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关于民俗信仰的调查报告(含调查问卷)
关于民俗信仰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一种原生态的乡土文化。它不具有制度化宗教形态的坚硬外壳,但具有泛宗教形态的内涵因素。
民俗信仰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长期传承和流行,是中国各乡土传统民俗的一大特点。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巫术、占卜、祈禳、祭祀、禁忌等习俗不但在人们的信仰活动中集中地表现出来,而且贯穿于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就猎、牧、渔、林、交通、运输、贸易等行业及各项手工业而言,举行某些巫术性仪式,祭祀有关的神灵,恪守一定的禁忌等,也
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针对乡土民俗的差异,我决定做一个以家乡东莞市企石镇民俗信仰状况为主核的调查报告,旨在了解人们生活当中的民俗信仰以及部分独特的风俗传统,同时更关注其继承情况。
二、调查对象
东莞市企石镇各村村民群众(随机抽样)
三、调查方式
⑴问卷调查,内含单选题多选题以及建议;⑵翻阅资料,探访询问
四、调查过程
→确定调查方案:从生活中观察,关注周边的民俗展现,确定主要调查线索。
→制定调查问卷:将查阅到资料与自己编排部分的调查问题相结合,初稿经过多次 修改调整后确立问卷题目。
→发放及回收调查问卷:发挥关系网的作用,较广泛地发放问卷及限时有效地回收问卷。
→统计数据:统一回收问卷后,集中所有问卷具体地统计数据。 →撰写调查报告:根据问卷数据等相关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五、调查问卷
关于东莞市企石镇民俗信仰状况的调查问卷
所在村: 性别:
1.你的年龄:A、15岁及以下 B、16~30岁 C、31~45岁
D、46~60岁 E、60岁以上
2.是否有宗教信仰? A、有 B、没有
3.对信仰是否有自己的理解并坚持对人生有自身的信仰?
1
A、有 B、没有 C、不知道
4.怎样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传统信仰? A、感兴趣,想知道历史来源
B、无所谓,不厌恶也不感兴趣
C、觉得很繁琐,认为有点迷信但并不强烈反感 D、强烈反感,认为那绝对是迷信行为,坚决不接受 5.你身边的人大部分的信仰是什么?
A、传统民俗的神灵 B、基督教 C、佛教 D、无神论,相信自己 E、其它
6.你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本镇的民俗信仰文化? A、家族长辈 B、朋友 C、旧书报 D、网络搜索 E、本土电视新闻报道 F、其他 7.你身边民俗信仰的体现有(多选): A、传统节日杀鸡等设宴拜神
B、遇大事要找巫仆占卜或起檀祭祀 C、祭拜祖先,家族设宴 D、在路口边烧香祈祷
E、找巫问事或做前程预测 F、看“天书”测运程或择日办事 G、饭前念经祈祷
H、逢初一、十五到寺庙上香或去放生
I、其他
8.你是否知道下列民俗传统(农历)节日(多选):
A、正月二十 人皇诞 B、二月初二 老人节 C、四月初八 蒸糕节 D、六月十九 观音诞 E、七月初七 水鬼节 F、七月廿五日 黄大仙诞 G、其他
9.你是否知道下列节日/气的口头相传的民俗传统(多选):
A、大年初一 赏大吉 B、大年初二 赏利是 C大年初三 (赤口)穿破旧的衣衫 D、大年初四 盖破旧的棉被 E、五月初五龙舟节 吃粽子 F、大暑小暑 喝糖水
G、七月十四(农历) 吃濑粉 H、九月初九重阳节 登高和祭祀祖先
2
10.你了解那些本土特色小食?
A、东山沙葛 B、江边水丸 C、铁岗梅菜扣肉
D、企石村大寿桃 E、铁炉坑飘香粽 F、其他
11.你认为有必要借助规定条例的力量来宣传本土的民俗文化吗?
A、有必要 B、要看情况 C、没必要 D、无所谓 12.你认为本土民俗信仰的传承现况如何? A、年轻一代多数嫌弃,不愿学
B、父母逐渐地要子女参与其中
C、老人们还在坚持着,开始对年轻人失去信心 D、不清楚
13.你个人会去学习传统民俗食品制作或信仰礼仪吗?
