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武德教育的现代化

来源:好兔宠物网
2014年第5期 (第l6卷第5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No.5,2014 (Vo1.16.No.5) 论武德教育的现代化 靳晓斌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运城0440o0) [摘要] 武德教育的现代化是推动武术事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文章旨意从教 育、德育现代化中剥茧抽丝,首先提出武德教育的现代化理念:以人为本,注重创新,全面发展,结合法制;其次诠释了传统武 德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涵;在此基础上建策了武德教育的现代实施方法:双向互动,平等教育;全面渗透,隐形教育;制定规 章、法纪教育;实践体悟,自我教育;多元交融,综合教育。 [关键词】 武术;武德教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85 引言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53(2014)05-.-0112-.---04 的一员,任何一个习武者必须脱身于尘封的牢笼,马克思不 是有过这样的观点嘛——“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 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所以,“以人为本”所要求的一切内 武德教育作为武术教育贯穿始终的主线,它时刻影响着 武术的进退和兴衰。当教育的现代化与社会的现代化相得 益彰,武德教育的现代化势必与新时期德育的现代化交相辉 映。一个充溢着现代化气息的时代从来没有停歇前进的步 伐,中华武术务必在“非进即退”的现代化进程中加紧向前, 那么武德教育的现代化务必作为其前行的路标——符合现 代社会对习武者的要求和期许,迎合新时代习武者的特点和 追求,引航和指导现当代武术工作者的思维和践行方式。 一容,我们当代的武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要心领神会,在中 华武德的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中都要贯穿之、应用之、融汇 之。那种“苦行僧”式的教育,我们再不要;,那种“权威强迫 式”的灌输,我们再不取;那种“师尊徒卑”的伦理,我们再不 接受。师徒都是教育的主体,都应在教育过程中被关注和敬 重,他们能身心愉悦的工作和学习才是武德教育的根蒂。 (二)注重创新,武行天下 、武德教育的现代化理念 社会转型促使德育转型,现代化社会要求德育现代化, 德育走向现代化需要德育理念的提升,德育理念直接决定我 们怎样进行德育改革。¨ (一)以人为本,双向主体 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价值观格局多元化的现今社 会,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西方体育盛行 的今天,中华武术将会发扬光大还是就此衰落,机遇与挑战 并存。然而,被誉为“人间瑰宝”的中国武术有理由、有使命 惠及所有人;为了能让这种具有独特健体强身效果的活动方 式在全球范围内“资源共享”,需要所有中国人的努力,特别 “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现时代教 书育人的手段及其目的。现代人本德育的目标不是“教会顺 从”、“教会听话”,培养没有自主性、唯“规范”是从的“奴 是所有习武者的付出,其中就包涵着武德教育现代化中要求 每一个习武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创新意识。只有所有 隶”,而是“教会选择”、“教会负责”,培养道德的主体。L2] 武德是中国传统社会遗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和精 神财富,但武德自身的内容已“时过境迁”,其教育和修养方 式必然在当代人文气息的熏染之下改换旧颜。曾几时,一代 代习武者在那个“主客”、“君臣”、“师徒”的伦理关系中,深 习武者学会创新,中国武术才会脱离一种尴尬——不及跆拳 道在全球的流行和时尚;也只有创新,武德教育才会在新的 社会环境中卓有成效。这里有一个典型的案例:李小龙启迪 了传统武者的思想,激发了创新精神,解放了被束缚的主观 能动性;强调融会贯通与灵活运用,保持自我风格,提倡实事 求是的态度,从而唤醒“为我独尊”的国术界重新正视世界。 在学武、教武、比武、用武的全过程中,我们如何注入“创 新意识”这个元素,使习武者学会创新、使教武者懂得创新、 使比武用武之际运用创新。众所周知,中华功夫历有“门户 受“师命不可违”、“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一徒不可二师” 等的传统武德的桎梏,可以说一个个武术人在如此的教育环 境下受尽“非人”的待遇。