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读书笔记
【篇一:西方文论读书笔记】
《西方文论讲稿——从胡塞尔到德里达》
(赵一凡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0月北京第1版) 1、所谓文论,原本是指20世纪发展起来的诸多西方批评理论。与此同时, 它也代表发达资本主义变革态势下,不断挣扎求生的欧美新学潮流。
作为新学,文论图变心切,反复倡导观念变革。革新之余,它们还喜欢在自己名号前,添加新(new-)、超(super-)、反(anti-)、后(post-)之类头衔,以此标榜先进,或与众不同。二战后,这些“加帽子”的文论流派层出不穷,诸如新左派、新历史,超现实、超自我,反文化、反表征、反俄狄浦斯,后工业、后现代、后殖民、后启蒙、后形而上学,不一而足。
尽管来路不一,倾向各异,文论的共同癖好却是一以贯之地反思和批判西方文明。从尼采到福柯,各色批判思潮绵延百年,起伏跌宕,不断超越形而上学,突破人文传统,引领西方学术创新图变。(序言001)
2、文论研究为何如此困难?(序言002)
(a. 文论多属于杂交理论或跨学科知识。b.文论多来自德、法、俄等欧陆国家,经过传播,形成跨国理论,进而在全球遭遇误读。c.文论富有挑战精神、革新冲动,不断对传统发出挑战,是英雄也是麻烦制造者。d.作者认为,文论的最大麻烦在于其危机求变逻辑。反复受挫中产生的游戏癖好、意义虚无、理论商品化等等。)
3、准确说,西方现代性既非两项合成,亦非四项并列,而是三位一体:即 科学精神、民主政治、艺术自由。作为理性,它包含三个子项,分别是认知理性、道德理性、艺术理性。
我们所说的现代主义(modernism),或曰欧美现代派文学,一般从1857年算起,即文学史上同时出现波德莱尔《恶之花》、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那一年。而俄裔作家纳博科夫1958年在美国出版畅销书《洛丽塔》,则象征了后现代文学的出场。 (现代性:文艺现代性、哲学现代性、社会现代性)
社会现代性:a时空分割重组农业社会中,历书、沙漏、观象学为人提供了粗略时序,其特点是时空相联。就是说,传统时间总与地
理标志相关。例如农妇看见羊群下山,便知该为丈夫做晚饭。教堂钟声回荡,标志着礼拜或婚礼。
钟表,意味着现代时空的出现:它分割时空,将时间从空间中剥离出来,变成有序格栅。譬如闹钟,它将一天分为几个工作段、休息段。??时空重组的显著后果是:距离感淡化,空间几成幻象,现代人备感时间驱迫。
b金钱与专家:合成变革新机制 (现代人,可以什么都不懂,但只要有钱,相信专家制度,便能通过雇用和消费来获得一切,听起来让人充满希望,却又感到绝望,我们被钱和专家绑架了,失去了自我行为能力。)
象征符号,即哦社会学家帕森斯定义的三大社会媒介:金钱、权力、语言。——第一讲《概说现代性》014、026
4、后现代评论:费德勒(《美国小说中的爱情与死亡》《小说的终结》)称,荒诞作品在美国大批涌现,反映一个“大众文化时代开端,其特征是大规模机器生产和艺术赝品促销”。
苏珊-桑塔格称:批评家总爱说明一切,但“世界的神秘性是公开于众的”。面对生活瞬息万变,她号召大家捍卫感觉。她所谓的新感性(new sensibility),既反对阐释,也不榨取内容。她又说:后现代作品“既非毫无意义,亦非一目了然,而具有一种悬而未决的意义”。其主要特征,即逃避理性:正是出于对理性的厌恶,它才转向各种极端形式,追求“跟着感觉走”的个人体验。
后现代:作为一种反表征文艺形式——哈桑认为,美国后现代作家,继承欧洲人的实验传统,将它推向极限,变成一种反表征(anti-representation):这暴露当下语言与现实之间严重的形式紊乱。后现代作品貌似狂人呓语,可它在骨子里,却珍藏一种返璞归真的梦想。
——第二讲《后现代文艺缘起》037、038
5、 后现代文化定义:杂拼(来自现代派戏仿,以滑稽手法模仿经典,从中制造差异错位,引起人们的笑骂思考。)、精神分裂。053 6、误读合法化:德曼强调:文学的生命正在于“误读与误解的可能”。??有感于误读,哈特曼教授巧说互文性:作品从不属于某个作家或时代。它一路风尘,辗转传承。?据此,互文性不光是语言,它也指一种思想越位、方法融合。 ??对于当今学者,唯有大胆误读,方能刷新学术。误读不只是反叛,它更是超越传统之不二法门。 079
7、艺术生命来自读者的能动接受。文学作品并非一座独白式纪念碑。它更像一
部乐曲,“时刻期待阅读中产生的不同反响。”206
整体来说,这部讲稿条理清晰,对文学理论中经常提到的理论都有梳理。可以看出作者对《管锥编》的熟悉,还时时以武侠小说启发读者,这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没有那么枯燥。 《文学理论》
[美] 雷-韦勒克 奥-沃伦著
刘象愚 邢培明 陈圣生 李哲明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第一部 第一章:
