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春》教学设计

来源:好兔宠物网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秦晋始终结世好——打一字谜(春)

  提到春,会令我们感到无限的生机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古往今来,有无数描绘春天的诗文。“春风又绿江南岸”,“春城无处不飞花”,“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等等,都是传诵已久的名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

  二、整体感知:

  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完成目标一。

  1、配乐朗读课文,感受春天之美。

  2、有首少儿歌曲《春天在哪里》,歌中唱到“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眼睛里”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一找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___________。

  春天在春草里;

  春天在春花里;

  春天在春风里;

  春天在春雨里;

  春天在人们的活动里。

  3、作者在描绘春天的美景时,选取了这些精美的画面,这些景物各具有怎样的特点?

  草报春

  ①春草是历代文人争相歌咏的对象,想像一下,春草图与下面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最接近?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写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写早春刚发芽的草,写出了早春勃发的特点。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丰乐亭游春》欧阳修

  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草。

  小结:同样是写春草,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着笔。朱自清的春早写出了早春勃发的特点。

  花争春

  花的特点:春花烂漫、百花竞放。

  花朵多: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花色艳: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味甜: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风唱春

  “春风”与林斤澜的《春风》对比阅读,学生能说出二者的不同特点即可。

  多媒体显示:“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撤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林斤澜《春风》

  同样是写春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和林斤澜笔下的春风有什么不同呢?

  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柔和、芳香、悦耳。通过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柔和:“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触觉)

  芳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各种花的香”(嗅觉)

  悦耳:“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地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听觉)

  林斤澜笔下的春风则充满力度,充满豪迈之情。“如无数的针扎”。

  雨润春

  “春雨”与《春夜喜雨》对比阅读: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杜甫诗中的.春雨和朱自清的“春雨”特点一样吗?

  都是伴随和风而来,突出春雨的细的特点。杜甫诗中的春雨是无声的、轻盈的,朱自清的“春雨”还是密、亮、绵长的。

  人迎春

  春到人欢、春早人勤。

  绘春

  春天在生机勃勃的春草里;

  春天在百花竞放的春花里;

  春天在和煦芳香的春风里;

  春天在细密绵长的春雨里;

  春天在人们迎春的活动里。

  小结: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地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朱自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使我们陶醉在美丽的春光中。(板书:——美在景物)

  三、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完成目标二。

  1、品味语言:《春》美在什么地方?(边品味语言边指导朗读)

  朱自清先生用他的生花妙笔给我们展示了春天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描写?请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说说喜欢的原因。

  如:我喜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

  因为这一句从听觉、视觉的角度衬托出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闹”字不仅写出声音,还写出热闹的气氛,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让人想起“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小结: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德熙在《漫谈朱自清的散文》中说:“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春》的语言就简朴生动,秀雅清新。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板书:——美在语言)

  2、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朱自清先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呢?这和他的身份是分不开的。朱自清除了是散文家、诗人、学者外,还是民主战士。(多媒体显示背景: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苦闷中埋头研究古典文学。“九一八事变”后,他的思想开始转变。《春》写于作者赴英留学归来之后的1933年,作者经过了一场“精神危机”,几年的留学使他改变了心境、开阔了视野,看到了新的生活前景。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早春野景”就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

  文章以三个比喻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是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美,把春天比喻成“小姑娘”是表现春天艳丽的容颜美,把春天比喻成“健壮的青年”是表现春天健壮的身姿美。赞美春天有不可遏止的生命力,它给予人们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劳作的力量。因而人们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排比句式的运用,赞美、热爱之情越来越强烈。

  所以说《春》确实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情感写照。(板书:——美在情感)

  总结全文:朱自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也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以及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更美好,未来才更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