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的法律规定
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的判决标准:个人犯罪者可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罚金为违法所得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情节严重者可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单位犯罪者可判处罚金,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该罪与内幕交易罪的区别在于犯罪主体范围、犯罪对象和信息来源不同,单位是否可成为犯罪主体也有明显差别。
法律分析
一、构成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一般会怎么判
1、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单位犯此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条
第四款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以及有关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利用因职务便利获取的内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开的信息,违反规定,从事与该信息相关的证券、期货交易活动,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相关交易活动,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二、利用未公开的信息交易罪区别
犯罪主体的范围不同。该罪的主体是金融机构及有关监管部门及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而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主体是证券、期货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员;犯罪对象不同。该罪对象不属于法律、行政法规所规定的内幕信息,而是内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开的信息,而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犯罪对象则是由法律、行政法规确定的内幕信息;信息的来源不完全一样。该罪的信息来源只能是利用职务便利获取的,而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信息来源包括因工作原因而获得,也包括采取非法手段获取。在单位是否可以成为犯罪主体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该罪只是自然人犯罪,而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结语
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的判决一般如下:个人犯罪者,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严重者,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单位犯罪者,判处罚金,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该罪与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主体、对象及信息来源有所不同,且单位是否为犯罪主体也存在明显差别。以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条的规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八章 附 则 第七十二条 自然人因个人或者家庭事务处理个人信息的,不适用本法。
法律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统计、档案管理活动中的个人信息处理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第五章 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第六十八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对存在核安全隐患或者违反核安全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向国务院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得编造、散布核安全虚假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修正):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八节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第一百三十条 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