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及答案

来源:好兔宠物网

  教学目的

  一、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三、领会课文设喻说理的写法。

  四、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自读课文,文字较浅易,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自读提示”,明确自读要求,然后对照注释,自读课文,不懂的词句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之。

  二、教师适当补充相关知识,让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自读检测。通过检测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教学时数

  2 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导学生自读“自读提示”,教师补充相关知识。

  (一)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二)齐威王事迹

  据史载,齐威王田齐在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一切都交给大臣办理,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说:“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威王听后,顿然醒悟,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决心任用贤才,修明政治,使齐国成了的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齐威王于公元前357—

  前321年在位,凡36年。

  (三)邹忌事迹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记叙邹忌用设喻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接受别人的意见。

  (四)关于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王。(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蔽,内政修明。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

  2.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