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奥斯卡获奖电影《小妇人》看女权主义的现状和困境

来源:好兔宠物网
第11卷第13期2020年07月Vol.11 No.13July 2020从奥斯卡获奖电影《小妇人》看女权主义的现状和困境

顾 环

(四川外国语大学 翻译学院,重庆 400031)

摘 要:作为美国本土女性读者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同为世界名著的《小妇人》(Little Women)在2019年被再次搬上大荧幕,2020年荣获第92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和多个其他奖项提名。新版《小妇人》比起其他版本,更凸显了原著作者奥尔科特对19世纪美国女权主义思潮的肯定和推崇。本文通过分析新版《小妇人》电影,探讨当代女权主义的现状和困境,呼吁女性题材电影承担影响社会价值观的责任。

关键词:奥斯卡;《小妇人》;女权主义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3-0099-02一、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的星星之火到如今大放异彩,好莱坞以女性题材或女性视觉为主的电影也频频在各大影评奖项中蟾宫折桂。从《末路狂花》(Thelma and Louisa)、《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Mad Max 4)、《冰雪奇缘》(Frozen) 到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第6次搬上大银幕的《小妇人》(Little Women),女性形象从“过度去性别化”到积极展示女性性别美和独立人格,走出了“被神化”和“被妖化”两个极端。新版《小妇人》从女性特质,即温柔和母爱力量的背后,探讨了19世纪女性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作为一部原著作者,导演和主角皆为女性的全女性电影,该片在放映之前已经取得颇高关注[1]。全片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把古典故事用现代意识流的方式展现给观众,从女主角乔(Jo)的视角娓娓道来,用音乐、光线和服饰交代时间和空间的变换,用2个小时的光影艺术尽力还原原著的精髓和精神。该片根据路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的带自传体色彩的同名小说改编,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19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个普通家庭中四姐妹寻找真爱与理想的故事。电影淡化了战争的残酷血腥,更着墨于四姐妹和母亲顽强努力地生活,热心帮助邻居,弘扬真善美的品格,感恩生活的故事。在影片中,不管是父亲、情人还是丈夫,所有男性都扮演着衬映女性的配角角色。

影片选用一线好莱坞明星阵容,这为电影的商业成就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也符合相关数据统计的结果:明星对电影票房普遍存在正向影响[2]。然而,针对影片中呈现的女权主义价值观,有评论家认为这是对奥斯卡及其相关产业主流价值观的附庸,并无创新可言。但笔者认为,该片对于原著和19世纪女性对传统女性价值观的挑战,已经尽力做到了忠实,体现了电影艺术对生活的尊重和还原。而影片中的几个细节,对女权主义研究来说,值得深思:第一,一直从军在外而后又回归家庭的父亲在家庭中担任的角色和相关启示是什么?第二,不婚主义者乔为什么最后选择进入婚姻的围城?本文通过分析新版《小妇人》电影中的细节和台词,对照探讨当代女权主义的现状和困境。

二、独立意识源于传统父亲角色的缺失路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阿莫士·布朗森·奥尔科特(Amos Bronson Alcott)和爱默

生(Emerson)、梭罗(Thorea)同为新英格兰“超验俱

乐部”(Transcendental Club)成员[3]。因为乌托邦理想“果园公社”关停破产,阿莫士难以维持家庭生计,妻子带着4个女儿艰难度日。在传统的父权社会,和理想主义者组建家庭,妻子不得不承担“爱的供养者”这一角色。4个女儿中二女儿路易莎主动为母亲分忧,通过写文章投稿、做家教、勤杂工等兼职补贴家用。路易莎在如此困窘的生活状况中以及19世纪美国女权运动萌发的时代背景下,书写了这样一部感性、温厚、坚韧的家庭故事。

在现实中,路易莎父亲对于家庭生活的投入无疑是稀少的,这一点在小说和电影中也有所映射。在外参军的父亲是母女5人遥远的牵挂和思念,书信来往是和父亲对话的唯一方式,而当已经长大的女儿们在圣诞节再一次见到平安返家的父亲,观众和母女一同动容,并舒了一口气。“大团圆”式结局是典型好莱坞家庭电影的主流趋势,该片也真实寄托了原作者对于父亲角色形象的刻画。

