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影响因素分析
第36卷第12期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ducation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Vol.36 No12
Dec.2019
基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
影响因素分析
石 梅ꎬ石 莉ꎬ葛方振
(淮北师范大学ꎬ安徽淮北235000)
摘 要:从正向维度和负向维度设计问卷ꎬ调查促进和阻碍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主要因素ꎮ通过对1392份调查问卷的因子分析发现ꎬ影响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因素可聚类为5个主要因子ꎬ按照重要性程度依次为外在促进、外在阻碍、内在促进ꎬ内在阻碍、时间阻碍ꎮ进一步分组分析发现:性别方面ꎬ男生更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和时间因素的阻碍ꎬ而女生更容易受到内在自身因素的阻碍ꎻ专业类别方面ꎬ非师范类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参赛信息缺失等外在因素的阻碍ꎻ同时ꎬ不同学科门类在内在促进和内在阻碍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ꎮ关键词:大学生ꎻ学科竞赛ꎻ影响因素ꎻ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344X(2019)12 ̄0078 ̄05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ꎬ同时也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2]ꎮ如何更好地推动学科竞赛发展ꎬ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吸引众多学者的关注ꎮ目前大多数研究聚焦在学科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6]
模式进行了探索ꎬ提出四年不断线机制、项目驱动训练模式、多维实训环境、闭环反馈机制等手段ꎬ以提升学科竞赛效果ꎮ刘晓勇等[9]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对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ꎬ探讨了以学科竞赛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思路和方法ꎮ刘立等[10]认为学科竞赛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ꎬ以南华大学为实践载体提出了一种“赛学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ꎮ杨志东和陈小桥[11]以电子类学科竞赛为例ꎬ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ꎬ提出以本科培养计划为根本ꎬ建立学科竞赛培训机制、建设全天候开实验室平台等新的培养措施ꎮ朱航宇和李建立[12]对学科竞赛和学生科研共同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ꎬ建立了一种虚实结合的新教学方法ꎬ取得良好效果ꎮ徐坤等[13]针对地方高校特色ꎬ对依托学科竞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索ꎬ提出进行课程内容改革、修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深化
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内在影响因素的分析ꎬ从检索的文献来看ꎬ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ꎬ而学生是学科竞赛的主体ꎬ对其内在影响的分析至关重要ꎮ基于此我们对淮北师范大学3031名在校本科生展开问卷调查ꎬ对影响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因素ꎬ从正向维度影响和负向维度影响ꎬ即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ꎮ
1.基于学科竞赛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缪新颖等
[8]
ꎬ学科竞赛运行现状分析
[2ꎬ7]
ꎬ较少有围绕
一、文献回顾
