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及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及各比喻的含义。
德育渗透:
我们青少年怎样去面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随着“日流”“韩潮”的不断浸入,我们青少年应怎样面对。
教学方法:
阅读理解归纳比较疑问探讨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调查;爱看韩剧的人有多少
爱看日本动画片的人有多少
你们家使用的电器都是什么牌子
二、面对这种“日流”“韩潮”的袭来,作为祖国未来希望之星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鲁迅先生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拿来。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我们来看《拿来主义》余下的部分,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部分。
三、掌握文章的思路
〈一〉①—④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
〈二〉⑤—⑨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三〉⑩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研读课文、
1、第5段中那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摩登”:时髦,将一味“送去”说成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其讽刺意味很浓烈。
“吝啬”是针对第三段的“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对照鲜明,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5段结尾说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请问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理解?
3、前四段内容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它们与“拿来主义”有什么区别(从特点、实质、利弊方面比较)?
4、文章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
5、第9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6、研读第三部分:
(1)朗读最后一段
(2)简要说明每一句话的内容。
句数内容
①结论是我们要拿来
②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③拿来主义的结果
④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
⑤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五、小结:
当前社会上有很多种学习古人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
1、韶关市27位学龄童在韶州府学宫参加开笔礼。他们端正执笔,朱砂开痣,茶奉双亲,在孔子像前接受启蒙老师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等传统美德的教育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
2、京剧进入小学课堂
3、佛山祖庙开笔仪式
4、郑大化工学院20xx级毕业生,选择汉服做毕业学位服合影,并给老师行礼。
5、穿着汉服向屈原像行礼。
六、结束语
每一位爱国的青少年,当我们面对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形式多样的外来文化,我们应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做一个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主义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