p1、“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而文学研究,如果称为科学不太确切的话,也应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这是作者对文学研究的看法,同时提到了不同的声音,比如有的理论家否认文学研究是一门学问,“而认为它是一种‘再创造’”,另外亦有人认为“文学是根本无法‘研究’的,人们只能阅读、欣赏或鉴赏它,此外就只能是积累‘有关’文学的各类资料了”。个人认为,对于文学研究是必要的,并赞成它是一门学问,但是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文学作为提升素养或个人爱好,不求甚解,仅仅获得自己的阅读欲求即可。
p20、“我们满可以怀疑低级文学(如通俗刊物)是否‘有用’或‘有教育意义’。它们通常被认为只是对现实的‘逃避’和‘娱乐’。不过它们有用与否这一问题,必须根据低级文学的读者的情况来回答,而不能以‘好文学’的读者水平为准”。自己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认为最大的优点就是客观、公正性和全面性。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作者对通俗读物是宽容的,在大众文化发达的今天,这些肯定给了我们很好的慰藉——每个层次的阅读都有它存在的必要与合理性。
“当某一文学作品成功地发挥其作用时,快感和有用性这两个‘基调’不应该简单地共存,而应该交汇在一起。”作者提出了文学给人“高级的快感”,并且文学的有用性,它的严肃性和教育意义也是令人愉悦的。我认为这和“寓教于乐”有相似之处,文学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正如培根的《谈读书》中提到,“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p36、“文学的各种价值产生于历代批评的积累过程之中,它们又反过来帮助
我们理解这一过程。”“我们要研究某一艺术作品,就必须能够指出该作品在它自己那个时代的和以后历代的价值。一件艺术品既是‘永恒的’(即永久保有某种特质),又是‘历史的’(即经过有迹可循的发展过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之间的关系一直非常复杂,作者认为,必须防止虚假的相对主义和虚假的绝对主义,于是提出了“透视主义”。作者认为,应该把各种类型的文学看作一个在不同
时代都在发展变化的整体,可以相互比较,而且充满着各种可能性。 p45、欧洲三大语系分组法:日耳曼语系文学、拉丁语系文学和斯拉夫语系文学。 第三部
p68、关于文学和传记,作者提出了三个观点,一,传记解释和阐明了诗歌的创作过程;二,主张研究传记的内在价值,把注意重心转移到人的个性方面去。三,把传记看作是一门科学或一门未来科学的材料,即艺术创作的心理学的材料。并认为只有第一点是和文学研究直接相关的。作者对根据作品撰写传记的可靠性提出质疑,并认为传记式的文学研究方法会妨碍对文学创作过程的正确理解。 “与其说,文学作品体现一个作家的实际生活,不如说它体现作家的‘梦’;或者说,艺术品可以算是隐藏着作家真实面目的‘面具’或‘反自我’;还可以说,它是一副生活的图画,而画中的生活正是作家所要逃避开的。”“实际生活经验在作家心目中究竟是什么样子,取决于它们在文学上的可取程度,由于受到艺术传统和先验观念的左右,它们都发生了局部的变形”。
p76、“‘文学心理学’的含义可以指从心理学的角度,把作家当作一种类型和个体来研究,也可以指创作过程的研究,或者指对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心理学类型和法则的研究,最后,还可以指有关文学对读者的影响的研究(即读者心理学)”。 “诗人是一个社会所认可的或推崇的白日梦者;他不必去改变自己耽于幻想的性格,而是要持续不断地幻想下去,并公开地发表自己的幻想”。
p93、在文学和社会中,作者提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家在研究文学与社会关系中的双重身分。“他们基于非文学性的政治和道德标准,从事评价性的‘判决式’的批评”。中国是现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主导意识形态,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作品中,‘马克思主义’这个词和我们的文学作品的评价紧密结合,现今随着文学理论的多元化,这个词汇没有历史中那样频繁,但
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它无处不在的影响。这一方面成为了中国文学作品和理论发展的瓶颈。