在那样的畸形社会,武术人难逃此 劫也无可厚非。 然而,当今这个自由、博爱、公正、民主的社会,作为其中 I收稿日期]2013—1O一24 【作者简介]靳晓斌(1984一),男,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教师。 112 2014年5月 第16卷第5期 勒晓斌:论武德教育的现代化 Mav.2014 Vo1.】6。No.5 之见、派系之别”,加之在传统的武林社会中,侠武之士通常 秉持“一招制敌…‘杀手锏”等享用终身的武功而名扬千秋、 果。如: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的原则,修身与养生相结合的原 则,言行一致的原则,武德歌诀、武谚的运用等等,我们都要 一生无敌。惯性仍发挥着顽强的生命力,现代武林人士要么 不思进取、要么被动求变的思想还在继续。可以看出固步自 封的习武者深受其影响和毒害。更有甚者,把武德中的尊师 重祖之道偏执地误译为“要把先人之功夫从形式到内涵全权 保留、一一继承、任何更改都是大逆抑或大不敬”。或许这也 是我们一直在关注武德教育下的对象是否向善的同时,忽略 了武德本身的善恶。于是就有这样的状况:许多人习武多年 以后,与现代化社会格格不入,古板和守旧的思维表现淋漓。 所以,好多不愿意孩子游离于时代之外的家长、不乐意其成 员不及现代化公民素质要求的机构统统排挤“武者”的存在。 (三)全面发展,文武兼备 教育与德育同质同构。现代教育的目标是把每个人培 养成全面而又自由发展的个性的人。全面发展要求每个人 的身心协调发展,自身所蕴含的可能性或潜能性全方面的发 展,推演到习武者的身上,就是要求每个习武者德才兼备、文 武双全。 从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来看,大部分时间是尚武崇德 的。可从中不乏有“文武分途”之时期、“崇文抑武”之怪癖、 “好武厌学”之过错,也就有了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武者多技 能、重武艺而少知识、轻理论。以史为鉴,作为一个现代习武 者,必须具备多种技能和掌握多种知识,譬如计算机、汽车驾 驶、基础英语等。另外,还必须接受更多的人文素质教育和 专业理论课的教育,否则,“一介武夫”“匹夫之勇”的习武者 终究被历史淘汰和社会鄙视。也仅由此,习武者才能健康成 长,武术事业才能更好的传播发展,武德教育方可被各界人 士赞美和认同。 (四)结合法制,同步教育 中国现今是法治与德治并行的社会,且法制建设在一 步步健全和完善。作为武勇之人,惯于酗酒闹事,打架斗殴, 以武结邦,横行霸道,甚者与黑社会勾结,走上犯罪的道路; 如此种种与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不和谐的元素,需要武 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双管齐下才致于最大程度地减少习武者 犯罪概率。 习武者容易走向违法乱纪的道路,是由于他们逞勇斗狠 心强、行侠仗义意切,而其行为有悖于现代文明的行为方式。 这个矛盾的产生缘于习武者漠视法制观念,很少知法、懂法、 用法。“不知者无罪”的传统信条在习武者身上总能玩弄出 “不知法者必犯罪”的滋味。苏格拉底说过:美德即知识。所 以,行走江湖的现代习武者,必须强化法制观念、贯通法制常 识,大大缩减无知无意无心无妨时无为地犯罪;也在此基础 上,减少习武者有知有意有心有防时有为地犯罪。 二、传统武德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涵 一定的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在实践中适应一定的社会环 境和人们的思想特点而创造出来的。 3 中华武德传统的教育 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一度产生过较好的教育效 坚定地继承。但新的时代必须赋予时代性内容,结合新情 况,充实新内涵,才致于彰显其时代的生命力。因此,武德教 育的现代化既要在批判中继承传统教育方式,又要在继承、 借鉴中增添新内容、创建新方法。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变化剧烈,新情况新伦理新道德随 时出新,武德教育的工作者应具备一定的思想预测和预防教 育能力,及时了解、发现习武者的思想动态,力求把不良行为 的思想和念头扼杀在摇篮之中。此外,要培养习武者自身教 育的能力,能在新情况新环境下依靠自己的能力判别真伪、 分析正误,并能按照新环境下的规章制度和要求,凋节自身 行为。 随着高科技浪潮的汹涌呈现,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信 息的快捷与庞杂一并涉入我们的生活。现代习武者享用其 带来的便利之时又不免会受到不良文化的熏染。此时,习武 者的武德教育中附加了新的道德内容,以及拓展了新的德育 空间。