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锰钢工艺
高锰钢铸造工艺
1高锰钢的化学成分设计:
1.1碳:
在常温强烈冲击载荷下的服役工件,碳含量控制在1.02以下,甚至1.0以下。在低温下服役工件,要控制碳含量1.0以下,固溶处理后,原始硬度为HB170-210,使用后硬度高达450-480,硬化层深度达18mm,含碳量高的硬度只达HB350-400,硬化深度只有7-8mm。强冲击(或挤压),选碳含量较低;低应力,软物料磨损情况,选含碳量偏高。
薄件冷速快,碳化物不易析出,碳含量可选择高一些;结构复杂,铸造容易产生裂纹,也易碳含量偏低。
1.2锰:
一般锰含量大于12%,铸件结构复杂,高应力下服役,壁厚大,为获得高韧性,锰含量高一些。
当高锰钢中锰与碳的含量比小于8时,经常规热处理,在晶界上易出现状碳化物和过量残余碳化物,铸件的强度、韧性和塑性降低,钢质变脆。
1.3硅:
硅应控制在0.5%左右,(0.4-0.6)超过0.5%,尤其是超过0.8%,将会造成碳化物粗大,导致韧性降低,薄壁件可选上限。
1.4硫和磷:
锰铁含磷较高,有的高达0.3-0.4%,将带入0.075-0.085%的磷,一般磷含量控制在0.07%以下,可用硅钙脱磷。高锰钢中含硫低,一般都低于0.02%,
1.5铝:
浇注前,在包中补加铝0.05-0.08%,保证铸件中残铝0.035-0.04%,才能保证钢液脱氧良好。加铝终脱氧后必须在10min钟内浇完。铝量过高,可形成铝氮,它在高温溶解在奥氏体中,随温度降低,从奥氏体中析出,沉积于晶界,引起热裂和晶界脆化,形成石状断口,造成晶界断裂。高锰钢中残铝大于0.3%时,使高锰钢晶粒粗大。
转包浇注,一般中小件,壁厚不大于100mm,金属型、干型加0.15%(1.5Kg/t钢水),湿型加0.2%(2Kg/t钢水),在大型厚壁件出钢时,先在炉中或包内加0.2%(2Kg/t钢水),浇注时1-2min在包中补加铝0.05-0.08%(0.5-0.8Kg/t钢水)。如果底注式包浇注,加铝可适当降低。降低量不超过0.05%,但最低加入量要保证0.15%,大型厚壁件要保证钢中残铝量0.035%-0.045%。
1.6铬:
铬、锰都是网状碳化物形成元素,高锰钢加铬后,铬和锰交互作用使晶界网状碳化物有所增加,为使网状碳化物溶解,故固溶温度要升高。
在ZGMn13中加入1-3%铬后,屈服强度提高了40-60MPa,。普通高锰钢制作球磨机衬板,由于长期受到磨球的冲击,会产生流变,使衬板间装配缝消失,有时还会因流变
使衬板交接在一起,使更换衬板产生困难。为了卸下衬板有时还得动用火焰切割,加铬高锰钢衬板的使用基本克服了衬板的流变。
1.7钼:
含钼碳化物可在奥氏体中沉淀析出或弥散析出,使奥氏体得到沉淀硬化或弥散硬化,从而使高锰钢耐磨性提高。
因含钼碳化物在奥氏体晶界形核困难,生长速度缓慢,所以含钼高锰钢铸态组织中不出现晶界连续网状碳化物,晶界碳化物比普通高锰钢少,枝晶间碳化物较多。碳化物以块状为主,使铸态高锰钢强度、塑性、韧性增加。钼还能抑制和消除针片状碳化物形成。在大断面高锰钢铸件中加入钼可减少组织中碳化物数量,提高大断面高锰钢的韧性。钼含量为2%时,即使铸件断面到250mm厚,仍能保持这种碳化物的分布和形状。因此,可以提高高锰钢中的碳含量,可提高到1.7%左右也不致造成过多碳化物析出,有利于材料在强烈冲击载荷下抗磨性提高。