p165、描述和分析艺术品不同层面的方法。1)声音层面,谐音、节奏和格律;2)意义单元,它决定文学作品形式上的语言结构、风格与文体的规则;3)意象和隐喻,即所有文体风格中可表现诗的最核心的部分;4)象征和象征系统中诗的特殊“世界”;5)形式与技巧6)文学类型的性质问题;7)文学作品的评价;8)文学史的性质 p236、“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正如德语所说,是一种‘创作’的形式;就它的高级形式而言,它是史诗和戏剧这两种伟大文学形式的后裔”。中西文学历程中,小说的成熟都是比较晚的。猜想,一方面早期的书写工具比较简陋,诗歌比较精炼而得到发展;另一发面,如果后来居上的理论成立,小说与诗歌相比,也并非没有文化。 p237-239、“一部小说表现的现实,即它的对现实的幻觉,它那使读者产生一种仿佛在阅读生活本身的效果,并不必然是,也不主要地是环境上的、细节上的或日常事务上的现实。??细节的逼真是制造幻觉的手段,但正如在《格列佛游记》中一样,它常被作为圈套用以引诱读者进入一些不可能有或不能置信的情境之中,这样的情境比起那偶然意义的真实来具有更深一层的‘现实的真实’。”从中可以看出,小说的引人入胜并不必要是描写现实,而是给读者营造逼真的感觉。
“无论在小说中还是在戏剧中,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都是文学的或文学加哲学的运动、传统和风格,浪漫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也是如此。它们的区别并不在现实与幻觉之间,而在于对现实各持有不同的概念,对幻觉各有不同的模式而已。”
“伟大的小说家们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人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一世界和经验世界的部分重合,但是从它的自我连贯的可理解性来说它又是一个与经验世界不同的独特的世界,如特罗洛普笔下的州县和教堂城镇,哈代笔下的威赛克斯等。但有时却不是这样,如爱伦-坡笔下的可怖的城堡不在德国,也不在美国的弗吉尼亚州,而是在灵魂之中。狄更斯的世界可以被认为是伦敦,卡夫卡的世界是古老的布拉格;但是这两位小说家的世界完全是‘投射’出来的、创造出来的,而且富有创造性,因此,在经验世界中狄更斯的人物或卡夫卡的情境往往被认作典
【篇二:《西方文论史》读书笔记】
第十一章 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是从法国兴起,再波及英国、美国并影响全世界的文艺理论思潮,它以“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为标示,向传统的文艺理论提出了挑战并引起了轩然大波。唯美主义也是西方文艺理论史的转折点。此后,艺术是否依赖于其他事物而存在,是否有独立的价值,它与艺术创作主题主体的关系如何等问题,一直成为西方文艺理论讨论的中心。可以说,从唯美主义到形式主义、直觉主义,再到西方现代派的各色理论,唯美主义是在是充当了上乘西方古典和近代文论,下开现代派文论的中间枢纽的角色。 戈蒂叶轮艺术美没有目的
1.艺术的性质:无功利 艺术无功利是戈蒂叶的核心观点,奠定了他的艺术本质论。即有用的东西不是艺术,艺术是完全无功利的。 2.艺术的目的:唯美是求
3.“形式”及其内涵 认为是人的任务是抓住感官印象并将它的美用语言准确地、赤裸裸地再现出来,就是形式。戈蒂叶的“形式”是以康德哲学的重要概念“现象界”为基础的,所以,“形式”在戈蒂叶看来,绝对不是指食物的本来面目,而是指食物在创作者主体心灵中的投影,及其创作者对这个投影的把握和感受,即创作者对事物外形的主管建构和主观感受。 4.艺术与生命活动:艺术意味着自由、想了、放浪
王尔德论形式就是一切
1.艺术与自然:不是艺术模仿自然,而是自然模仿艺术 自然风景中总有不完美的地方,因此艺术根本不应该模仿自然,相反,自然应该模仿艺术,而实际上自然就没有停止过对于艺术的模仿。在王尔德看来,如果说一无是处的自然还有一点效用,也只限于作艺术的原料。
2.艺术与人生:艺术不应该模仿人生 首先,人生是不完美的、丑陋的,不值得艺术进行描写。其次,在某种情况下,艺术虽然可以把生活作为一部分原料,但必须经过重新创造
过程,使之成为新的、优美的、与生活无涉的形式。在此基础上,王尔德提出艺术就是谎言,就是创造的观点。艺术不是照相,而是想象力的创造。
3.艺术与时代:艺术与时代相对抗 其一,艺术不表现时代,只表现自身。在王尔德看来,艺术有独立的生命,它完全按照自己的路线向前发展,在任何一个时代,艺术除了表现自身外,不表现任何别的东西。其二,艺术所表现的,恰好与时代精神相反。因此,艺术
根本不是时代的产物,也不再现它的时代。所以想要创造永恒的艺术,必须摆脱时代的纠缠。
4.艺术与道德:艺术与道德无关艺术家是美的事物的创造者,只追求美。艺术不依赖于道德而存在,也不仅仅为道德服务,艺术有自己的追求,那就是美,所以艺术与道德无关。既然如此,对于艺术家来说,什么都可以表现,也都应该表现,罪恶与美的都是艺术的原料。
6.艺术批评:完善的批评完全是主观的 批评布什理性的和判断的,而是创造性的。 桑克蒂斯论艺术即形式