A、主动,愿意 B、个人不愿意,但如果长辈强行要求就简单学学
C、愿意学,但不愿意做 D、坚决不学
14.你是否曾经主动参与过民俗信仰活动? A、是 B、否
15.按目前情况看,你对本土民俗信仰的传承有多大的信心? A、几乎全部都能被继承 B、大部分能被继承
C、小部分会被继承 D、很难说,不清楚
16.请你为本土民俗信仰文化方面的发展与继承提出意见或建议: ⑴ ⑵
六、调查状况
1.总发放调查问卷89份,分别向近20个主要的村发放,最后回收81份,其中有效问卷共有6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到75.281%。
2.在问卷调查中所回收的有效问卷当中,男性共做了26份,约占38.81%,女性则占多数,有62.19%。
3.在接受了问卷调查的人群当中,有以下结果:
3
100.00%90.00%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有宗教信仰30岁及以下31岁至60岁60岁以上12.50%28.12%9.09%没有宗教信仰但拜鬼神25.00%59.38%90.91%既不信教也不拜鬼神62.50%12.50%0.00%30岁及以下31岁至60岁60岁以上 ①30岁及以下的只有小部分有明确的宗教信仰,而且多数都相信科学;
②而年龄 在31岁到60岁之间的人信仰宗教则超过三成,也有相当大部分的人崇拜传统鬼神;
③60岁以上的长辈一般不信教,但崇拜传统鬼神。 这个数据说明:
⑴时代在进步,科学不断发展,现代人们已经开始摆脱鬼神传说的束缚,但在竞争日益增强的社会中,有部分人开始以信仰宗教作为心灵的安慰。
⑵老人传统观念较重,对外来的宗教多数不接受,坚持祭祀鬼神、祖先,具有较重的迷信色彩。
4.在调查问卷统计中发现,女性比男性更重视信仰,但是男性对传统的民俗信仰更为 感兴趣,可多数都只是想了解历史来源。以下是详细分析:
⑴通过调查得知,祭祀神灵祖先的执行者多数是女性,而且仪式一般较隆重,尤
其是传统观念厚重的老人,对逢年过节的礼式非常重视,要求也相当严格,如:摆设有方位之别,上香要上数十枝等。
⑵一般而言,大部分女性会继承神灵信仰,对传统礼俗有相当的了解,但是她们
基本不会去追寻源头问这些礼俗的历史意义。(注:在传统中,约定俗成地,这些问题与信奉神灵的传统是存在一点点抵触)。相反,男性虽然对传统信仰习俗了解不多,但他们会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想知道某个信仰习俗流传至今的原因以及它的起源等相关内容。(注:这些寻根到底的问题通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
⑶根据资料显示,女性多数受到家族长辈的影响而接受神灵信仰,或是随着宗教信仰的传播,由于家庭、事业等方面的问题选择了宗教信仰。而且,女性对信
4
仰相对重视和虔诚。而男性在信仰方面没有明显的表现,多数忙于谋生,寄托家庭,他们多数只表示家族长辈、朋友等曾经对神灵信仰有较深入了解。 ⑷在调查中,大部分女性表示都有见过问卷第七题列出的八项身边民俗信仰的体现,但对某些体现的含义并不清楚,也较少主动去了解;而只有约一半男性知道其中的五项或以上的民俗信仰体现并且他们几乎都表示对其含义完全不解,但是他们当中有部分表示曾经询问过长辈,不过都被拒绝解释。 5.在对民俗传统及本土特色的调查中,有以下结果:
对民俗传统以及本土特色的了解50.00%45.00%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0%了解4项了解5-8了解9-了解13-了解16或以下项12项16项项以上7.69%0%30.77%7.32%42.31%36.59%15.38%46.34%3.85%9.76%男性女性男性女性
①由图可知,大多数男性对民俗传统及本土特色了解5-12项,而女性则多数了 解 9-16项;这表示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比男性更关注传统民俗,而对于本土特色文化,全体群众都比较关注。
②根据具体调查情况所得,E、七月初七 水鬼节是最多人知道的民俗传统(农历)节日,其次是F、七月廿五日 黄大仙诞;而C、四月初八 蒸糕节是最常过的节日却成为了最容易被年轻人忽略的传统节日。