在故事中,母亲玛奇太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充满爱与温柔的教育方式一度被认为是帮助年轻女孩长大成人的典范。尤其是通过在圣诞节带领女儿们给邻居胡梅尔太太一家送温暖的行为,玛奇太太用实际行动教会了女儿们“圣诞节”精神的真谛——向陌生人传递爱与温暖。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大姐梅格和三妹贝斯均成长为19世纪美国社会完美传统女性的典型代表:为了家庭牺牲爱好和事业,温柔,娴熟,善良,隐忍,任劳任怨。而女主角乔和小妹艾米自始至终都热爱并追求自己的爱好,渴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实现职业理想。但19世纪女性就业艰难,既体现在工种选择上,也体现在工作待遇上,因而,女性普遍需要通过婚姻来保证稳定的经济来源,这一点从艾米对于爱情和婚姻的两难选择上就可以看出。“一个女人才华再高,成就再大,倘若她不肯或不会做一个温柔的情人,体贴的妻子,慈爱的母亲,她给

[4]

我的美感就要大打折扣。”哲学家周国平从美学角度对现代女性美进行讨论,却遭到女权主义者的强烈批判。而纵观这部电影,除了女主角乔(虽然最终也步入婚姻殿堂)外,其周遭女性无不扮演着“温柔的情人”“体贴的妻子”“慈爱的母亲”这3种传统女性角色。19世纪女性对于婚姻和家庭的困惑,与同时代的社会环境束缚不无关系。正如本片开头,乔拿着新写的小说去找出版商,得到一句忠告:“如果主角是女

99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影视动漫

孩,确保她在故事结尾时结婚了,不然就死掉,就这两种结局。”内心困惑又痛苦的乔和母亲对话时,又被问到是否爱上了劳里,而她的回答是“我更在乎被爱,我想被爱……我只是觉得女人,她们有思想,她们有灵魂和心灵,她们有雄心,她们有天赋,也有美貌,我很讨厌人们说女人只适合去爱,我烦透了。但是,我太孤独了”。言语之中透露出心怀独立意识,试图打破传统,却又对女性传统社会角色、爱与被爱、家庭与婚姻、事业与个人生活充满纠结的情绪挣扎。

路易莎的本意是要表达婚姻应该建立在女性尊严的基础上。故事中的男主角劳里(Laurie)被塑造成传统的白马王子形象——英俊,多金,痴情。他是单纯的邻家男孩,也是善良与勇敢的化身。然而,作者没有安排相互爱慕的劳里和乔结合,而是在故事中强调:爱情不一定要靠婚姻来维系,女人可以拒绝靠婚姻改变命运。最终,乔和梅格都嫁给了爱情,终生未婚的路易莎在书中表达“敬佩”,认为这是女性独立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导演格蕾塔·葛韦格(Greta Celeste Gerwig)对电影结局的处理,也充满了细腻的笔触,让人回味无穷。

三、“小妇人们”和当代女权主义

相比当下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19世纪女性的处境明显更加艰难。然而,当代女权主义的现状和困境,以及当代女性的心理状况,却面临新的更艰巨的挑战。

第一,当代女性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越来越高,但是传统家庭观和婚姻观并没有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进行相应的积极演变。

19世纪的“小妇人们”无法摆脱传统时代规则对女性身份的压抑和驯化,正如放弃演员梦想嫁作人妇的梅格,即使和丈夫深爱,却因怕被丈夫苛责“破费”而不敢花钱购置新衣。独身一辈子的玛奇姨妈告诉坚持独身主义的少女时期的乔,“没有人能真的按自己的想法生活,至少对所有女性来说,你需要的是嫁个好人家,我没有结婚是因为我很有钱,我还能守住我所有的钱,所以,女人不结婚的唯一途径是变得有钱”。但是,19世纪女性谋生赚钱的途径极其有限。

英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英国单身人口比例首次过半,美国成年人中超过1/3的人是单身。《中国统计年鉴2017》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2016年我国的单身人口就已经超过2.4亿,而这一数字在一线城市正在呈上升趋势。

台湾学者孙隆基认为,中国集体主义文化压力下,单人(无论男女)无法构成社会单元,因而被苛责,被“中国式催婚”。尤其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传统男权社会有着深远影响力的东亚社会,单身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成为被言论攻击的目标群体。所谓文化压力下女性“被物化”的婚恋观和家庭观一直盛行。

试想,一个包容度够大的社会,是否可以在文化上正面认可独身主义者?即不管男女,是否享有和有伴侣的公民同等的权利,或者针对该人群有专门的养老福利保障?关于对“女性不应该被婚姻和家庭束缚”这一观点的解读,笔者认为,女性平权并非脱离家庭,反对婚姻,而是女性对于自己的人生拥有更多自由和更大选择。