1.对黑格尔等德国美学家的批判 将美依附于形式,依附于艺术。2,形式至上:艺术即形式 第一,形式中有内容的因素。第二,形式就是现实世界。内容无关紧要,而形式是最重要的,艺术的独立性存在于形式的独立性中3,艺术批评:“意图与形式的矛盾” 只有具备艺术家的灵感和鉴赏力的人,才是够格的批评家。任随灵感的流动而不加约束,这样才能家畜意图世界所加于的桎梏。这一观点,与20世纪新批评理论中的“意图迷误”说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
唯美主义的形式感念经的中转和发挥,后来成为直觉主义理论中引人瞩目的中心问题之一。
结语:唯美主义不是前无古人土人出现的思潮,它的历史远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贺拉斯。这样当康德提出“纯粹美”“审美无利害”的观点时,“艺术应唯美马首是瞻”的萌芽已经出现。唯美主义的诞生,在一定意义上标识了“文学艺术自觉时代”的到来。唯美主义者将观察的焦点凝聚在艺术家对美的一场体验上,提倡文学创作上,借用光和色彩从平凡、怪诞,甚至丑陋中发现美,直接引发了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的出现。唯美主义是西方近代文论和现代文论之间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使唯美主义走向形式主义,再导向直觉主义,而且开了现代派各色创作理论(如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
【篇三: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学习读书笔记(一)】
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是什么? (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是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
(2)所谓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
①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②其理论的主要代表有象征主义诗论、表现主义文论、精神分析学文论、直觉主义文论、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等。
③这些人本主义文艺理论重视主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高度重视人的个性与心灵活动,尤其是注重无意识心理活动嫉妒者阅读接受等层面,开辟了以往文艺理论研究未涉及的新领域,并对后世文艺理论有深远的影响。
(3)所谓科学主义,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
①其特点是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其思想基础在本世纪主要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②其理论的主要代表有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语义学和新批评文论、结构主义文论、符号学文论、叙事学文论以及解构主义等。
③这些科学主义文艺理论较之人本主义文艺理论更清晰地呈现出一条一脉相承、前后相继的线索,尤其是反对人本主义的口号更是旗帜鲜明。在索绪尔语言学的影响下,该派文论试图找到其内部规律,揭示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完全割裂了文学作品与作者、社会、读者的关联,但对文本研究的规范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作出了巨大贡献。
(3)但有一些理论是无法完全归入这两大主潮的,如原型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等,兼有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研究方法论的交融综合,不能单纯地归入某一阵营。
(4)此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发展到20世纪后半期西方文论中两大主潮交融渗透的趋势有所增强。不过,70年代之后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等文学理论,已无法用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这两大阵营的立场来简单地概括,。 2.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研究重点的两次转移是什么?