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入手ꎬ以
学科竞赛为导向ꎬ对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收稿日期:2019-10-25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重大教研项目(2016jyxm0933)ꎻ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一流(品牌)专业项目 作者简介:石 梅(1993-)ꎬ女ꎬ安徽颍上人ꎬ助教ꎬ硕士ꎬ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ꎮ
(2018ylzy022)
78
产教融合等措施优化人才培养ꎮ
2.学科竞赛组织管理研究
朱琦[14]对高校组织管理模式进行分析ꎬ从二
2.初始题项编制
基于小组访谈结果ꎬ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
影响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影响因素的初始题项进行编撰:促进因素、阻碍因素ꎮ
初始问卷的编撰过如下:首先项目组五位成员各自独立提出影响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因素ꎬ进行汇总ꎻ然后共同进行讨论补充ꎬ最初的形成的初始问卷题项(见表1)ꎮ
表1 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影响因素初始问卷题项类别阻碍编号A1题项自身无参加意愿级学院竞赛管理为切入点ꎬ结合过程管理原理对当前组织管理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ꎬ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ꎮ王华等[15]探讨了电器类学生学科竞赛组织管理方法ꎬ从学校、学院、指导教师、学生等角度提出了相关组织经验和方法ꎮ蒋西明和陈世平[16]对当前学科竞赛开展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ꎬ提出了一种基于OBE理念的学科竞赛组织管理措施ꎮ刘允和张雅芳[17]认为开展学科竞赛工作要注重结合与贯彻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思想和思路ꎬ强调以此为前提加强学科竞赛管理ꎬ并提出相应措施3.ꎮ
马小龙等
其他研究[18]
对基于学科竞赛提升综合教学
水平进行研究ꎬ文章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进行分析ꎬ指出了学科竞赛团队建设不科学、竞赛学科与教学环节出现脱节等问题ꎬ提出组建跨学院、跨专业平台ꎬ建立基于学科竞赛链的多教学环节改革等措施ꎬ效果显著ꎮ陆国栋等[2]对高校学科竞赛评估进行了研究ꎬ以权威性、影响力和国际性为标准对竞赛项目进行筛选ꎬ从获奖贡献、组织贡献、研究贡献三个维度建立评估模型对遴选出的19项竞赛项目进行评估ꎮ赵春鱼等[7]对我国高校学科竞赛现状及问题进行全面梳理ꎬ指出我国学科竞赛在省域、学校、竞赛三个层面均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ꎬ针对问题提出了引强扶弱、优化结构、强化管理等优化政策ꎮ赵春鱼等[19]进一步对省域治理问题进行研究ꎬ提出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基础ꎬ结合浙江省竞赛数据进行分析ꎬ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省域治理模型ꎬ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ꎮ洪宝仙等
[20]
对学科竞赛的现状进行分析ꎬ提出学科
竞赛发展应遵循的原则ꎬ指出多重原则实现的关键措施ꎬ促进学科竞赛可持续发展ꎮ
1.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与处理过程
本文首先通过小组访谈法初步确定促进和阻
碍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主要影响因素ꎬ其次将这些可能因素以问卷调查形式组织、发放、收集ꎬ采用因子分析方式对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影响因素进行聚类ꎬ最后本研究对不同性别、专业类别及学科门类等对影响因子进行分组对比分析ꎮ
因素
A2耗费个人精力
A3A4自身专业知识匮乏A5A6A7资金无法及时获取参赛信息
缺乏自信、场地、设备等条件的匮乏
A8A10A9
经济指导教师的态度不积极指导老师能力有限缺少团队队员A11
时间安排不过来、人文等社会客观因素(想参加ꎬ但是竞赛时间不合适)促进A12V1现阶段身体竞赛有浓厚兴趣(受伤、生病等)不允许
因素
V2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意愿
