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地区女神信仰繁荣的原因初探
来源:好兔宠物网
现代交际 2015: ̄F--2月刊总第402期 闽东地区女神信仰繁荣的原因初探 傅亮 (宁德师范学院福建宁德352100) [摘要】在闽东历史上,无论是在原始时期、神话盛行时期,还是在宗教盛行时期等各个历史时 期,都先后出现过大量栩栩如生的女神形象,较为著名的有临水夫人陈靖姑、马仙、斗姆娘娘、太姥 娘娘等,这些女神形象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稳定闽东地区的民俗信仰,推动闽东地区宗教学、民 俗学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闽东地区女神信仰 【中图分类号】B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9--5;549(201 5)02—0027一O2 闽东是福建省宁德市的俗称,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南 连省会福州,北接浙江温州,西邻武夷名山,东与台湾岛隔 海相望,全市辖一区二市六县,面积1.34万平方公里,人口 305万,区内山岭起伏,地表深切,高差悬殊,地势陡峻, 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其间杂有山间盆地,沿海一带夹滨海 堆积平原。 同福建、台湾两地大部分地区一样,闽东也是移民社 会,除了从中原地区传入的佛教、道教外,在与当地居民的 文化互动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民间信仰,他们与佛教、道 教并生共长,其繁荣程度,为大陆其他地区所鲜见。而民问 信仰中最多的、最为繁盛的,则是女神信仰,在全国民问信 仰中极具特色。 一于马仙的文献记载在这一时期数量上形成空前的局面。据 《八闽通志》载,侯官县、古田县、建安县、瓯宁县等各个 地区都开始有了关于马仙的记载。这个时候,马仙的信仰已 遍及了闽东、闽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闽中的部分地区。就 马仙文化在福建的地域传播方向来看,福建地区的马仙文化 应该是从霞浦向外发展的。 斗姆娘娘,道教女神,为中国神话传说中诞生北斗七星的 位女神,是北斗七星的母亲,故称斗姆娘娘,在宁德市蕉城 一、闽东地区女神信仰概况 临水夫人(俗名陈靖姑或陈进姑,尊神称顺懿夫人、 陈夫人、大奶夫人、奶娘等)信仰产生宋福州地区,祖庙临 水宫在今福建古田县大桥乡临水村。在福建省众多地方性女 神中,临水夫人的影响力是仅次妈祖,被尊奉为“陆上女 神”。据《八闽通志》记载,“神陈姓,父名昌,母葛氏。 生于唐大历二年。嫁刘杞,年二十四而卒。临水有白蛇洞, 中产巨蛇,时吐气为疠疫。一日,有朱衣人执剑,索白蛇斩 之。乡人诘其姓名,日: ‘我江南下渡陈昌女也。’忽不 见,亟往下渡询之,乃知其为神,遂立庙于洞上,凡祷雨 吻,驱疫厉,求嗣续,莫不响应。宋淳祜问封崇福昭惠慈济 夫人,赐额‘顺懿’”…。 马仙,又称马仙娘娘、马天仙、马夫人、马七娘,马 五娘、马氏真仙、马真人、护国夫人马氏、娘娘妈、娘妈 等。马仙传说现可见者有明以前的《仙媛纪事》等小说笔记 及道教类书,如《新镌仙嫒纪事》九卷本,据专家考证,该 书前七卷为明以前之作,八、九卷为明以后作,其中的“马 大仙”即在前七卷中。 据《新镌仙媛纪事》载 :“马大 仙,唐光化问马氏女,青田县人。既嫁,家贫养姑尤谨。遇 异人授以仙术。往来佣织,去家百里乞食。有羹不食,即以 箬笠浮还家,荐于姑,顷之复回。人始知其不凡,呼为马大 仙云。” 马仙信仰起源于唐代,晚唐至宋代浙闽地区的民间掀 起了一股造神热潮,故马仙信仰在宋元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 展,并向周围的地域扩散。据《霞浦县志》关于宋元时马仙 的记载:“景德九年,江淮大旱,京师蝗……嗣是神智广 运,拓炎如焚,迎仙于鸬鹚而祝之,优湮若景德问焉……” 因此,应该是在这一时期,马仙的信仰从浙江鸬鹚传播到了 闽东的霞浦。在明清时期,马仙信仰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关 区三都澳斗姆岛供奉一尊斗姆娘娘圣像,历久弥新,至今仍香 火鼎盛,为中国海岛奉祀斗姆娘娘所仅见。据道家典籍记载: 斗姆“能阳能雨能变化,救灾救难救刀兵,祠嗣就生麒麟子, 祈名金榜就题名;商贾者,f,J ̄;bn增,祈求父母得长生,子孙得 荣盛,夫妇寿康宁,万邪自皈正,诸恶化为尘”。 太姥 ̄PAP.,奉祀于闽东福鼎市太姥山,道藏正统《历世 真仙体道通鉴》记载,“混沌初开,有神日圣姥,母子二人 居此,秦时人号为圣姥,众仙立为太姥圣母”;汉朝王烈的 《蟠桃记》也称,太姥娘娘在尧帝时期就己得道升天; 《八 闽通志》还称,太姥娘娘在“闽中未有生人时,其神始拓土 以居民”。由此可见,太姥娘娘是上古女神,同时也是福建 最早的女神。 在太姥山民间传说中,远古时候,尧帝携母巡游东海, 途遇狂风浓雾靠岸才山。后来,尧母恋此仙境,留下修道, 教乡民制蓝、种茶,最终羽化成仙,被后世尊为太姥娘娘, 才山因此更名太姥山。随女儿南下的尧母,其主要在浙闽一 带活动,她的子孙成为这片土地的最初拓荒者。“姥”是女 性长者的意思,因尧母是古越土著人的始祖母,故浙中地区 尊其天姥,浙南、闽东地区尊其为太姥,闽北地区尊其为大 姥,闽南地区尊其为太武;因“尧墟之地为魏国”,故道教 经典又被称其为魏夫人、魏真人;因尧母原本是皇族人,故 她还有“皇太姥”“圣姥”的尊称。 此外,观音菩萨、“海上女神”妈祖林默娘、畲民信奉 的“汤夫人”等女神在闽东地区也有广泛的信众,并形成了 相对固定的祭祀传统。 二、闽东地区女神信仰繁荣之原因 (一)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学说,认为万物都有阴阳 两个对立面,以阴阳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如天是阳, 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阴阳对立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 源。