(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研究重点发生了两次转移,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第二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品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2)从作家到作品:
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文艺理论研究重点从19世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实证主义注重研究作家的创作天才、生平背景、心理活动对作品的影响等问题,转移到单纯聚焦作品文本文字语言的语义
和结构等形式方面。 ②这完全割裂了作者所处的文化社会背景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完全割裂了读者的阅读接受对作品的阐释塑造与再创造作用。
③但这一转移却前所未有的对文学作品的文本进行了语言结构等形式上的分析,尤其是符号学研究和叙事学研究等新角度使文学文本研究达到了空前的细致与深入程度。
④这一转移的主要代表流派是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到结构主义这一线索脉络。 (3)从作品到读者:
①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开始对文学作品的读者接受问题进行关注讨论,认为读者的阅读是填补文学作品留下的空白,在这一具体化过程中参与了文学作品的再塑造。
②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解释学和接受理论,文学理论的研究重点完全从作品转移到读者上来。
③这一转移直至解构主义文论达到了顶峰。 (4)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次转移不只是研究对象或重点的偶然转移,而且反映了文学观念的历史性、根本性变化。每一次转移都导致了对前一种研究思路和格局的总体性扬弃,从而引发了整个文学观念的全局性变革。(5)这两次转移既体现了整个文学活动中“作家创作——作品文本——读者接受”三个主要环节的逻辑顺序,也显示了20世纪西方文论历史演进的基本轨迹。
3.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最重要的两个转向是什 么?
(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最重要的两个转向是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2)非理性转向与人本主义文论:非理性转向主要是针对人本主义文论而言的。
①19世纪以前的西方古典文论同古典哲学一样,是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的。
②早在古希腊,人已被看作理性的动物;文艺复兴以后,中世纪人对神学的依附、盲从、迷信被人对自身理性的发现和肯定所替代。③从笛卡尔到康德,再到黑格尔,理性主义始终占统治地位。那个时代,人本主义与科学或理性主义完全一致,理性原则可以说是人本主义的核心尺度。文论也一样。
④但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衰落与尼采、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的兴起,传统的人本主义与理性、科学之间出现了裂痕;进入20世纪,人本主义哲学与文论中非理性主义逐渐占据上风,形成了所谓非理性转向。
⑤这一转向的主要代表有:表现主义对直觉的推崇;直觉主义意识流的分析;精神分析学对无意识的开拓;解释学与接受理论对审美期待视域的研究等。
(3)语言论转向与科学主义文论:语言论转向主要是针对科学主义文论而言的。
①纵观整个西方哲学史,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从古希腊时代的“世界是什么”这一论题到17世纪笛卡尔、莱布尼兹为代表的德国、法国理性主义哲学对这一论题的颠覆而转向“人类为何能认识世界”,标志着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重要转向即“认识论转向”。哲学真理不再自明而有待证明与认识。
②认识论转向不仅是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反驳,更开创了现代自然科学方法论。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与19世纪实证主义的启迪与影响,西方哲学发生了第二次重要转向即“语言论转向”,哲学家们开始试图通过对语言及其结构的分析来解决哲学难题。
④语言论的科学主义文论认为,文学批评要遵循文学内部的规律,即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文学性是什么,因而要对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结构等文本形式特征进行细致的探讨,挖掘深藏于文学作品内层的总体结构与普遍语法。
⑤这一转向的主要代表有: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语义学和新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叙事学及解构主义等。 4.非理性转向与语言论转向之间有什么关联?