锰、铬是过热敏感元素,而钼不是,钼的加入,可阻止奥氏体在固溶处理时加热和保温过程中长大。在相同热处理条件下,含钼高锰钢的晶粒较细,有利于屈服强度提高而不降低其塑性。
含钼高锰钢固溶处理后可进行焊补,甚至焊接,不需在重新热处理,给生产和使用带来方便。
对含钼高锰钢进行固溶处理后可进行时效处理,时效温度不要高于400℃,(≦400℃),可促使碳化物在奥氏体上弥散析出,但又不降低高锰钢的韧性,使高锰钢弥散硬化。高硬
度质点弥散析出能明显提高材料在粉磨作业中抗磨性能。
1.8镍:
大断面高锰钢铸件(>200mm),经固溶处理心部碳化物难以消除,需加入镍给以改善。
高锰钢中加入2.5%以上的镍,由于奥氏体稳定,碳化物不易从奥氏体中析出。低碳(0.9%)高锰钢加入3%以上的镍,甚至铸态下可得到单项奥氏体组织。在一般高锰钢中加入2.5-4%的镍,热处理空冷也可得到单一奥氏体。使用对一些大断面铸件(壁厚达400mm)加入2.5%以上的镍,经水冷固溶处理能得到单一奥氏体组织。
镍的加入提高了高锰钢的铸态韧性和固溶态(经1050℃水韧处理)的低温韧性。
1.9钛:
钛加入的有利作用就是细化晶粒。一般少量加入的晶粒度可细化1-2级。钛细化晶粒和壁厚有关,薄壁凝固速度快,细化晶粒明显。厚壁件,凝固缓慢,TiC、TiN颗粒长大将失去作为外来结晶核心的作用。钛还能抑制高锰钢柱状晶的生长,防止形成穿晶。
2造型:
采用水玻璃砂,表面刷镁砂粉涂料,刷两遍,不易做厚壁件。
尽量采用保温冒口
用外冷铁要覆一定厚度的型砂,严防穿晶组织产生。外冷铁覆砂厚度一般在10mm左右。
3熔炼:
回炉料 使用不应超过25%。
高锰钢属碱性,炉衬选用碱性或中性材料。
高锰钢的出钢温度达到1500-1520℃,即钢水面上有褐黄色烟时,表示已达到出钢温度,应立即出钢。
加入适量稀土元素,能阻止晶粒长大,浇注前在浇注包中加稀土,在高锰钢中最佳加入量为0.3%。
浇注包在接下一包前不得有残余钢水。
4浇注:
高温浇注会使晶粒粗大,并出现柱状晶。过高浇注温度甚至会出现穿晶。粗晶与柱状晶将降低高锰钢的耐磨性,因此,采用低温快浇工艺。控制冒口结膜时间0-5S。浇注温度一般控制在1420-1440℃。
用热钢水点浇冒口,从浇口浇注到冒口升到其1/3高度后,从冒口浇注到冒口充满,浇注完第二型后,点浇前一型冒口。
5清理:
碳含量大于1.3以上的高锰钢铸件,在落砂清理和吊运中,严禁锤击和高空落地,防止铸件破裂。
严格控制打箱时间,打箱后不得将铸件放在过堂处。搬运过程中尽量少碰撞,严禁浇水,以防由于应力和激冷造成铸件开裂。
铸件入炉热处理前,主要清理掉披缝和粘砂。披缝较薄,热处理加热时会脱碳,入水后变成马氏体,马氏体相变体积膨胀,可能会使铸件本体在拉应力下产生裂纹,甚至报废。(高温氧化气氛条件下,高锰钢脱碳层表面含碳量可降至0.1-0.2%,深度达几毫米。
严重粘砂将降低高锰钢本体入水后的冷却速度,造成晶界碳化物的重新析出,降低热处理的质量。
