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基础复习资料
政治学基础
第一篇 政治与政治学基础
一、 政治
1. 政治: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确定政治的内涵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必要条件:周延性,确定性,本质性。)
2. 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在社会生活中,政治的外延形态主要体现为政治行为、政治组织、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
3.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① 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②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而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③ 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实际上是指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也就是认为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问题。)
④ 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因果联系的规定性,都有着其客观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的统一,它既包含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又充分体现
1 / 26
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精神,从而为我们深刻把握政治的内涵,确定政治的定义提供了基本思想方法。
4. 政治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①政治是社会的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和利益关系的直接体现。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受经济关系支配,但也反映和体现其他社会关系。 ②政治具有权力强制性,道德是靠社会规范和心理信念来实现的。③政治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事务,道德常以个人为对象作用。
联系:①政治对于道德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②道德对政治也有积极作用。
二、 政治学 1. 政治学的内容构成
① 按照政治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划分:
(1)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对政
治进行的研究。
(2) 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政治学之外的各种政治学理论、观点和方法。
② 按照政治学的功能来划分:
(1) 理论研究:为人们全面、深入认识政治及其发展规律提供理论、观点、原则和方法,并且为政治学
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政治原则。
(2) 应用研究:指导和规范实际政治活动。
2 / 26
③ 按照政治学研究的角度和层次来划分:
(1) 宏观政治学:从政治群体以上的政治现象入手作政治研究。
(2) 微观政治学:以个体政治人为研究对象。
④ 按照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状况来划分:
(1) 静态研究:主要指对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研究。
(2) 动态研究:主要指对政治行为、政治过程及社会政治发展变化的研究。
⑤ 按照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来划分:规范的政治学,实证的政治学。
⑥ 按照政治学研究的领域来划分,把政治学的研究划分为若干内容结构。
2. 我国政治学大体上是按照政治学理论、政治制度和国际政治这三大类来划分政治学的基本内容的。
3. 政治学原理的特性:抽象性,一般性,基础性。
4. 政治学原理的作用和意义
① 作为社会政治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政治学原理对社会政治生活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② 作为政治认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政治学原理对于提高人们正确认识政治现象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③ 作为政治学学科的理论灵魂和思想精华,政治学原理对于政治学的学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3 / 26
5.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奴隶社会的政治学说,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自由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的政治学,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说(行为主义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家努力使政治学科学化的结果,肇始于19世纪30~40年代孔德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哲学和方法论。行为主义政治学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主要特点:⑴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⑵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因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⑶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⑷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⑸吸收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构成大量边缘学科。⑹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而在于政治的“实然”。)。
6.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点: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实践性。
7. 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奴隶社会的政治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学说,封建社会的政治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学,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学。
8. 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
① 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精髓。
② 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途径:历史研究方法,经济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利益分析方法。
③ 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方法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客观性,科学性,全面性。)
9. 西方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哲学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机构研究方法和制度研究方法。
10. 西方现代的政治学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行为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社会学分析途径,经济学分析途径,心理学分析途径,政治系统分析模型,政治沟通分析模型,政治实证测量和分析技术。
4 / 26
(政治系统分析来源于由生物学发展而形成的系统理论和方法,它包括一般政治系统分析和结构—功能分析:⑴一般政治系统分析根据一般系统理论,以互动的政治行为为基本单元,建立了政治系统的一般框架,着力就政治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展开输入—输出和反馈分析。⑵结构—功能分析以政治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作为分析对象,分析政治结构与功能的相互作用关系。)
第二篇 政治关系
1. 政治关系: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2. 政治关系的三个层面
第一,利益关系,这是由人们的需求引起的,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利益关系。
第二,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在社会利益关系基础上结成特定的社会政治力量,并在这种力量对比关系中形成了政治权力关系。
第三,在社会利益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构成了政治权利关系。
3. 利益的二重性
在人类利益关系中,包含着内在的基本矛盾性。一方面,任何利益都有着得到实现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任何利益又只会在社会联系中,通过一定的社会途径才能得以实现。利益的这种实现要求的主体性和实现途径的社会性,是利益的基本矛盾,它构成了利益的二重性。
一、 利益与政治
1. 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对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5 / 26