(1)虽然语言论转向主要是针对科学主义文论而言,非理性转向主要是针对人本主义文论而言,但是这一对应关系并不是绝对的,语言论转向在部分人本主义文论中也有所体现。
(2)早在克罗齐的表现主义文论中,就提出了美学等于语言学的新观点;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论也十分重视语言问题,海德格尔就把语言看做人类生存的家园,认为诗的本质就是用语言去神思存在;伽达默尔也将语言视为解释学文论的中心。这不仅说明两大转向在两大主潮中交叉重叠、难以截然分开,更说明了这两大转向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5.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三大特点(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所呈现的多元发展态势有何具体表现):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总的特点是“纷纭复杂”。
(1)流派繁多。几十个文学理论学派此起彼伏,异常活跃,远远超过了19世纪西方文论流派的数量,且理论观点空前丰富,创新意识大大加强。
(2)更迭迅速。一般说来,一个流派从创立到衰落不过二三十年,繁盛时期的周期更短,现成的文学研究模式已经大大缩短了文艺理论的发展周期。
(3)冲突与融合:许多流派之间既有尖锐冲突,又相互交叉、重叠、影响和吸收。
6.有人认为到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还有人认为当代西方文论已经超越了马克思主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1)这种观点完全错误。
(2)诚然,当代西方文学艺术与文论有了许多过去所没有的新发展,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吸收人类一切科学文化发
展的新成果来丰富、充实、发展自己。 (4)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更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
①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 ②象征主义追求一种“创造读者”的自由的艺术创新。
③象征主义反对只写人性的共相与普遍性,而高度重视个性、个体的内心活动与反应,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力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 (2)瓦莱里的“音乐化”理论:
在他看来,象征主义诗歌的本质就在于使诗歌这种语言艺术“音乐化”。
①音乐化是指诗歌的语词关系在读者欣赏时引起的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也即语词与人的整体感觉情绪领域的某种和谐合拍的关系。
②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外在事物的意象与主体的感觉、心情完全和谐共鸣,交融为一体。
③音乐化还包括诗歌语言的音乐化,要做到音韵谐美节奏合拍,而且要满足各种理性的及审美的条件。
(3)瓦莱里十分重视抽象思维和理性,他认为真正诗人的真正创作条件是区别于梦幻状态的,尽可能越清晰越好。
①瓦莱里强调诗人应有抽象思维能力。每一个真正的诗人其正确辩理与抽象思维的能力比一般人所想像的要强得多。这与当时流行的排除诗人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形成鲜明对照。 ②瓦莱里认为抽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抽象思维作为诗人的哲学在创作活动中起作用,这是诗歌的象征意味和哲理内涵的来源;二是诗歌的构思过程需要抽象思维的介入和冷静的理性思考。
③瓦莱里强调诗歌应追求超越个人的无限普遍的价值。
(2)西蒙斯强调象征主义的内在精神性,认为它是对外在形式、浮华文词和物质主义传统的一种反拨。
(3)他又说象征主义是脱离最终实体、脱离心灵、脱离存在着的一切努力,这就把象征主义看成追求超验世界和理念的神秘主义的东西了。
(4)他还把象征主义这种超验追求说成是返回经由美的事物到达永恒美的那条唯一途径,与当时的唯美主义合拍。
(5)西蒙斯的象征主义观点显然并不系统也不成熟,然而对叶芝了解法国象征主义却大有帮助。