第二,“伪女权主义”盛行。无论原著还是电影,

100

《小妇人》的故事都不能视作女权主义作品的典型代

表。19世纪女性对于其独立人格和权利的争取鉴于时代文化和社会规则,受到了重重限制。

而在当代社会,“伪女权主义”盛行,这一思潮主要指对于个人权利和责任的双标。例如,在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上涌现出很多“情感专家”,其婚恋课程售卖诸如“如何引导男人为你付出更多?”等功利主义婚恋心理战术。情感专家对于“付出”的定义,包括但不限于经济上的付出,如赠送贵重礼物、房产证上加上女方的名字等等,其本质和商业谈判心态不谋而合。

包括女权主义在内,任何一个西方思潮引入中国,遇到没有理性判断的民众,就会引发很多负面曲解,如落入消费主义的陷阱。男女因为心理和生理上的差异,在社会分工上有区别的传统,延续至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伪女权主义”的出现,就是一种对于女性平权的曲解,即“我们什么都要”,把女权主义凌驾于性别平权,对责任和权利双标,顺应“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一病态的成功学口号。在东亚社会,“撒娇女人更好命”让很多人都买账,如果纳入该婚恋成功学的范畴,是否可以理解为女性表面伪装自己是弱者,通过满足或者服从传统男权社会的游戏规则,为了达到一定个人目的心理战术?那这种假装弱者的战术是不是又违背了女权主义思潮中提倡的女性精神独立原则呢?而由衷地爱慕着女性并赞美女性的哲学家周国平又说:“女人未必都是弱者,有的女人是用软弱武

[4]

装起来的强者。”

第三,“她经济”时代到来。“小妇人”时代的女性,因为没有和男性同等的经济社会地位,在婚姻和家庭中只能“看脸色说话”。

当代社会,“她经济”盛行,女粉丝为男偶像一掷千金,男偶像抢走女性产品的代言,让“男色消费”时代达到新高度。“她经济”又称“女性经济”,由经济学家提出,意指随着女性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围绕女性理财和消费出现的特有的经济现象。

“她经济”的泛产业链诞生了“男色消费”产业,除了展示传统的男性第二性征魅力,如肌肉、胡须等,有别于欧美文化,东亚社会男性在视觉媒体上开始向女性消费者传递和展示一些曾经传统意义上由女性来展示的特质:善解人意、嘘寒问暖、会做饭、喜爱小动物等。这一有趣的现象侧面反映出了女性经济话语权在消费主义社会的主导倾向。

但是,“她经济”并非实现性别平权的最终途径,掌握话语权的大众媒体如不在文化上进行正确的把控和引导,性别平权运动将再次落入新的陷阱。

四、结语

新版《小妇人》是原著小说的成功荧幕再现,该片既反映出了19世纪女性对传统男权社会规则的反抗,也真实有力地表达了当代女性电影人的呼声。电影作为展现社会现实的缩影,也承担着影响社会价值观的力量和责任。在两性平权面临新困境的当代,“女权主义”绝不能被曲解甚至污名化。而否认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是愚蠢的,比较两性的优劣高低更是无意义。电影艺术对“女子力”的肯定应建立在“两性互补是大自然巧妙安排”的客观事实上。

(下转第229页)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第11卷第13期2020年07月Vol.11 No.13July 2020状,是乳腺癌的预警吗?》《老年人健身有多野?》等。在标题中使用具有互动意味的设问句,能够先声夺人,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从而促使其参与内容讨论。就标题情感而言,警告是“丁香医生”主要使用的方式,例如《防晒霜没涂对,一个夏天老三岁》《耳屎竟然有好处,别乱掏!》等。利用恐惧诉求可以激起受众内心的紧张情绪,促使其关注并接纳传播内容。因此,独具巧思的标题设置不仅可以降低受众的阅读门槛,还可以为核心内容的传播营造良好氛围。

就内容表现形式而言,“丁香医生”做到了图文并茂、视频点睛。一幅好图胜过千言万语,“每日辟谣”“健康日历”栏目就是化繁杂文字为简单图片,多总结、少叙述,直击痛点难点,减少对“为什么”的关注,将科普重心转移到“怎么办”上,以最精简的呈现方式传达核心内容。同时,以视频为主的“丁香医生电视台”栏目的设置,依托手机短视频的前沿概念,将健康知识借由更新颖的渠道和介质传递给受众,进一步降低了获取知识的成本和难度。(三)可观察性:人际传播吸纳流量,配套服务促进行动