现时代,武德教育的载体已不仅仅是电视、电影、书刊 和广播,只要有推陈出新的媒介,我们就要扩充武德教育的 领地。营造一个全新的武德教育环境,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化 的工具,推动武德教育载体的现代化。 三、武德教育的现代实施方法 (一)双向互动,平等教育 以往的武德教育方法属于单纯主体型灌输教育,其特征 是施教传道者的居高临下,受教修养者唯命是从、谨遵教诲。 在当今这样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中,如果德育仍然只是简单 地从属权威和方法单一地进行灌输,最终只能导致受教育者 的丰富性与自主性泯灭甚至逆反。学生被教育者当作待填 充的“道德之洞”或“美德袋”或“容器”或“待填之鸭”,把缺 乏鲜活人文气息和生动感情色彩的、来自科学世界的冷冰冰 的道德教条灌输给他们,希望他们“知善行善”。然而,由于 无法感受到生命的触动,这些道德条目自然不能融入学生内 在精神世界和整体人格之中,德育效果可想而知。 德教育必然由师傅的单向灌输向师徒双方交流讨论的 教育方法转变。在中华武术的传承中,作为师傅可以毫不顾 忌徒弟的心理感受和信息反馈,单纯凭借“严师出高徒”的经 验和倚老卖老的方式强求弟子“按规矩办事”,从中钳制了弟 子的思维模式。显然,这种磨灭习武者思辨能力的教育方法 难于继续通行,也难于被现代习武者信服。现代武德的教育 工作者们要晓之以理、导之以情,可以采取共同探讨、不断引 导的方式让学徒们充分认识到“习武先习德”的必要性以及 “德高艺必深,无德艺难精”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满足了 教育对象受尊重的心理需求,突出了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 的主体地位作用,学武者才能自觉遵守武德要求,武德教育 的现代化目标方可实现。 (二)全面渗透,隐形教育 渗透性教育是把理性的道德精神遍布在自然的教育环 113 2014年菊5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No.5,2014 (第l6卷第5期) (Vo1.16.No.5) 境中,把抽象的理论寓于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极大地减 少了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对他们的道德认知和行为产生了 无形的深刻影响。 此种“育人细无声”的教育,我们也叫做 度的及时制定和出台旨在明示现代武术人“行侠仗义、拔刀 相助”的方法和途径,在他们茫然无措时指引好方向,并提供 一定的行为参考。亦可在教育部等针对习武音群体编纂的 “隐形教育”。这种工作方式的特点是避免直率地说教,使教 育对象在愉快、庄严、激奋的情景中,不知不觉接受教育意 图。 指导性文件中帮他们设计报效祖国、为国利民的可行方案和 举措。习武者有章可循,才能免除报国无门的痛楚和“空有 一身武艺而不能抗暴防卫”的困惑。 法纪教育指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它教育学生理解社 譬如,对现代习武者爱国主义的教育中,可以让他们参 加诸如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听一些《中华武功》的曲目,述 说一些诸如岳飞、戚继光、霍元甲等人的英雄事迹,从中进行 教育和鞭策,使得当代练武者在情绪的转化中立意民族情 结、立志报国为民;对习武者进行“武为和平”“武为扬善”的 会主义法制和纪律的性质与作用,懂得必须维护宪法的尊 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知道与自己学习和生活直 接有关的法律的基本知识和纪律的基本要求,养成依据法纪 办事律己,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善于运用法纪武 器同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等法纪品质和习惯。 遵纪守法 又是习武者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所以习武者切记在任何时候 道德观教育时,可以通过看电影《叶问》、《功夫梦》等具有浓 厚教育意义的武打影片,也可通过武理讲析让其达成“止干 戈,我辈尚武德”的共识;对习武者修炼谦虚不躁、厚德载物、 学无止境的品格时,可以给他们讲关于张大可、冯玉祥等人 的武坛佳话,使其以先师为榜样,明辨“为武之道、以德为本” 不得自恃武力、违法乱纪、逞勇斗狠、妄自出手。法纪教育过 程中,我们可采取观看法制录像片、现身说法等形式和学生 一起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当然,我们要把纪律养成渗透到 的道理;对他们进行“文韬武略、文安邦武定国”二者兼修方 可治天下的教育理论时,可以推荐和介绍一些历史传记的书 刊给他们看。亦可以通过让习武者欣赏武侠类文艺表演,来 正视侠肝义胆、以德报怨的武林侠节。