(1)叶芝认为象征的玄想符号包含隐喻因素,但在诗歌中被组织到完整的意象体系中了,与隐喻相比,象征不是个别的而是体系化的、整体的,即象征是隐喻的体系。 (2)叶芝对象征的内涵作了如下界定: ①全部形式与精确感情之间的关系就是对应的象征关系。一方面形式通过象征能够唤起相应的感情,另一方面感情也需要寻找对应的形式即通过象征才能得到表现,获得生气灌注。
②正因为象征主义能凭借形式唤起和表现感情,因而具有打动人的魅力。象征主义就成为了衡量诗歌高低优劣的主要审美标尺,即只
有象征主义的诗歌才是感人的好诗,一切好诗都应该是象征主义的。 (3)关于象征与隐喻的关系:
①象征具有隐喻性,隐喻是象征的基础。 ②象征高于隐喻,是隐喻的提升,比隐喻更深刻完美动人。
(4)他把象征分为感情的象征和理性的象征两大类。
①所谓感情的象征是指只能够唤起感情的那些象征;所谓理性的象征是指只能够唤起观念或混杂着感情的观念的象征。
②单纯感情的象征还缺乏丰富性,单纯理性的象征也不生动,其生命是短暂的,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成为包含着感情象征的理性象征才能充分发挥象征的无穷魅力。它不仅是诗歌应该追求的神圣目标,也是一切艺术所应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5)叶芝认识到诗歌象征的创造往往有着非理性的神秘的一面,艺术象征体验的创造与获得需要一种似睡似醒、出神入迷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叶芝更强调理性在孕育灵感和象征时的作用,他不但未将哲学、批评的理性同感性直觉的灵感对立起来,反而深刻地揭示了二者间的内在一致性,和理性对灵感的激发、催化、培育作用。 (6)理性能够激发灵感、催化象征的观点在20世纪初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泛滥中是十分难能可贵而精辟深刻的。同时,叶芝批评了西蒙斯迷信直觉而贬低理性的主张,认为理论批评是艺术创造的先导和前提。
10.叶芝对象征主义的美学风格作出了如下具体要求:
(1)抛弃为自然而描写自然的做法,抛弃为道德法则而描写道德法则的做法,充分表现微妙的内心世界。
(2)摆脱外在意志的干扰,努力追求想象力的回复以及认识到只有艺术规律才能驾驭想象力。
(3)凭借这种想象力找出那些摇曳不定的引人沉思的有生机的韵律,发现各种形式和充满着神秘的生命力的美。
①对于所写事物,不论主客观,都要用直接处理的方法。 ②绝不使用任何对表达没有作用的字。
③按照富有音乐性的词句的先后关联安排韵律,而不是按照一架节拍器的节拍来写诗。 (2)意象主义独创的核心范畴是“意象”。庞德对意象界定如下:一个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①这个定义包含着意象结构的内外两个层面:内层是意,外层是象。 ②意象的内层含义:庞德接受了表现主义的某些观点,把诗看成主要是思想感情的表现;认为诗歌的内在方面强调的是主体思想或理性与感情的交融、结合的情结或复合体,这也可以说是意象之意。
③意象的外层含义:庞德认为思想感情的复合体要在瞬间呈现为象,才构成完整的意象。(3)庞德对意象的创作和接受做了心理分析。认为正是意象这种复合体的突然呈现给人以突然解放的感觉,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感觉,这种感觉来自意象二者的和谐结合。 (4)庞德对诗歌的形式、技巧提出了严格要求:
①好的诗歌要形成意象,必须避免抽象,努力使抽象与具体结合起来,注意运用自然事物做适当的象征。
②如果能用合适的自然事物精确地象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能形成好的诗歌意象。 ③而且要象征得自然,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④艺术家应该谙熟一切形式和格律规则,要相信技巧和法则,懂得外在的和内容上的技巧,在语言运用上要尽量精炼,且使诗歌富于音乐性、质朴直率而真实清醒。
(1)休姆追求诗歌意象,主张通过视觉形象来表达诗人的细微复杂的思想感情,且在意象的视觉性要求方面比庞德更具体更明确,他把诗歌意象主要看成精确的视觉形象,是一种记录轮廓分明的视觉形象的手段。
(2)休姆还强调意象描绘的精确性,他提出的基本方法是与日常语言做斗争,用新鲜的隐喻与幻想的手法克服日常语言的局限性与不精确性。
(3)休姆还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先驱人物。其1915年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一文宣告了浪漫主义时代的终结和新古典主义时代的来临,透露了新批评反对浪漫主义的信息,同时也为新批评派奠定下了理论基调。
13.如何评价20世纪初期的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诗论?
