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虚假会计信息的成因及其防范

来源:好兔宠物网


论虚假会计信息的成因及其防范

摘要:因会计信息生产者与会计信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关系,这就成为了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内在原因,就此现象提出一些治理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 虚假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是企业与外界交流的主要工具,具有很强的后果性,被称为“企业的语言”。因此,会计信息尤其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于企业本身和投资者,甚至于整个国民经济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虚假会计信息的危害性

所谓虚假的会计信息,是指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从而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了虚假的情况,给决策者们制定相关的决策带来了不利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有意造假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 企业事先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不真实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虚假会计信息使投资者和债权人失去了正确的分析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依据,不能做出科学的预测,误导投资决策,造成社会经济资源浪费、国有资产流失,会给国家带来严重经济损失。

1.2会计制度引起的虚假会计信息 会计上的造假,有许多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不健康、不廉洁的风气在会计上反映。企业领导追求非正当的经济利益导致滥发奖金实物,为达到某种目的对有关单位和个人请客送礼,为控制承包经营目标而人为虚增利润或隐瞒利润等。虚假会计信息最终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导致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和价值危机。

1.3虚假会计信息影响经济发展 虚假会计信息不仅会误导资源配置的方向,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而且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税收减少,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削弱会计的经济管理功能,阻碍经济发展,危害非常严重,虚假会计信息会影响国际经济的衰退。虚假的会计信息一直是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也使投资者及相关利益方深受其害。

2、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原因

2.1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外在动因是法律环境的缺陷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外部因素。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特定的法律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受人们的法律意识制约。一定时期人们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直接影响着人们遵守法律法规的行为。如果人们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很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出”就会处在低水平状态。二是受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制约。对会

计法规违法行为的处罚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虽然已制定了各种相关的会计法规,但对违反会计法规的行为处罚不力,在客观上就会形成对违法行为的纵容,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日益泛滥。

2.2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造成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尽管近年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大规模开展,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稳步提高,但也有部分会计人员由于认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原因,会计工作仅仅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的低层次上,难以做到合理、合法,造成会计基础工作混乱。

2.3是财务基础管理薄弱 一些企业对基础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不能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如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资料不完整等。它不仅严重削弱了财会职能作用的发挥,也使内部财务收支处于失控状态。

2.4人员的主观性 会计工作内容需要凭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就其内容而言,虽然具有客观的一面,但也不能完全脱离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在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及财产价值的评估等,都需要会计人员客观、公正的主观判断。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扰,其主观判断就会失去客观和公正,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

3、治理会计造假的对策

3.1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虽然他们也要服从企业负责人的领导,但对于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他们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和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应不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素质的检查,促进会计人员思想水平不断提高,使其能自觉抵制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以不断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可信程度。3.2.4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管理。既然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难于完全分离,为了减少和防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就应将管理工作深入到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有效地监督和指导有关单位的会计工作。

3.2加强内部审计 过去,我们多注重外部审计监督作用而忽视内部审计评价职能,一手硬,一手软。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内部审计处于无人过问的境地,没有得到应有的职业尊重,无法发挥其在虚假会计信息治理中的监管作用,为“内部人控制”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3.3加强法制建设 这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措施。在会计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与会计信息有一定利益关系的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其行为加以限制。如现在试行中的会计人员委派制,就是降低这种影响的尝试。在确认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要责任者时,应将考虑的重点集中在虚假会计信息的利益获得者身上,从根源上防止有关人员通过虚假会计信息谋取利益。

3.4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虚假会计信息现象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部门执法不力。一方面,我国现有会计法规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偏弱,另一方面,已有会计法规也未能得到充分贯彻,影响了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由于有些部门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检查不够,处罚不力,致使许多虚假会计信息既未能充分暴露,造假者也未受到应有的处罚,从而导致会计信息造假行为愈演愈烈。只有加大会计法规的执法力度,才能有效地发挥会计法规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中的作用,减少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罗玲凤、黄怡.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新思考[J].2006(2).

[2]魏玲、汤学兵.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6(8).

[3]陈汉文等.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J].会计研究,200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