可观察性是影响创新采用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强调创新结果为他人所见的程度,创新的可观察性和其采用率成正比。对“丁香医生”可观察性的考察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硬件方面,依托微信平台,强关系连接受众。格兰诺维特指出人际交往可以根据互动次数、情感强弱等

[7]

要素分为强关系、弱关系和无关系。微信正是一个典型强关系连接的产品。微信上的好友多为现实生活中的熟人,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圈在微信中得到延伸和扩展。“丁香医生”作为依托微信建立的公众号,以内容树立口碑,再利用平台的强关系连接特性吸纳巨大流量,在同类型公众号中拔得头筹。同时,微信于2018年12月推出的“在看”功能成为公众号快速成长的催化剂。受众通过点击推文文末的“在看”符号,便能将文章推荐给微信好友,这种带有共享性质的传播形式,既巩固了产品强关系连接的特性,又为公众号的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软件方面,完善“售后”服务,使健康理念落地。以广告作为健康传播的“售后”内容是“丁香医生”将健康理念落地的方式。“丁香医生”的广告类型主要是课程销售和相关公众号推广:课程与推文内容相关,通过课程学习,可以获取更详细和专业的知识和指导意见;而公众号主要是与“丁香医生”有合作关系的医生、专家的公众号,这些公众号将健康信息细化,受众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选择更具体的内容。这样,“丁香医生”就从简单的健康知识科普过渡到引导受众将

(上接第100页)

健康理念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双向结合。

三、结语

本文在创新扩散理论的视域下,对“丁香医生”公众号的健康传播进行了兼容性、复杂性和可观察性层面的策略研究。研究发现:

第一,就兼容性而言,“丁香医生”从议题设置到内容建构都迎合了市场需求。在追求话题广度的同时,通过大量设置女性儿童类议题,打造独树一帜的公众号风格。和医学界专业人士的合作则使公众号推文更加权威和深刻,符合受众的信息获取心理。

第二,就复杂性而言,“丁香医生”的推文深入浅出。文章内容有深度有质量,平衡了知识传递过程中的高效性和有效性。从标题设置到呈现内容,“丁香医生”化繁为简,直击核心观点,降低了阅读门槛。

第三,就可观察性而言,“丁香医生”巧借平台优势,结合大众传播及人际传播思维,吸引了大量受众。同时,利用课程推荐及相关公众号推广等方式,引导受众践行健康生活理念,促使受众身体力行地传播健康。借由新媒体进行健康信息的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常见模式,而“丁香医生”作为这种模式的领军人物,为其他实践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借鉴。优质的内容、专业的人员以及成熟的渠道三位一体,真正实现健康传播。参考文献:

[1] 闫婧,李喜根.健康传播研究的理论关照、模型构建与

创新要素[J].国际新闻界,2015,37(11):6-20.[2]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

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004/t20200428_70974.htm,2020-04-28.[3] 侯筱蓉,付扬,陈娟.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信息用户感

知和效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6,36(10):89-93.[4] 头条指数.中国居民食品营养健康关注度大数据[EB/

OL].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网,http://www.199it.com/archives/723359.html,2018-05-15.[5] 王海燕.微博健康信息的传播效果分析[J].全球传

媒学刊,2015,2(03):107-126.[6] 亚马逊. 2019全民阅读报告[EB/OL].新华网,http://

www.xinhuanet.com/book/2019-04/23/c_1210116819.htm,2019-04-23.[7] 陈力丹,费杨生.关系:移动互联时代传统媒体转型的逻

辑起点——读第20个玛丽·梅克尔的互联网报告[J].编辑之友,2016(07):5-10.作者简介:何佩楠(1997—),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与网络传播。

参考文献:

[1] 尚清. 2020版《小妇人》:没人真正做自己,至少没有

女人能做到[EB/OL].界面,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3942060_qq.html,2020-02-04.[2] 齐文静,张婵.明星与电影票房的实证研究综述[J].

视听,2020(01):20.

[3] 柳曦. 19世纪的女性主义书写:小妇人的大智慧[EB/

OL].柳曦liuxi(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 com/s/gcbr05DiP541z9Ypq5QJQg,2018-08-22.[4] 周国平.爱的五重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1:5-51.作者简介:顾环(1987—),女,四川成都人,研究生,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翻译与文化。

229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