V3V4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V5V6所处群体的影响班级评奖评优
V7V8学校对学生参加教育实践学校的宣传和导向学校给予奖励(包括学科竞赛)有硬性学分要求V10V9获得一定奖项可代替毕业论文
3.认识更多人ꎬ扩充人脉
初始项目完成之后问卷发放与收集
ꎬ项目组于2019年5月ꎬ
面向淮北师范大学在校学生进行调研和数据收集ꎮ采用李克特5点制对促进和阻碍程度进行评价ꎬ其中“1”表是无影响ꎬ“5”表示很大影响ꎮ问卷发放为在线形式ꎬ发放平台为问卷星ꎬ共回收有效问卷1392份有效问卷ꎬ其中男生477人ꎬ理工519类428人人、文史类660人ꎬ艺体类304人ꎮ师范类
4.ꎬ(1)数据处理
非师范类915人ꎬ详细比例见表2-表4ꎮ
问卷处理ꎮ从回收的问卷进行有效性处
79
理ꎬ我们遵循的处理原则为:参与过学科竞赛答案为否、题目漏选及多选的问卷视为无效ꎬ将此类问卷进行剔除ꎬ共1392份有效问卷ꎮ
类别
编号1
表5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2
主成分3
因子
4
5
名称表2 性别频率表频率
百分比有效累计百分比百分比男47734.334.334.3女91565.765.7100.0
总计
1392
100.0
100.0
表3 专业类型频率表频率
百分比有效累计百分比百分比师范类51937.337.334.3非师范类87362.762.7100.0
总计
1392
100.0
100.0
表4 学科门类频率表频率
百分比有效累计百分比百分比理工类42830.730.730.7文史类66047.447.478.2艺体类
304
21.8
21.8
100.0
个角度考虑影响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主要因 (2)数据适合性检验ꎮ文章从阻碍和促进两素ꎬ利用KMO测度和Bartlett球形检验对数据进行检验ꎬ结果显示ꎬ阻碍因素KMO测度为0.878ꎬ促进因素KMO测度为0.927ꎬ两者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值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000ꎬ结果表明数据很适合做因子分析22.(3)数据处理工具ꎮꎮ
本文采用SPSSStatistics
性因子分析0对数据进行适合性检验ꎮ
、信度检验以及探索三、研究结果
1.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过程中探索性因子分析ꎬ我们遵循特征
值大于1的标准对因子进行抽取ꎬ采用最大方差3法进行因子旋转ꎬ阻碍因素方面提取出3个因子ꎬ
面提取出个特征值累计解释总方差2个因子ꎬ2个特征值累计解释总方差63.46%ꎬ促进因素方70.18%2.本研究采用信度检验
ꎮ最终得到的量表如表5所示ꎮ
Cronbachα系数来判断每个因子题项的信度ꎮ问卷的信度为0.937ꎬ表明数据非常可靠ꎬ内部一致性较高ꎮ80
A1A2.A3.608内在A4.632830阻碍阻碍A5
..741
因素A6A7
.732.799外在阻碍
A8
.777A10A9.745A11.684655
A12.V1.605803
时间V2.阻碍V3
.867837
内在促进V4..832
促进因素V5V6
.651外在V7
.684促进
V8.801.780V10V9.826 3..789684
结合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影响因素的具体方
分析结果
面ꎬ我们从阻碍因素和促进因素两个维度对具有相近特征因素的因子按照方差贡献率大小依次分别命名为以下5类ꎮ
阻碍因素:因子1反映的是外在方面的各种因素ꎬ将该因子命名为“外在阻碍”ꎮ因子2反映的是学生自身内在的相关因素“ꎬ将该因子命名为原因导致的没有时间内在阻碍”ꎮ因子3ꎬ反映的是客观原因和身体将该因子命名为“时间阻碍”ꎮ
促进因素:因子4反映的是外在的相关因素如奖励、学分要求、代替毕业论文等正向影响因素ꎬ将该因子命名为“外在促进”ꎻ因子5反映的是学生自身的主观兴趣、自己素质满足等内在正向影响因素4.ꎬ将该因子命名为“内在促进”ꎮ
在确定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关键阻碍和促
分组比较
进因子后ꎬ本研究从性别、学科门类、专业类别等方面对着五个因子进行分组比较“外在阻碍”ꎬ“内在阻碍”ꎬ“ꎮ
时间阻碍”这三
个方面在男女生参加学科竞赛方面存在明显差异ꎮ其中“外在阻碍”和“时间阻碍”对男生参加学科竞赛的阻碍更大ꎬ而“自身内在阻碍”方面对女生的阻碍更大ꎮ由此可见ꎬ在参与学科竞赛方面女生更容易因为自身专业知识匮乏、缺乏自信等一些内在因素阻碍而错失参加学科竞赛的机会ꎮ
“外在阻碍”因子在阻碍师范类学生和非师