此外,环境的布置、言 训练、执勤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日复一日的磨炼中,养 成严守纪律的高尚品格。 (四)实践体悟,自我教育 在习武者的道德形成发展中,直接现实的基础是社会实 词的运用也能影响习武者的道德修养,若在武术场馆之内张 贴“友谊第一”“勤学苦练,报效祖国”的标语时,若把习武用 的器械等称呼为“戒刀”、“君子剑”等类化的雅号别名时,他 们便可以在练武、比武的豪情中深受感化、多受提醒。 再如,对创新意识的渗透教育。武术教师在对学生教授 完一整段套路和拳法之后,鼓励学生们改编其中的某个动作 践。对新一代习武者而言,他们的道德是在学习、游戏、劳动 等活动者,在与他人、集体、社会的交往活动中形成发展的。 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不断 提高自己的品德水平。 武德教育要贯穿和落实到实践,最不可小视的一环就是 武术教学。武术教学不仅把教武德作为一件大事,而且还把 或某几个动作使其套路更具表演性、健身性或技击性;抑或 在器械类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自选自创器械,器械的选用 和运行风格紧密联系现代生活为佳……如此要求之后并对 他们悉心改造的劳动成果予以褒扬和指导。且在考核评价 之时,给所有学生一个自由创作的分数,无论在形式、内涵、 还是功用上,只要表述表现表征有新意,就嘉奖甚至传扬。 习礼仪作为武术教学的必要内容。武术教学课的开始和结 束时师生行“抱拳礼”,互相问好、再见,继承了“尊师重道” 的习尚。施礼虽是一种形式,但“礼以节人”,可以提醒练武 者恪守“武不犯禁”,加强遵纪守法的道德意识。另外,如公 益性事业如植树、帮助农民抢种抢收、帮助社区居民学练太 极拳等等都是通过切身实践来提高习武者道德水平的良好 形式。 悄无声息、潜移默化地教化广大武术爱好者和青少年发挥创 新精神,那么乐于创新的习武者和乐于被创新的武术都会在 历史长河中一路凯歌,风韵不减当年。 (三)制定规章,法纪教育 实践体悟,不仅可以淡化教育痕迹,且可作为自我教育 的重要一章。思想道德修养是一辈子的事,活到老、学到老、 改造到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自我教育 现代社会是法制化的社会,一定的规章制度的确能起 到规范人、引导人、评判人的作用。在传统的武林社会,各门 派都以“门规戒约”的方式来衡量和规范本门弟子的武德风 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所以,每个习武者必持有高度自觉性作 为武德修养的前提,致于明理践行、终身修悟。由现代信息 化社会引发的学习型社会,人自身的发展、自我的发展尤其 重要,这就要求个个习武者具有自我品德认识、自我品德评 范。其中《少林戒约》就是每个少林弟子“学艺识礼、习武明 德”的专用教材和不二规章。而在现今社会,只有把武德修 价、自我品德律令、自我品德校正的能力。习武者自我教育 能力的培养和不断提升,才能确保终身品行端正、一世英明、 德高艺精。 (五)多元交融,综合教育 养寓于社会道德规范之中,把当代武德的“侠”、“义”建立在 社会主义法制基础之上,才能使武德教育具有时代特征和新 的生命力,才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 用。因此,“门规戒约”大有必要转换成现阶段的“规章制 度”来约束和指导当代习武者的行为规范,如《新时期武术学 这里的多元交融,指武德教育现代化注定要对习武者进 行多方面知识的教育。如:哲学的教育、美学的教育、生物力 生行为守则》、《武术学生的日程行为规范》等。此类规章制 114 学的教育、中西医学的教育……只有在多元学科知识汇集到 2014年5月 第l6卷第5期 勒晓斌:论武德教育的现代化 Mav.2014 V01.16.No.5 现代习武者的一身时,方能进发出现代武术的魅力!而今一 风气,共同培养教育好习武者。建立好家庭、社会、学校的德 育网络体,可使三者取长补短、形成教育合力。 四、结语 个在意美、追求美的时代,我们要从现代美的角度重新审视 武术、打造武术;教会现代人学会欣赏武术与武术欣赏价值 的升级、拓展,二者不可偏废其一。在散打类竞技中,若从 “师如此我亦如此”的传统格斗技巧和方式中求证不到力学 的科学阐释,方今此类动作的沿用就是迂腐和愚拙。古代的 武林中人,凡武艺高强者必定延年益寿、医术高明,武术人兼 武德教育的现代化是推动武术事业前进的内在要求,全 面开展新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 迫切要求。武德教育只有与时俱进,个个习武者才能培养成 现代化建设中所需要的人才,才能在“为我国粹扬威”的道路 上越走越远。我们务必尽快贯彻、落实武德教育现代化理 通医术的美好传统我们不能丢;如今西方医术更多地运用到 我们的生活中时,西方医学的知识精髓,我们现代的武术人 也不可不晓、不得不通、不得不用。只有多种现代知识的交 汇融合在现代化的武德教育中完美体现,武术被更多的现代 人接受方能有最大可能性。