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脑瘫儿童的康复疗效观察
应用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脑瘫儿童的康复疗效观察
作者:李秀丽
来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年第06期
【摘 要】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理念在脑瘫儿童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4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患儿采用引导式教育理念进行康复护理。结果:干预后,两组的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自理动作、运动功能、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均有所提高,观察组干预后的各项评分及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脑瘫儿童;引导式教育;康复治疗
脑性瘫痪因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常会出现感知障碍,怎样让患者接受有效信息,以改善其感知功能是康复治疗学的一大研究热点[1]。我院在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中,引入了引导式教育理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64例脑瘫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脑性瘫痪诊断标准。男38例,女26例,年龄1~10岁,平均(4.3±1.2)岁。脑瘫类型:共济失调型14例,痉挛型30例,运动障碍型14例,手足徐动型6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按照常规方法实施综合性康复治疗,包括作业疗法、运动疗法、言语疗法、理疗等。观察组患儿采用引导式教育理念进行康复护理,方法如下:
根据每名患儿的运动障碍,采取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措施是引导式教育的基本模式。护理人员指导患儿家属进行平衡翻身、坐位、抬头等训练,并进行手部功能、爬行、站立平衡、走楼梯等训练,以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对患儿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集中训练,同时在训练中始终贯穿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对所有的训练内容进行整理、编排,制作成一套习作性练习程序,以便于在课堂上开展。在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充分运用引导式教育理论,借助引导式教育言论和康复器材,帮助儿童进行康复锻炼,有规律地向患儿输送字符、音乐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息,尽量让患儿能够听懂,并引导其主动完成相关动作。每次完成训练后,都可给予患儿适当的物质奖励,以激发患儿的训练积极性,使之逐渐从被动训练转化为主动训练,并逐步将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1.3 疗效评价
应用《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评估两组患儿康复护理前后的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运动功能、社会适应能力及自理动作水平。总分100分,评分越高,则康复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软件SPSS 19.0软件,相关数据比较进行t检验或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儿干预前的各项功能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的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自理动作、运动功能、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均有所提高,且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引导式教育是一种集康复学、心理学、教育学、神经学于一体的教育康复理念,多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患者的综合治疗[2]。在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中,融入引导式教育理念,对患儿进行引导式训练,并向其输送良好的感觉信息,有助于促进患儿脑部成熟分化,逐渐形成习惯性动作。通过身体各部位的主动、被动活动练习,可有效提高脑皮质活动效率,让受累肌肉、关节通过规律性训练逐渐形成主动性动作[3]。在引导式教育理念中,还包含了早期教育理念,护理人员通过运用早教理论及技巧,开展引导式教育训练,对于提高患儿各功能区功能具有重大意义。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引导式教育训练的观察组患儿,干预后的各功能区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提高,且显著高于实施传统康复训练的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吕复莉,王良红,谢晓凤,等.引导式教育与整体护理相结合的护理模式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应用[J].安徽医学,2010,31(4):391-393.
[2]杨李,吴德,唐久来,等.引导式教育结合Frenkel训练法对脑瘫患儿平衡功能的疗效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3):207-209.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熊星,周梅,程春红,等.29例不同年龄脑瘫患儿引导式教育效果分析[J].激光杂志,2012,33(2):93,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