考依据ꎮ从文中可以看出“时间阻碍”是影响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重要阻碍因素之一ꎮ因此如果希望有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科竞赛、提高竞赛水平应在学科竞赛时间设定、比赛时长跨度上有更多的优化和创新ꎮ比如:(1)参赛时间更有弹性ꎬ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时间更好地参与比赛ꎮ(2)尽量将一些时间跨度较长的比赛设置在假期ꎬ团队成员有更好的参与感ꎮ
2.为学校组织方更科学合理地组织学生参赛
1.对学科竞赛主办方改进项目设计提供了参
范类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ꎮ其中非师范类学生更容易受到竞赛信息缺乏、指导老师不积极、团队成员不齐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选提供改进方向ꎮ校方科学合理的组织是更多学生择不参加学科竞赛工类“、文史类内在阻碍、艺体类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产生的影”和ꎮ
“内在促进”这两个因子对理
响存在显著性差异ꎮ
四、结论
1.通过以上分析影响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因素主要有ꎬ得出结论如下:
个方面ꎬ其中阻碍因素3个方面ꎬ分别是外在阻碍5因子、内在阻碍因子、时间阻碍因子ꎻ促进因素2个方面ꎬ分别是外在促进因子和内在促进因子面存在差异2.5个因子对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影响方
ꎮ
ꎮ按照重要性程度(依据方差贡献率)分别为:外在促进、外在阻碍、内在促进、内在阻碍、中影响力最大的因素3.时间阻碍外在促进因素是正影响和负阻碍众多因子
ꎮ
ꎮ该因素既包括学校对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硬性要求、学校的宣传和导向、所处群体的影响等外在客观因素ꎬ还包括学校奖励、班级评奖评优、认识更多人积累人脉等给激励性因素ꎮ
易受到4.从性别分组来看“外在阻碍”和“时间阻碍ꎬ男生参加学科竞赛更容”的影响ꎬ说明男生对外在的条件5.从学科门类分组来看、以及比赛的时间设置更敏感ꎬ不同学科门类的学ꎮ
生在参加学科竞赛时在不论是阻碍因素还是促进因素均在内在因素方面有显著性差异6.从专业类别分组来看ꎬ竞赛信息的宣传力
ꎮ
度、指导老师是否积极、团队成员结构是否合理、充足是阻碍学科竞赛的主要因素ꎮ
五、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结论对学科竞赛的组织和管理具有较好的实践意义ꎬ具体如下:
参加学科竞赛重要原因之一ꎮ从文中数据我们可以发现ꎬ在促进因素方面ꎬ学生更关注学校宣传和导向、学校给予的奖励、毕业论文替代、班级评奖评优等激励性措施ꎮ这启示我们:(1)校方应更加注重学科竞赛信息的宣传和引导“ꎬ的学生参与进来以赛促学、以学促赛为学生创造ꎮ(2)”学校应加大学科竞赛的奖的健康比赛氛围ꎬ让更多励性措施、将学科竞赛与班级评奖评优、毕业论文替代更合理、清晰地进行挂钩ꎬ促进成果更好转化ꎮ在阻碍因素方面ꎬ缺少团队成员、指导老师能力、态度等外在因素是阻碍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最主要原因之一ꎮ这启示我们:(1)应加强学科竞赛的规范化管理ꎬ规范教师指导过程ꎬ积极组织教师培训ꎬ提高教师指导能力ꎻ(2)拓宽学生组织团队的范围ꎬ增强学生的团队组织和合作能力供理论帮助3.为指导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ꎮ从本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指导学生提
ꎮ
ꎬ不同性别、学科门类、专业类别的学生对参加学科竞赛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ꎮ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性别、学科门类了解这类学生在参加学科竞赛时更加关注的因素ꎬ从主导因素入手ꎬ提高指导效果ꎮ参考文献:
[1]究[J].林晓江苏高教.基于创新竞赛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ꎬ2015(2):132-134.
[2]路、方陆国栋法和ꎬ探陈临强索[J].ꎬ何钦铭中国高ꎬ颜晖.高校学科竞赛评估:思[3]+74.教研究ꎬ2018(2):63-68能力培养模式李国锋ꎬ张世英+[J].实验技术与管理ꎬ李彬.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34.
ꎬ2013ꎬ30(3):24-26[4]程磊ꎬ戚静云ꎬ兰婷ꎬ吴怀宇ꎬ熊凌ꎬ陈洋ꎬ刘念8ꎬ1贺志
华.基于“学科竞赛群”的自动化卓越工程师创新教育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ꎬ2016ꎬ35(6):152-156.式[J].文学教育(下)ꎬ2016(3):141.
