的空洞被后来的物质充填,就形成了杏仁状构造。岩浆喷出到地表,熔岩在流动过程中,其表面常留下流动的痕迹,有时好象几股绳子拧在一起,岩石学家称之为流纹构造、绳状构造。如果岩浆在水下喷发,熔岩在水的作用下会形成很多椭圆球体,称之为枕状构造。这些特殊的构造,只存在于岩浆岩中。

(4)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岩浆是在地壳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黏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除此以外还常含微量磁铁矿等副矿物。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5)不同的岩石有着不同的矿物组合。比如在比较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岩石,组成它们的矿物,不论在万分上,还是在结构和构造上,都具有相应的特点。而在低温常压条件下形成的岩石,其矿物的特征和组合就与之截然不同。

2)沉积岩

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一种岩石类型。它是由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碎屑物在常温常压下经过搬运、沉积和石化作用,最后形成的岩石。沉积岩来自岩石和有机物的碎片,叫做沉积物,在百万年期间积聚成堆。这些紧密岩石,比火成岩更易弯曲。像沙、盐、黏土、砂岩、炭和石灰石,都是例子。其主要特征如下:

(1)层理构造显著。具有层次,称为层理构造。层与层的界面叫层面,通常下面的比上面的年龄古老。

(2)沉积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遗迹,经石化作用即成化石。沉积岩中有“石质化”古代生物

的遗体或生存、活动的痕迹,是判定地质年龄和研究古地理环境的珍贵资料。

(3)有的具有干裂、孔隙、结核等。常见的沉积岩有:直径大于3毫米的砾和磨圆的卵石及其他物质胶结而形成的砾岩;由2毫米到0.05毫米直径的砂米胶结而成的砂岩;由颗米细小的黏土矿物组成的页岩;由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硬度不大的石灰岩等。

3)变质岩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和矿物质的混合作用下,由一种岩石自然变质成的另一种岩石。质变可能是重结晶、纹理改变或颜色改变。变质岩是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一般变质岩是在地下深处的高温(要大于150摄氏度)高压下产生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而露出地表。在地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沉积岩、岩浆岩,由于后来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在固态情况下发生了矿物组成调整、结构构造改变甚至化学成分的变化,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这种就是变质岩。它是大陆地壳中最主要的岩石类型之一。

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变质作用作用于岩浆岩(火成岩)所形成的变质岩,称为正变质岩;一种是变质作用作用于沉积岩所生成的变质岩,称为副变质岩。

习惯上,按变质作用类型和成因,分为下列岩类:(1)区域变质岩类,由区域变质作用所形成;(2)热接触变质岩类,由热接触变质作用所形成,如斑点板岩等;(3)接触交代变质岩类,由接触交代变质作用所形成,如各种夕卡岩;(4)动力变质岩类,由动力变质作用所形成,如压碎角砾岩、碎裂岩、碎斑岩等;(5)气液变质岩类,由气液变质作用形成,如云英岩、次生石英岩、蛇纹岩等;(6)冲击变质岩类,由冲击变质作用所形成。

三大岩类,其成因都是长达一、两个世纪的争论中不断建立和完善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2、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过程中,地壳中岩石受各种作用就会发生变形,形成各种构造,如褶皱、断裂,岩石中这种构造,叫做地质构造。

1)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未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岩层的弯曲现象,被称为褶皱。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或者说在地应力作用下,改变了岩层的原始产状,不仅使岩层发生倾斜,而且大多数形成各式各样的弯曲。褶皱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之一。褶皱的规模可长达几十到几百千米,也可小到手标本上出现。褶皱构造通常指一系列弯曲的岩层,而把其中一个弯曲称为褶曲。褶皱和褶曲有时并无严格区别,而且在许多外文也是同一术语。

2)断裂构造

岩层被错断,使岩层连续性被破坏发生位移或裂开,称之为断裂。断裂构造,又称断裂。岩石受地应力作用,当作用超过岩石本身的抗压强度时,就会在岩石薄弱地带发生破裂。断裂构造是岩石破裂的总称,包括劈理、节理、断层、深大断裂和超壳断裂等。劈理,是变形岩石中能使岩石易于沿一定方向劈开成无数薄片的面状构造,主要特点是具有域构造,表现为岩石中劈理域和微劈石域相间排列。根据断裂程度和规模,把那些位移显著、规模较大的断裂称断层,规模小、位移又不显著的称为节理。一种是受引力产生的、张开裂口的张节理;一种是由于受扭动产生的剪切应力发生裂面闭合的剪切理。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为断层。深大断裂,是规模巨大而切割深且发育时期很长的断裂带。一般长达数百公里以上,深可切穿地壳甚至整个岩石圈,伸入地幔。深大断裂把地壳分割成不同地质特征的地块,它常作为划分构造单的界线。

