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与地坛》有感
读《我与地坛》有感
班级:18班 姓名:张馨予
如果让你在人生最高峰摔下来,你会怎么办?如果在你春风得意的时候突受挫折,你会怎么办?如果有一天你遭受不幸而失去了双腿,你又会怎样去面对和选择呢?如果你回答不出这些问题,那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值得你去读读了。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共分为七个章节,或者可以说是七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讲了一些事情,或是回忆一些往事,或是抒发一些感慨。作者史铁生在青年时期因意外而两条腿残废,不得不以轮椅代步,因此他困恼而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在无意中进入了地坛,在里面看见了一些人和事,触使他对生命产生了思考。《我与地坛》,更可以将之称为对生活思考的一本书。作者常年“光顾”地坛,在里面见证了四季的变迁。几年之后,他终于想明白: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是啊!当我们活着的时候,不要去想为什么活着,不要去想死亡正在一步步地向你逼近就害怕生活。死亡既然是一件必然的事,我们害怕它它就不来吗?不是的,死神照样会“光顾”,那么,害怕就是没用的,既然已经没用了,那还去害怕干什么,那就好好活着吧!活出精彩、活出幸福,那才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也是需要我们去追求的。
文章中,我感觉作者对他的母亲始终有着一股深深的歉意,这种
1
歉意随着母亲的去世而日益加深,作者也曾深深地自责。我们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不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我们的母亲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而我们却没有什么可去报答他的。从十月怀胎到你的出生、从咿呀学语到长大成人,这里面得让母亲付出多少心血啊!若能把这些都折算成金钱,那么,我敢肯定的是,母亲绝对会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她们却毫无保留,将这一切都给予了我们,我们能不去报答她们吗?羊羔羔纵使在吃奶的时候都会跪着眼望着妈。也许有人会问,我们该怎样去报答我们的母亲呢?该怎样去报答,我觉得我们得尽心,我们不一定要让我们的母亲天天吃上山珍海味(有条件的当然最好),在她渴的时候为其捧上一杯水、在她热的时候为其扇一扇风,那么,她心中的甜蜜一定会在她的嘴角展现。
在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很温馨的画面:一对老人、唱歌的小伙子、喝酒的老头、长跑家,还有一对兄妹。虽然其中也会包含着辛酸,但我仍然觉得这些是温馨的,我们不一定要做一名叱咤风云的成功者,要是给我选择的话,我宁愿做一名平凡的人,拥有幸福的生活,不为吃和穿而发愁,这难道不够吗?我不会梦想着去改变世界,我一直都觉得历史不可能永远地记住一个人,与其昙花一现,还不如做一朵平凡的菊花或什么的,因为这样做起来会更现实,也更容易去实现。
书上有一句话:“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
2
得腻烦和乏味呢?”还有一句:“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我非常喜欢这两句话,这其中包含了许多道理。一切事物皆有其存在的道理,谁也没有资格去否定别人的存在,那么,什么“种族论”就根本是无稽之谈。这两句话,不是简单就能明了的道理。
整本书里,作者由先前的低沉,走向高昂,最后又归于平淡。这一过程,是作者思考的过程。最后的平淡,正如古井无波,透出丝丝沧桑之感。作者看到了死亡,但又未拘泥于死亡,更看到了重生。“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正如太极图,以其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之力,演算着一切。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