③对于问卷第九题所列出的八项节日/气的传统,大多数人都了解,如:E、五月初五龙舟节 吃粽子和F、大暑小暑 喝糖水是给人最深刻印象的,也是全部参与问卷调查的人都清楚了解的传统民俗文化。另外,只有极少数人不清楚此题中的一两项。如:有人表示对D、大年初四 盖破旧的棉被不了解。
④关于企石镇的本土特色小食,A、东山沙葛和C、铁岗梅菜扣肉已经是远近驰名的美食,并上B、江边鱼丸,合称“企石三宝”,在《灵山秀水话企石》有相关记载。而几乎全镇的人们对此都了解,可以看出人们对本土特色文化的传承等方面的重视与关注。
6.经过调查,大部分人认为借助规定条例的力量来宣传本土的民俗文化一定要看具
体发展情况,而不是只为文化服务。这体现了人们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同时说明 了文化发展是综合发展的重要因素。
5
7.大部分人认为本土民俗信仰以及传统特色有大部分是能够被继承的,但有小部分
人则认为传统的民俗信仰等很繁琐而且很多都是不科学的,不能让年轻一代所接受,但只有极少数人对此态度较强硬。
8.据了解,较多年轻人表示不会主动去学习传统民俗食品制作或信仰礼仪但对本土民俗信仰的传承有一定信心,尤其是男性,而部分女性表示愿意学习。原因在于:⑴他们大都相信科技越来越发达,传统的技术已经落后;但是,总会有一些传统的 家族能将这些发扬。
⑵部分男性更认为这方面的传承应该是女性的责任。
⑶他们大都认为懂得传统民俗食品制作或信仰礼仪的人多数是被动学习的。根据调查发现,只有接近三成的参与调查的人表示曾经有过主动参与过民俗信仰活动的经历;而有近一半的人表示有主动参与过传统民俗食品制作活动。
七、建议或意见
1.较中肯(有实际性)类:
⑴在传统的节日(例如:四月初八 蒸糕节;五月初五 端午节等)当中,应该举办一些传统活动,就像举办“千年秋枫文化节”那样,让大家对这些节日有所了解,宣传本土特色文化。
⑵关于信仰方面应该要更开放些,不要总是思想过于传统,不要有任何的歧视等,要与时俱进,但是必须要科学地看待信仰行为,不要盲目。
⑶有部分人认为现代的老人应该要持开放心态,向年轻人真实地解释那些节日的传统做法是怎样来的,就像其实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在农历七月十四那天是要吃濑粉的,但却很少人知道原因。
⑷充分利用好“文昌阁”等文化地方展现传统民俗文 化的风采,就像在“黄大仙庙会”中设置各村特色摊 位那样。 ⑸有些事,信则有,不信则无。信仰看的是人的心态,不是说可以不劳而获。所以,学生还是踏实地用功读书,大人们照常勤奋工作,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真心地相信自己比其他外在信仰更重要。
⑹传统的气氛越来越淡,过年的气氛也逐渐变淡,要
弘扬先进的传统民俗信仰需要全体的共同努力,合理 发挥群众力量。
⑺《灵山秀水话企石》对传统文化的推广起到一定作用,应该给每个村去做好宣传
工作,将其中的一些内容出版报让村民了解,而且鼓励大家到书院阅读相关书籍,增加见识,了解历史。
2.暂时缺乏操作性类:
⑴传统信仰就是去拜黄大仙,若是虔诚的建议坚持每逢过节都去那里,在那里食斋,
黄大仙庙不要收入场费用。
⑵既然那么多人有宗教信仰应该要盖一座教堂,使这里再添加一处旅游景点,同时
也有利于经济发展。
6
八、总结
在这次调查当中,可以发现老人们对传统的民俗信仰是十分清楚的,虽然有时他们
会说不上来源,但是可见他们对民俗信仰的高度重视;而相反,较多年轻人对一些较重要而常见的传统都不知道,许多人更是不清楚传统节日的时间以及其传统。所以,民俗信仰的情况是有待改善。 现代社会是科学的社会,也许有些信仰是迷信封建的,也许有些信仰是应该要被当
今社会排斥的,也许有些信仰已经不能被我们所接受,也许有些民俗文化是与社会发展的脚步脱节的,也许有些民俗文化开始变地得腐化,也许有些民俗文化可以被忽视,但是科学并不抵制自由,科学并不制止历史。作为后辈的我们,应该要尊重前辈们的成果,我们去了解他们的信仰,我们学习那些仍然有意义的民俗文化,我们需要将那些民俗文化的精华传下去,而不是全部否认。对于民俗信仰,我们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有传承优良传统的责任,所以大家需要主动去了解那些年的信仰文化和历史、民俗文化和历史……
民俗信仰有我们的本土特色,本土特色文
化需要年轻人继续创造。一起来,更精彩。老少合作了解民俗文化,男女同乐支持信仰自由。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