南宋时,有向山神通远王祈风,迎送番舶往来的习俗。 通远王是山神出身,又是男性,作为海神,在中国古代阴阳 (转26页)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德师范学院服务海西闽东文化研究专项课题研究论文(项目编号 傅亮,宁德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民俗学。 国 现代交际 2015: ̄1-2月刊I总第402期 简208:臻;望山一号61:事;望山一号109:}孬;望山一号 135:争。 《汉语大词典・贝部》(第十卷,288页)“赛”下: ①酬报。旧时祭祀酬神之称。汉王充《论衡・辨祟》: “项羽攻襄安,襄安无噍类,未必不祷赛也。” 此书证过晚,当据包山简、望山一号墓楚简订补。而 “赛祷”条下,首例书证为宋代叶适的《京西运判方公神道 碑》,书证亦晚。当据包山简、望山简、新蔡葛陵简相关用 例订补。 [5](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 974:598. 【6]徐志钧.老子帛书校注(修订本)[M】.南京:凤凰出版 社.2O1 5:1 O7. [7】(清)孙诒让.墨子闲诂.北京:中华书局,1 986:556. [8](清)金人瑞.韩非子集解(下)[M].上海:广益书局,1 936: 1 8. 【9](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 982:1 372. [1 0]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 996:1 070. [1 1]胡培俊.常用字字源字典【M].武汉:崇文书局,201 2: 51 4. 注释: ①侯(后),原释文作“疾”,据图版及文意改 ②畦,原释文作“畦”,据图版改。 ③厉,原释文作“祸”,据图版改。 ④此处重文为衍文。 [1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望山楚简 [M].北京:中华书局,1 905. [1 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M】.北 京:文物出版社,1 996. [1 4】湖北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M】.北京:文物出版 社,1 991. 【参考文献】 [1】(清)王念孙.读书杂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0:97. 【1 5】河南省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M].郑州:大象出 版社.2003. [2】(汉)司马迁.史记【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88:427. [5】(汉)王充.论衡[M】.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 914:575. [1 6】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 M】.北京:文物出版 社,1 998. [4](南朝)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 局,1 965:311 7. ~~……一、…… 、 —、…— …… 、—……… 责任编辑:张丽 (上接27页) 五行学说盛行之时,有点勉强。妈祖出生海滨,又是女性, 在选择条件上妈祖的属性大大优越于通远王,因此很容易取 得信奉者之信仰。正如清・学者赵翼《陔余丛考》的见解: “窃意神之功效如此,岂林氏一女子所能?唯水为阴类,其 象维女,地媪配天则日后,水阴次之则日妃;天妃之句,即 谓水神之本号。”所以元朝撤掉通远王海神之职,而任命妈 祖为海神。 另据《闽都别记》《福州府志》《台湾府志》载,陈靖 姑生于福州下渡,斗姆娘娘供奉于斗姆岛上,太姥娘娘也奉 播得以进一步扩展。 (三)闽东地区先民对妇女生育的独特理解 闽东地区古时既非福建政治中心,又非经济中心,受 制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先民面对瘴疠横行、瘟疫肆虐的蛮荒 之地,在医疗条件极端匮乏的情况下,他们祈望风调雨顺、 大地丰产、子嗣繁衍。因为在农业社会,收获与生育密不可 分,具有接生技巧、熟悉草药功能的女性往往易被神化,陈 靖姑、马仙等即是由司职“救产、护嗣”的生育神渐渐升格 为万能神;同时没有女性也不能繁衍后代,因而女神与妇女 较易合二为一。 祀于临海的太姥山上,因此,赋予这些近海的女神水属阴性 是有其阴阳五行的理论根据的。 (二)“三教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 “三教”,指的是儒、道、释三家。儒、道、佛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主体,三教的分合是贯穿近1000多年中国思想文 化史中一股重要的洪流,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的变迁产 生巨大影响。闽东地区盛行的女神信仰中,既有“儒教”尊 奉的尧帝之母太姥娘娘,又有“道教”奉祀的斗姆娘娘、临 水夫人,更有“佛教”推崇的观世音菩萨等。由于女神信仰 的日益扩大,儒、道、释竞相将女神信仰纳入自己的体系, 构建了新的女神神灵系统,从儒、释、道三方面去充实诸女 神神话传说的内容,使她们更易为各方所接受,其信仰的传 【参考文献】 [1](明)黄仲昭.八闽通志[M].福建人民出版社,1 996:373— 574. [2]叶明生.闽浙马仙信仰与地方仪俗之探讨[J]_温州大学 学报,2O1 0(07). [5](清)潘绍治,周荣椿.文编[c].浙江省处州府志:卷 二十九.光绪三年刊本.详见寿宁县马仙宫抄本《马孝仙传》 校勘. 责任编辑:张丽 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