再者,西方竞技体育的流行,必 有其自身的奥妙,曾有人如此诠释过少林武术,说它不能风 念,尽多体味武德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尽早践行和运用武德 教育的现代化方法!◇ 注释 [1][2][4]杨超.现代德育人本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O05:198.135.33 靡全球的原因是少游戏性、缺配合、乏团队精神,我想其中不 无道理;但中华武术中的“集百家长,玩百家技”理应在全球 化的时代“取世界之长,汇天下武功”。如果我们突围不了仅 用武术理论来对习武者进行教育,相继可以说汲取不了中国 [3][5]冯益谦.比较与创新:中西德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 央编译出版社,2004:229.98 [6]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12 传统以外的优秀文化,那么我们的武术研究就不会上档次, 武术价值就不会发掘出新内涵,武术推广就不会有新突破。 多元化教育不仅指教育的载体和内容的多样化,也包括 实施教育的主导方的集团化、联合化。也就是说,在对武者 参考文献 l 中国武术段位制编写组.中国武术段位制理论教程[M].北 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2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进行教育时,社会、家庭、学校一体化,都作为教育方;他们之 间要互相配合,形成整体一致的良好武德教育影响、舆论和 [责任编辑:文哲] (上接第111页)作都应该是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重点。同时 由于学校组织的培训课具有理论性高于实践性、过渡时间长 等弱点,中小学教师更应该从主观上积极提升自身的安全责 任意识,变被动为主动。 识体系,阐明中小学教师在学校活动中的权利与义务。更重 要的是,中小学校的教师安全责任意识培训工作应注重理论 与实践并重。理论课要详细阐明中小学教师在校园活动中 的安全职责,明确中小学教师维护学生安全是教师义务,实 践课要着重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维护学生安全的能力,定期组 具体来说,中小学教师自身提升安全责任意识主要有三 个途径:一是借助书籍、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介了解最新的中 小学学生伤害事故类型,了解威胁学生生命财产安全与心理 织开展安全技能训练活动。 国家应该对中小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教 师提升自身的安全责任意识给予鼓励和支持,并根据调研合 理加大对训练教师安全技能的资金投入。对中小学校园的 健康安全的事件类型,增长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相关知识同 时学习如何有效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困境。二是借鉴身边教 师的经验。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中小学教师不应该只把教 教师安全技能训练场地、时间做出相应规定,这样才能使中 小学教师对安全技能训练产生认同感,确保培训目的的实 现。◇ 注释 学活动作为教师之间沟通的唯一话题,在学校工作年资较长 的老教师,处理中小学生伤害事件也具有一定的经验,常与 身边这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沟通,也是提升自身安全责任意识 的途径之一。三是多与中小学校学生沟通。中小学教师与 学生接触的时间较长,相较于学校管理者更容易与学生亲 [1]黄德明.中小学校安全管理问题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 文 近。正应为这样,中小学教师更容易通过学生来了解学生的 世界,更容易接触到学生群体难以启齿的困境。所以,善于 与学生沟通的中小学教师更能敏锐觉察到中小学生的真实 世界,更能将中小学生面临的预知危险及时制止。 (三)中小学校安全责任意识培训工作应重视安全技能 训练 [2]《汉语大词典》卷1O.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91 [3]杜德栎.安全教育素质是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学与管理, 2011年第6期 [4]徐美贞.中小学教师对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认知态度.教育 科学研究,2006年第1O期 中小学学校的教师安全意识培训工作应该帮助中小学 教师提升履行安全职责义务的能力,完善教师的公共安全知 [责任编辑:李丹] 1l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