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课后习题答案
第四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
第一框 尊重他人
教材第32页 (1)面对上述两种场景,你的感受有何不同?
(2)就上述场景,谈谈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如何尊重他人。
提示:(1)左侧场景中的两位运动员在比赛之后相互握手,是尊重对手的表现;右侧场景中的学生随手乱扔垃圾,没有做到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成果。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包括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和劳动成果等。教材第33页 (1)你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举例说明你支持的观点。
(2)有人说:“尊重比帮助更重要。”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1)我赞同左上女同学和左下男同学的观点。列举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即可。
(2)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等。相反,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等。
教材第34页 1.你如何看待以上观点?
提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图书馆作为文明学习的公共场所,
有其相应的管理规则,每个人都可以进人图书馆阅读书籍,但是我们也要文明有礼,遵守规则,尊重其他读者,衣冠不整者的行为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是不文明的,不可取。
2.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境,你会怎么做?请说明理由。
提示:(1)如果遇到情境一中的情况,我会先为小萌同学解答完数学问题再去参观美术馆。因为我们应该重视他人,对他人的疑惑给予细致耐心的解答,对他人的请求给予热情的帮助。
(2)如果遇到情境二中的情况,我会先跟几个同学讨论演讲稿的事情。因为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不冷落和忽视他人。
(3)如果遇到情境三中的情况,我应该尊重舅舅,认真倾听舅舅对该电影的谈论。因为我们需要考虑他人的感受,认真对待他人,给予他人应有的、适当的关注。
教材第35页 (1)你赞同他们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2)你还有哪些看法?
提示:(1)赞同。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平等地对待他人。我们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我们要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不能以家境、身体、智力、性别等方面的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
(2)我的看法:在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值得我们尊重;我们应该尊重关爱他人的人;想要得到他人的尊重,我们就应该先尊重他人;等等。
教材第36页 请你参与他们的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提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关注、重视他人,考虑他人的感受,认真对待他人,给予他人应有的、适当的关注;需要我们平等地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需要我们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需要我们学会欣赏他人,善于发现他人的潜质和特长。
第二框 以礼待人
教材第37页 小岩的哪些行为体现了文明有礼?
提示:(1)小岩到就餐房间后,坐在沙发上读着书,等候其他人。小岩站起来主动和朋友们打招呼。爸爸妈妈和朋友聊天时,小岩耐心等待。小岩站起来感谢为他夹菜的朋友。
教材第38页 你对文明小区的期望有哪些?
提示:小区内的车辆可以有序停放;小区内的垃圾、落叶等可以及时得到清理;小区内的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小区内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等等。
2.上述情境体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感想。
提示:上述情境体现了观众在体育赛事中文明有礼的行为,也体现了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这种文明有礼的行为有助于人们友好交往,增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
教材第39页 你如何评价杨时和游酢的行为?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杨时和游酢在向老师请教的时候,为了不打扰老师而站在门口等待,这是文明有礼、尊敬师长的行为,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因为我们要做文明有礼的人,就要态度谦恭,以礼相待。
教材第40页 (1)分小组搜集社会生活中讲文明、懂礼貌的事例,办一期板报。
(2)结合调研结果,开展一次以“文明有礼,从我做起”为主题的演讲活动。
提示:(1)感人瞬间的素材:赔笔事件。王华在教室做作业,小红从他身边走过,不小心把王华的铅笔盒碰到地上,把他的钢笔摔坏了,小红连忙向他道歉并说会买支新钢笔赔给他,王华看到此情境,心里的怒气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并说:“没关系,修理一下就好了。”于是教室内又恢复了往常的平静。
(2)本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具体活动步骤:①主持人读开场白,介绍比赛规则。②比赛开始,选手按顺序登台演讲并由评委打分。③比赛完毕,评委点评。④公布比赛结果。
第三框 诚实守信
教材第41页 (1)你怎么看待小方的言行?
(2)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类似的行为?
