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 《促织》教案

来源:好兔宠物网


2 《促织》:变形的故事

教学目标:

1. 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 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细腻传神的语言。3. 理解本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 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 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1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一起那个都到那心头来,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电视剧《聊斋》的主题曲说得真好啊,“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听到歌曲,同学们是不是很想知道《聊斋志异》到底是怎样一本书啊?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一篇——《促织》。

二、走近作者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小说家。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始成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以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又有《聊斋诗集》、《聊斋文集》、《聊斋俚曲》等。郭沫若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故事主要来自民间传说,也有根据前人传奇或现实生活进行创作的。形式多样,除小说外,还有笔记、杂文、寓言故事等。作者继承“传奇”、“志怪”的传统,以说狐谈鬼的方式,抒发内心的愤懑。作品主要内容有:(1)揭露当时官场腐败黑暗,贪官污吏残害人民,如《席方平》、《促织》、《梦狼》等篇。(2)暴露科举制度弊端及试官的昏庸无能,如《考弊司》、《叶生》等篇。(3)描写爱情作品,多为人与鬼狐的恋爱故事,数量多,成就最高,如《婴宁》、《莲香》、《阿宝》等篇,都写得委婉动人。作者主要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丰富的想象,又与现实密切结合。这部书基本倾向是进步的,但也宣扬了忠孝节义的封建道德和因果报应等迷信思想。

2

三、预习检查 (一)字音

猾黠(xiá) 科敛丁口(liǎn) 迂讷(nè) 具赀(zī) ....

爇.香(ruò) 翕.辟(xī) 惙.然(chuò) 交睫.(jié) 咫.尺(zhǐ) 厚赉.(lài) 东曦.(xī) 掭.以尖草(tiàn) 抢.

呼欲绝(qiānɡ) (二)一词多义

1. 责

①因责常供(动词,责令)

②每责一头(动词,索取)

不啻.(chì) 觇.视(chān) 蹄躈. (qiào) 俾.入(bǐ) 藁.

葬(ɡǎo) 惭怍.

(zuò) 蠹.

贫(dù) 邑庠.

(xiánɡ) 3

③以塞官责(名词,差使)

④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动词,责罚)

2. 令

①有华阴令欲媚上官(名词,县令)

②急解令休止(动词,让)

③群葩当令时(名词时节,时令)

④便言多令才(形容词,美好)

3. 顾

①成顾蟋蟀笼虚(动词,回头看)

②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动词,环视,看)

③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连词,只是,但是)

④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动词,顾虑,考虑)⑤三顾茅庐(动词,探望,拜访)

4

4. 复

①成反复自念(动词,回来,回去)

②已不复以儿为念(副词,又,再)

③成子精神复旧(动词,恢复)

(三)词类活用

①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②试使斗而才(才,名词作动词,有才能)

③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笼,名词作状语,用笼子……)④辄倾数家之产(倾,使动用法,使……倾尽)

四、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特殊文言语法知识点。

2.完成练习册翻译部分。

第二课时

5

一、结构图解

1.学生齐读全文,理清情节。

起因(第1段):征虫

开端(第2段):觅虫

发展(3—4段):求虫——得虫

高潮(5—7段):失虫——得虫——斗虫

结局(第8段):献虫

尾声(第9段):因虫得福

2.据情节,可以看出文章始终围绕的一条主线是什么?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提示:①故事始终围绕促织得失这一主线安排情节。②情节波折: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山重水复疑无路”;神巫指点,成名得虫,“柳暗花明又一村”;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福。③这样写的妙处:这样曲曲折折、跌宕起伏的描写,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充实、丰满了故事,深化了思想内容,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情节得曲折变化,又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作品中的波澜,就是在揭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变化,就是在揭示事物运

6

动的规律。

二、课文探究

1. 文章开头交待“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有何用意?

提示:这几句话虽然精练简短,却是整个故事的起因,自皇帝荒淫无道,下面官吏趁机搜刮百姓,表明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像成名这样的百姓,只能倾家荡产。故事背景的简要交代为全文作了极好的铺垫。

2. 怎样看待“求神问卜得佳虫”和“成子魂化成促织”这两个情节?

提示:求神问卜,虽带有迷信色彩,但作者并非宣扬迷信,而是借奇幻的想象寄托作者的“孤愤”,揭露、抨击现实社会的黑暗丑恶的;成名一家遭受的大苦难,精神所受的大折磨,不是因为别的,仅仅是因为皇帝的一点小小的爱好、小小的乐趣,成子魂化促织正是大苦难与小乐趣的矛盾无法解决的产物,有了这头小促织,皇帝的小乐趣得到了满足,成名的大苦难才能中止,这是荒唐的,却又是深刻的;这是可笑的,却又揭露了血淋淋的现实。这两处想象使主人公绝处逢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反映了作者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良好愿望。

3. 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请细读课文第六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词依次填入括号内(每个括号内只填一个字)。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悲),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愁)。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

7

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恐)。

4. 朗读课文第9段,再对照朗读第1段。读后回答:“每责一头,辄尽数家家产。”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请从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证据。

提示: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第1段提出“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说明祸患起宫廷,统治者为满足宫中享乐而“岁征民间”,末段尖锐地指出:“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贪官对上的阿谀奉承,“科敛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贴妇卖儿”、倾家荡产的悲惨命运。

5.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请从课文中找出佐证的句子说明所以。

提示:①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其一,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纳贡而“忧闷欲死”,继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甚至“转侧床头,唯思自尽”;接着成名子因死一蟋蟀而吓得投井自尽,成名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这正是统治者为一小虫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民命如玩小虫。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

②退一步讲,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结尾明明指出“独是”以促织富,“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

8

③“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请看“成名裘马扬扬”,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泽”,这岂不荒唐可笑!

综上所述,本文结尾以及异史氏的评论,是在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和当时政治的腐败黑暗。有人把异史氏的一段评论说为“以因果报应来规劝人,无异是愚民,无异是助纣为虐”。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

三、布置作业

1.思考课后题。

2.完成练习册。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