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学案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最后一课。
从教材编写的结构和目的来看,古代散文单元培养学生解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赤壁赋》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作为一篇教读课文,它在文言五线方面对本单元的其他篇目有着牵引性的总结作用。无论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还是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它都有着典型性。这一特点可以帮助学生继续学习和巩固文言知识点。
其次,作为一篇赋,《赤壁赋》既保留了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又借鉴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从而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了诗歌的深致情韵和散文的透辟理意。这一特点可以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既可以感受其文辞的优美,又能从作文的角度得到启发——原来同一文体还可以借用其他文体的创作手法。
再次,《赤壁赋》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后写的。被人毁谤而导致仕途不顺自然会令人情绪低落,但作者低沉却不消沉,反而表现出一种乐观超然的人生态度。这一特点可以从人文品质和情感品质上陶冶学生,使之学会在逆境中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
以上三点也是我从能力、美育、德育三方面拟定的教学目标。
我将本课设计为三课时,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本节课我将和学生一起了解了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其人,处理字音、通假字、字意这些基础知识,梳理文意,初步品味本文景、情、理交融的最大的写作特点。
因为没有类似的人生体验,所以在理解作者在遭受挫折后表现出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时,学生可能有难度,因此我将它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解决的方法是对文本进行赏析时紧密结合写作背景和作家其人,创设情境,帮助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式、启发式、比较法。
我将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解题: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二、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三、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四、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板书: 游 景 乐 (以景动人)
“水月” 歌 情 悲 (以情感人)
问 理 喜 (以理警人)
六、第五环节: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课时
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的形式,教师适时的引导。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师点拨: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四、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
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
五、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六、结语: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第三课时
处理古汉语知识。
七、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
教学猜想和感悟:(见课件)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有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