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一语文培优之诗歌精讲:《秋兴八首》与《咏怀古迹》

来源:好兔宠物网


课内诗歌精讲:《秋兴八首》与《咏怀古迹》

学习目标

➢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心境

➢ 通过朗读和背诵,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音律美以及鉴赏蕴含的丰富情感

➢ 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杜甫前期诗歌和晚年作品风格的不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三首诗的特点

➢ 深入探讨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和表现手法

➢ 清·黄生《杜诗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见于此。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秋兴八首(其一)

诗歌鉴赏有“五看”

➢ 作者

➢ 标题

➢ 诗句

➢ 背景

➢ 题干

一看——作者

➢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尊为“诗圣”。其作品深刻反映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被称为“诗史”。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拾遗,杜工部。

二看——标题

➢ 《秋兴八首》: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三看——诗句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 玉露:白露

➢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 巫山:今重庆市巫山县东,属巴山山脉,绵延八十余公里,山势陡峭

➢ 萧森:萧瑟阴森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 江间:巫峡江中

➢ 兼天:连天

➢ 塞上:指夔州的山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连接天际;夔州周围的山都被阴冷的秋风笼罩着。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两开:两次开放

➢ 他日:往日

➢ 系:系舟上岸

➢ 故园心:思乡之情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寒衣:冬天穿的衣服

➢ 催刀尺:赶裁新衣

➢ 白帝城:古城名,在仅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

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 急暮砧:黄昏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白帝城上捣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整体把握——起、承、转、合

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萧瑟秋景,但衰败中又显得颇为苍劲(蓄势)

承: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承上展开,纵目驰骋,萧瑟气象。

转: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写法转换,由景生情。

合: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关注点移至生活,严冬将至,此中愁苦尽在不言之中。

结合背景,深入分析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忧国忧民,孤独沉郁(思乡)

艺术鉴赏

➢ 情景关系

首联、颔联

➢ 抒情方式

颈联、尾联

他人评价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吾日三省吾课堂

重要字音:系、砧

炼字题答题方法

典型意象(寒衣、砧、捣衣、浣衣)

通过想象感受意境(抓住诗句中的景物、意象)

咏怀古迹(其三)

二看——标题

《咏怀古迹》

➢ 咏怀:用诗歌来抒发情怀,寄托抱负。

➢ 情感关键词:景仰先贤、昔盛今衰、壮志难酬、昏庸腐朽……三看——诗句

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昭君出塞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荆门:山名,今湖北宜都西北

➢ 明妃: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宫人、西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的 名讳,改称“明妃”。汉元帝竟宁元年被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

➢ 村:指昭君村,在今湖北秭归。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一直延伸到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山村尚在。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去:离开

➢ 紫台:宫廷

➢ 连:通,到

➢ 朔漠:北方的沙漠

➢ 青冢:王昭君冢,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她离宫远嫁北方的沙漠,如今只留下一座坟墓沉寂在黄昏中。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 画图: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宫人都贿赂画工。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被画工丑化。

➢ 省:曾经

➢ 环佩:古人所系的佩玉,多指妇女所配玉饰。

当初汉元帝在图中曾经见过王昭君的容貌,如今只有其魂魄在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千载琵琶作胡语:传说王昭君在匈奴曾作“怨思之歌”,感叹在汉宫受到的冷遇。

➢ 曲中论:曲中述说

千百年来流传的她创作的胡音琵琶曲,分明是通过曲调在诉说她的满腔怨恨。

整体把握——起、承、转、合

起: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气势飞动。

承: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承上概括王昭君悲剧的一生。

转: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 转换角度,讽刺汉元帝的昏庸以及昭君的遗恨。

合: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收束全文,落点在昭君的怨恨上。

结合背景,深入分析

作者于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五首组诗,以抒情怀。

艺术鉴赏

➢ 言他人,实为说自己。(人物形象鉴赏)

回看学习目标

➢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心境

➢ 通过朗读和背诵,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音律美以及鉴赏蕴含的丰富情感

➢ 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杜甫前期诗歌和晚年作品风格的不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三首诗的特点

➢ 深入探讨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和表现手法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吾日三省吾课堂

重要字音:荆、朔、冢、省、佩、琵琶

杜甫诗歌整体风格:沉郁顿挫、曲折多变、严格写实、揭示本质。

早期诗歌与晚年诗歌的不同

咏怀诗的情感

人物形象的鉴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