[5]王丽娜.基于学科竞赛活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6]刘广君.基于学科竞赛的工科类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高教学刊ꎬ2015(11):1-3+5.[7]赵春鱼ꎬ吴英策ꎬ魏志渊ꎬ孙永乐.高校学科竞赛:现状、问题与治理优化———基于2012—2016年本科院校学科竞赛评估的数据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ꎬ2018(2):69[8]缪新颖ꎬ于红ꎬ崔新忠ꎬ等.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信2018ꎬ37(12):132-135.(19):42-44.
[9]刘晓勇ꎬ方刚ꎬ付辉ꎬ林豪彪.基于学科竞赛的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ꎬ2018[10]刘立ꎬ阳小华.构建“赛学一体化”生态圈引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ꎬ2017(6).
[11]杨志东ꎬ陈小桥.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电子类学科竞赛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ꎬ2016(2).
[12]朱航宇ꎬ李建立.以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为驱动的-74.
159(7):39-41.(2):81-83.
[13]徐坤ꎬ耿文波ꎬ周子昂ꎬ等.依托学科竞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ꎬ2016ꎬ33[14]朱琦.高校学科竞赛组织管理模式研究———以J大学S学院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ꎬ2018ꎬ30(1).[15]王华ꎬ刘红霞ꎬ曹琳琳.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学科竞赛的组织与管理[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ꎬ2018ꎬ40(6):144-147.
[16]蒋西明ꎬ陈世平.基于OBE理念的高校学科竞赛的组织管理[J].西部素质教育ꎬ2019ꎬ5(11):11-13.[17]刘允ꎬ张雅芳.高校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工作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ꎬ2010ꎬ14(4):31-33+85.[18]马小龙ꎬ沈张果ꎬ方佳威ꎬ许曼梅ꎬ陶旭烽.以学科竞赛为平台ꎬ提高高校综合教学水平的探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ꎬ2013ꎬ33(2):35-38.
[19]赵春鱼ꎬ王国银ꎬ魏志渊ꎬ张光新.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省域大学生竞赛治理研究———以浙江省为样本[J].中国高教研究ꎬ2019(5):82-87.
[20]洪宝仙ꎬ龚冰冰ꎬ鲍思伟.地方高校学科竞赛的现状与思考[J].台州学院学报ꎬ2011ꎬ33(4).
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ꎬ
责任编辑:彭雷生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ꎬ2018ꎬ
FactorsInfluencingCollegeStudentsParticipatinginDiscipline
CompetitionBasedonQuestionnaireSurvey
Abstract:Questionnairesaredesignedinthepositiveandnegativedimensionsꎬinordertoinvestigatethemainfactorsaffectingcollegestudentsparticipatinginthecompetition.Throughfactoranalysisof1392questionnairesꎬitisfoundthatthefactorscanbeclassifiedintofivemainfactors.Inorderofthedegreeofimportanceꎬtheyareexternalpromotionꎬexternalobstaclesꎬinternalpromotionꎬinternalhindranceꎬandtimehindrance.Furthergroupanalysisfindsthatintermsofgenderꎬboysaremoresusceptibletoexternalfactorsandtimefactorsꎬwhilegirlsaremorevulnerabletointernalfactors.Andgirlsaremoresusceptibletointernalfactors.Intermsofprofessionalcategoriesꎬnon ̄teacherstudentsaremorelikelytobehinderedbyexternalfactorssuchasmissingentryinformation.Atthesametimeꎬtherearesignificantdifferencesininternalpromotionandbarriersindifferentdisciplines.
Keywords:collegestudentꎻdisciplinecompetitionꎻinfluencingfactorꎻfactoranalysis
(HuaibeiNormalUniversityꎬHuaibeiAnhui235000ꎬChina)
SHIMeiꎬSHILiꎬGEFang ̄zhen
8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