(1)20世纪初期的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诗论,发展和深化了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诗论。它们强调意象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和谐一致,并重视诗歌形式和韵律的美,对于探索、发掘诗的表现力,促进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繁荣与成熟起了重要作用。
(2)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诗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大都坚持理性的指导作用,对流行的非理性主义有所抵制,从而对20世纪前期诗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诗论在哲学思想上与表现主义和直觉主义有一定关联,未能超越主观唯心主义的框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
(4)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诗论的代表人物在诗歌创作实践方面也并未始终贯彻其诗论,且其活跃时间较短,这都给两派诗论的发展完善和扩大影响带来了局限。
(1)克罗齐作为表现主义的代表其贡献在于把艺术是表现这一流行观念发展为一切表现都是艺术这一著名结论。
(2)克罗齐表现主义的基础是直觉。他将知识分为直觉的和逻辑的两种,并把直觉的知识归结为美学和艺术,认为艺术家虽然也使用概念,但此概念非哲学概念,混在直觉品里的概念是知识直觉品的单纯原素,其功用是为了表现人物个性或作品特质。克罗齐这种观点可以视作瑞恰兹“情感语言”和“符号语言”两分法的先声。
(3)直觉是指心灵赋形式于杂乱无章的物质世界活动,是不依赖于理智、知觉、感受和综合的心灵事实。直觉是自在自为的、不受制于机械的、被动的事实。
(4)直觉与表现的关系:真正能够说明直觉的只有表现。思想就是语言,当思想形诸语言,它就是得到了表现,不论内在于心还是外显于物。直觉的知识就是表现的知识,直觉就是表现且只是表现。 (5)直觉与艺术的关系:克罗齐认为艺术在于心而不在于物,一切纯粹的“直觉—表现”都是艺术。有鉴于艺术表现是内在心灵的直觉活动,克罗齐反对艺术分类,认为艺术作品的分类最多只具有实用意义而不具有哲学意义。
(6)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的区别:每个人都有一些成为诗人的天赋,只是艺术家的直觉超越一般人的高度,一般人的直觉都淹没在印象、感受、冲动和情绪之中了。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的区别只在于量而不在于质,因而反对用天才来解释艺术。
(7)艺术欣赏与批评是一种二度创作活动。艺术家的创作是从印象始,从印象而达成一种内在的表现,这就是直觉,进而将这内在于心的表现外化为艺术形式。批评家与鉴赏家则是从该作品一路上溯到艺术家内心的情感,这有赖于坚实的艺术素养的积累而不是随心所欲的臆想。
15.克罗齐论诗的新解:
(1)克罗齐论三种诗:克罗齐将诗歌分为三种:一是灵感和格律、表现和意象成功结合的古典诗,二是单纯诉诸感觉、情感和为了修辞而修辞的形式主义诗,三是注重理智和说教的教诲诗。
(2)他认为只有古典诗才是真正的诗,反对宣讲政治伦理宗教之道的颂诗和轻松活泼的讽喻警世之作,也反对强调感官娱乐与膨胀情绪的“神秘—声色”类诗。
(3)克罗齐认为,纯粹的诗的“纯粹”意指声音,不交流概念判断和推论,却是有灵魂的。正是直觉将诗歌中真理的灵魂与散文中真理的灵魂区别开来。 (4)纯粹的诗有自身的特征:即直觉和表现,克罗齐将诗当作了文学的范式,以区别于传递概念判断和推论的散文。
(5)克罗齐反对形式与内容的割裂,认为诗歌的声音之所以能感动我们是因为它诉诸我们的想象与情感,而不仅仅是刺激听觉,带来听觉的愉悦。诗歌作为直觉和表现应该是声音和意象的结合。
(6)克罗齐认为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注重激情和想象,后者注重克制和理性。一个真正有诗的趣味的批评家应该能感受到双重的审美愉悦:它是一种充满痛苦的快乐,是在愉快中求生又求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