(三)土地污染种类及特征(了解)

土地污染,指构成土地实体的土壤遭受污染。

土壤污染,指土壤中某些或某种有害物质含量过高,致使健全的土壤功能受到损害,理化性质变坏,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到破坏,肥力下降,导致农作物发育不良,造成减产。土壤污染,不仅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品质量,还会通过食物链和饮用水间接危及人体健康。土壤污染,主要来源是工业和城市的废水及固体废物、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生物残体、大气中二氧化硫和氢化物以及通过降水而降落到地面的沉降物。除噪声、振动、电磁等不产生污染物的污染外,其他所产生的污染物,几乎都可进入土壤。

1、土壤污染物

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主要有四类:

(1)化学污染物:有机污染物主要有酚、有机农药、油类和洗涤剂类;无机污染物主要有汞、铬、铅、铜、锌等重金属,砷、硒等非金属,过量的氮、磷植物营养元素,氧化物和硫化物等。主要由污水、废气、固体废物、农药和化肥带进土壤。

(2)物理污染物:来自工厂、矿山的固体废弃物,如尾矿、废石、粉煤灰和工业垃圾。

(3)生物污染物:带有各种病菌的城市垃圾和由卫生设施(包括医院)排出的废水、废物

以及厩肥等。

(4)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存在于核原料开采和大气层核爆炸地区,以锶和铯等在土壤中生存期长的放射性元素为主。

2、土壤污染的特点

(1)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

(2)累积性

(3)具有不可逆转性

(4)很难治理

3、几种主要的土壤污染物

废塑料制品、固体废物和放射性污染物(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和放射性固体废物)。

(四)土地基础设施类型及特征(掌握土地基础设施类别,熟悉不同类别土地基础设施特征)

土地基础设施类型,主要包括: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平整土地)、五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通气、通讯、平整土地)、七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通邮、通讯、通暖气、通天然气或煤气、平整土地)。

1、三通一平

建设用地中,毛地要做到“三通一平”,指基本建设项目开工的前提条件,即供水通(通水),用电接到施工现场具备施工条件(通电),场外道路铺到施工现场周围入口处,、满足车辆出入条件(路通),场地内的障碍物全部拆除(场地平整)。

2、五通一平

通水,包括上通水(宗地内自来水通畅,供水满足正常生活需要)、下通水(也叫排污通,宗地内排水通畅,生活污水、雨水排放通畅)。路通,指宗地内永久性道路通畅。通电、通讯,指供电、通讯,满足一般生活工作需要。

3、七通一平

七通,指通水、通电、通路、通邮、通讯、通暖气、通天然气或煤气;一平,指场地平整。

(五)主要地上物作物种类及特征(熟悉)

1、粮食作物

又叫粮谷作物,主要提供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燕麦、黑麦、大麦、谷子和高梁等。

2、药用作物

指含有生物活性成分,用于防病和治病的作物。主要用来加工生药、农药和兽医用药。大部

分药用作物用种子繁殖。药用作物内所含有效成分,是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收获后的药材要及时加工和干燥,如洗净、去皮、去心、去核、蒸煮等。干燥方法有晒干、阴干及烘干等。2600多年前,《诗经》已经载有枣、桃、梅的栽培,既供果用,又可入药。我国现有药用作物约250种,分属菊科、豆科等80余科。

3、油料作物

主要有大豆、花生、芝麻、向日葵、蓖麻、苏子、油用亚麻和大麻等。大豆、花生、油菜籽、葵花籽和棉籽是我国五大油米作物。

4、能源作物

从能源作物提炼出来的生物柴油可替代石油,减少对石油的过度依赖。已发现了40多种“石油”植物,如玉米。

5、纤维作物

主要是棉和麻。种子纤维,如棉花;韧皮纤维,如大麻、黄麻、苎麻等;叶纤维,如剑麻、蕉麻等。

6、糖料作物

主要有两种:甘蔗,用高大绿色的茎,南方;甜菜,用长在地下膨大的根,北方。

7、绿肥作物

多为豆科类,包括:按栽培季节,冬季绿肥、春季绿肥、夏季绿肥、秋季绿肥和多年生绿肥作物;按生长环境,旱地绿肥作物和水生绿肥作物;按植物学分类,豆科绿肥作物、禾本科绿肥作物、十字花科绿肥作物等;按用途划分,绿肥作物和兼用绿肥作物。

8、其他作物

主要包括:蔬菜类作物、根茎类作物、水果类作物、瓜类作物、花卉作物、原料作物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