6热处理:
6.1固溶处理温度:
锰是过热敏感元素,高温下高锰钢中奥氏体晶粒容易长大。经过高温保温阶段,很可能奥氏体晶粒比铸态时还粗大。当温度超过1050℃时,奥氏体晶粒已开始长大,当温度达到1120℃时,奥氏体晶粒明显长大,温度大于1150℃时,晶粒粗大,出现过热组织,高锰钢的耐磨性和韧性明显降低。所以,控制浇注温度得到细晶粒铸态组织是获得细晶粒的关键。
为求的细晶,固溶温度不得超过1050℃。
含有其它碳化物形成元素的高锰钢固溶温度比普通高锰钢提高30-50℃,即可,即1100-1150℃,过高的固溶温度使奥氏体晶粒过分粗化,导致性能恶化,已达不到合金化的目的。
6.2保温时间:
保温是为了碳化物溶解,合金元素扩散,得到尽可能均匀的奥氏体组织。
确定保温时间要考虑的因素:铸件壁厚、固溶处理温度、钢的化学成分,、铸件特点等。铸件壁越厚,保温时间越长,经验数据是每25mm保温1小时(可按铸件堆放高度4h/m计算)。如普通高锰钢中C、Si含量高,碳化物既多又粗,保温时间应适当延长;钢中含有Mo、V、Ti等合金元素,这些特殊碳化物溶解困难,保温时间也的适当延长。
水韧处理保温时间:
τ=0.016δ﹛1.27 [ω﹙C﹚﹢ω﹙Si﹚] ﹜
τ为保温时间,δ外铸件主体或最大壁厚,ω﹙C﹚、ω﹙Si﹚为C、Si含量。
保温时间最短不易低于2h,最长也不要超过8h。
6.3冷却:
高锰钢960℃即开始有碳化物从奥氏体中析出,因此,在960℃以上必须入水,从打开炉门到高锰钢铸件入水时间要小于30S。30S将使铸件降温70-90℃,大于30S难保证铸件在960℃以上入水。
要保证低的入水水温,要求<30℃,处理后水温<60℃,以保证冷却速度。冷却速度要达到30℃/S。
淬火前,冷却水必须开始强烈循环搅动。淬火中,冷却水同时强烈循环搅动。
水量应不小于铸件重量的8倍。冷水从池下部进入,温水从池顶面流出。铸件在水池中要三个方向不停地一动。
7铸造工艺设计
锰钢的特点是凝固收缩大,散热性差,因此,在工艺设计中铸造收缩率取2.5%-2.7%,铸件越长大、越应取上限。型砂与砂芯的退让性一定要好。浇注系统采取开放式。多个分散的内浇道从铸件的薄壁处引入,且成扁而宽的喇叭状,靠近铸件处的截面积大于与横浇道相联的截面积,使金属液快速平稳地注入铸型,防止整个铸型内的温差过大。冒口直径要大于热节直径,紧靠热节,高度是直径的2.5-3.0倍,尽量采用热冒口,甚至浇冒口合一,让充足的高温金属液来补足铸件在凝固收缩。将直浇道、冒口位于高处(砂箱有5º-8º。的斜度)。浇注时尽可能低温快浇。一旦凝固,要及时松砂箱。铸件在型内要长时间保温,直到低于200℃再开箱。
8切割与焊接
8.1高锰钢必须在水韧处理后切割与焊接。
8.2因为锰钢热传导性能差,所以在切割浇冒口时应十分注意。最好将铸件置于水中,被切割部分露在水外进行切割。
8.3选用奥氏体基的高锰钢焊条,规格细长,φ3.2mm×350mm,外层药皮为碱性。操作时采用小电流,弱电弧,小焊道多焊层、始终保持低温度少热量的操作方法。一边焊接一边击打,消除应力。重要铸件必须探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