提示:(1)小方在和朋友约定的时间内没有按时到达,没有做到诚实守信。
(2)我们应该坚持和弘扬诚实守信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诚信意识,在社会活动中讲信用、守诺言、诚实不欺,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教材第42页 1.(1)从上面的故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2)举一个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与同学分享。
提示:(1)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我们只有坚持诚实守信,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赢得别人的信任。
(2)本题答案具有开放性。例如,四川省成都市的一对夫妇清晨开车送人时,不小心将路灯撞坏。当时无人知晓,但他们在办完事情后却找到了路灯管理机构,主动要求赔偿。而路灯管理机构的同志从未遇到过损坏路灯后主动找上门赔偿的情形,因此提出让他们折价赔偿,而他们坚持照原价赔了4 000多元。
2.结合以上案例,谈谈企业诚信经营的意义。
提示:企业坚持诚信经营、诚信办事,能够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赢得客户;还能带来持久的效益,长盛不衰。
教材第44页 1.(1)你是否赞同上述同学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2)结合一个典型案例,分析说明应该如何处理诚实与保护隐私的关系。
提示:(1)这三位同学的说法都是片面的。因为我们既需要尊重他人的隐私,也需要恪守诚实的原则。
(2)本题答案具有开放性。例如,紫萱看到自己的同桌晓婷的家庭信息表格中“是否为单亲家庭”一栏是空的,于是紫萱当着众人的面大声问晓婷:“你是不是单亲家庭啊?”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面临两难的选择。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2.(1)吴恒忠为什么获得大家的好评?
(2)搜集有关诚信的故事,并与同学分享。
提示:(1)因为他在儿子去世后仍坚持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儿子还债,做到了诚实守信。
(2)本题答案具有开放性。例如,为抢在大雪封路前给已回黄陂的农民工发工钱,孙水林连夜从天津驾车回武汉,一家五口不幸遭遇车祸遇难。为替哥哥完成遗愿,弟弟孙东林在大年三十前一天,将多方筹措的33.6万元工钱发到60多名农民工手上。
教材第45页 (1)分组搜集身边的诚信典型人物及其事迹,与大家分享。
(2)思考:他们为恪守诚信付出了哪些努力?他们坚守诚信的原因是什么?
(3)以“传承中华诚信美德”为主题,撰写演讲词,在班级组织一次演讲比赛。
提示:(1)本题答案具有开放性。例如,陈美丽的丈夫为扑救山火而意外身亡,这不仅使她陷入孤苦无助的生活困境中,还给她留下了数万元债务。她原本可以靠丈夫的死亡赔偿金维持一大家子的生计,但“欠账还钱,天经地义”的信念,使她毅然作出用死亡赔偿金来偿还债务的决定。
(2)努力:他们为了恪守诚信而付出了金钱和时间,甚至是生命。
原因: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标识;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3)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德
走进校园,在学校西教学楼的墙壁上有个“信”字,这个“信”字包含着诚实守信这一美德。中国的诚信观源远流长,历代君王贤达都崇尚“言必行,行必果”的道德理念,这也是华夏文化的道德渊源。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其文明程度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阶段,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现在在许多领域出现了诚信危机。商业欺诈,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等。
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一个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糊弄国家与社会,骗取荣誉与报酬的人,是要遭人唾骂的。
诚信是立人之本,是高境界的道德价值取向,做人必须有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
时代的发展呼唤着我们需要弘扬“诚实守信”的美德。我们的党和政府做到了“诚信”就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我们的企业做到了“诚信”,就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一名中学生,要想做到诚实守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努力做到说话做事实实在在,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
2.诚信应考,不作弊。
3.答应别人的事要努力做到,做不到要说明理由。
4.如果我们做错了事情,就要勇于承担责任,争取他人的谅解。
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德,美德是人类精神美丽的花朵,美德是做人的灵魂,让我们去精心呵护和培育这美丽的花朵吧!诚实守信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名言赏析】
教材第34页 敬人者,人恒敬之。
点拨:出自《孟子·离娄下》,意思是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这启示我们尊重是相互的,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
教材第35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点拨:出自《论语》,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这启示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
教材第36页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点拨:出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意思是尺虽比寸长,但也有它的短处寸虽比尺短,但也有它的长处。这启示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潜质和特长,真诚地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和闪光点,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
教材第39页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点拨: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一句同情理解的话,就能给人莫大安慰,增添勇气,即使处于寒冷的冬季也会感到温暖;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如一把利剑,刺伤人们脆弱的心灵,即使在炎炎夏日,也会感到阵阵的严寒。这启示我们要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教材第40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点拨:出自《荀子·劝学》,意思是不积累一步半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这启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懂礼、明礼、守礼的人。
教材第42页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点拨:出自《论语》,意思是人如果不诚信,(我)不知道他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好。这启示我们,一个人真诚老实、笃守诺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信任。相反,如果弄虚作假、口是心非,就会处处碰壁,基至无法安身立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