2. 利益由三方面因素构成:第一,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第二,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第三,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 利益的内在矛盾
① 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② 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
③ 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⑴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是人们以利益为媒介结成和构成的。⑵人们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是借助于利益的作用来进行的。⑶利益是进行社会治理和管理的重要凭借。⑷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是通过利益的作用和发展来实现的。)
④ 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级和水平上,就每个社会成员的特定需要和需要层次来说,利益总是具体有限的;但是,就社会和社会成员的需要的总体发展来说,利益又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4. 共同利益的基本特性: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单一性,相对独立支配性,多重价值复合性。
5. 利益矛盾包括两个方向的矛盾:一方面,利益矛盾是指同一层次上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利益矛盾又是指不同层次上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
6. 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它对于政治关系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意义。)
① 利益是人民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原始动机,而政治关系不过是人们用来满足自己利益要求的特定途径。)
6 / 26
② 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利益关系有两个基本方面,共同利益和利益矛盾。而正是以这两个方面为基础和条件,人们才形成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
③ 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特性形成的基础。
④ 利益关系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功能。(利益关系的构成内容,首先规定了政治权力的基本功能,即以政治权力及其权威性强制方式来实现共同利益,协调和解决不同利益矛盾。其次,决定了政治权利的基本职能,社会成员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经过政治权力的确认形成其政治权利,使得社会成员获得主张共同利益的资格。)
7. 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①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②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③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④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 政治权力
1. 政治权力:实际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利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
2. 政治权力的本质: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在常态下必然是公共力量,政治权力由此成为特定的公共权力。其所要实现的社会群体的共同要求,对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实现各自利益的行为的规约,构成了政治权力形成的共同利益基础。
3. 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① 客观构成要素:生产资料的有效占有,社会财富,暴力。
② 主观构成要素:能力素质,身份资格,理论与策略,政治组织。
7 / 26
4. 政治权力的特性
① 主体利益性:处于特定社会关系中的政治权力的性质必然现实地表现为该权力主体的利益性。
② 强制约束性:政治权力即强制约束力,因此,强制约束性是一切政治权力的基本特性。
③ 专属排他性:在既定的范围和层次上,政治权力具有专属性。
④ 扩展延展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力量相互作用的发展,政治权力内在地具有扩张延展性。(⑴政治权力在其作用范围方面的扩展。⑵政治权力在其作用层次方面的扩展。⑶政治权力在其利益含量方面的扩展。)
⑤ 多重职能性。
5. 政治权力的类型
① 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性质划分:原始社会的政治权力、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权力、封建主阶级的政治权力、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和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力。
② 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组织类型划分:社会公共权力(特点:普遍性,至上性)和执政党权力。
③ 按照政治权利主体的层级划分: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上级权力和下级权力。
④ 按照政治权利的功能划分:立法权(立法权力运行的主导价值是民主)、行政权(行政权力运行的主导价值是效率)和司法权 (司法权力运行的主导价值是工作)。
6. 政治权力关系:①不同性质的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②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③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④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之间的关系。
8 / 26
7. 政治权力作用的基本特点
① 政治权力作用具有特定的目标指向。
② 政治权力作用具有特定的效益。
③ 政治权力作用具有双刃剑的效用。
④ 政治权力作用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⑤ 政治权力作用的后果常常呈现多方面力量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
8. 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指令方式,压力方式,规约方式,说服方式,奖酬方式,处罚方式,暴力方式。
9. 政治权力的作用
① 从政治关系来看
(1) 政治权力是实现其主体成员利益要求的特定方式和凭藉。
(2) 政治权力是人们获得和实现法定政治权利的必要条件和力量后盾。
② 从社会政治生活来看,政治权力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
(1) 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都是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展开的。
(2) 社会政治体系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力量的。
9 / 26
(3) 社会政治文化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和价值取向。
③ 从社会生活来看
(1) 政治权力以合法强制方式,实现并且分配共同利益,规定着社会成员的利益边界和实现规则。
(2) 的发展。
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能够极大地推动、阻碍乃至破坏社会生产力
(3) 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具有巨大影响力。
(4) 政治权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第三篇 政治行为
1. 政治行为:是政治关系的直接动态表现,是人们在特定利益基础上,围绕着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实现而展开的社会活动。
2. 政治行为的四个基本要素:政治行为的性质、主体、方向和方式。
3. 政治行为的分类
① 从主体来分:个体政治行为,集体政治行为。
② 从合法性角度来分:合法政治行为,非法政治行为。
③ 从作用方式来分:直接政治行为,间接政治行为。
④ 从表现方式来分:显性政治行为,隐性政治行为。
10 / 26
⑤ 从社会政治关系内在的要求来看:
政治统治行为,政治管理行为:应政治权力制约关系的内在矛盾要求而产生,表现为政治权力主体的基本行为,体现着特定含义上的共同利益和政治权力的性质。
政治参与行为:政治权力关系内在矛盾的行为体现,是典型的政治权利主体行为,实际是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的行为体现。
一、 政治统治 1. 政治统治的特点
① 政治统治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为出发点。
② 政治统治以构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为基本内容。
③ 政治统治以社会公共伦理的正当性为道义依据。
④ 政治统治以控制和约束矛盾和冲突于政治秩序范围内为政治功能。
⑤ 政治统治以政治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为价值取向。
2. 政治统治的基础
① 政治权力基础:政治权力的存在和作用,是政治权力关系存在和维系的基础和标志,也是政治统治行为得到实施的基本凭藉,因此,政治权力对于政治统治具有前提性意义。
② 社会基础:决定性因素是政治权力主体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
11 / 26
③ 公共职能基础。
④ 心理基础: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威的服从心理,关键在于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于政治统治及其方式、方法的认可和同意。
3. 政治统治的类型
① 传统型的政治统治:是以传统的习俗和习惯形成的政治价值和规则为依据而建立政治合法性的政治统治。
② 魅力型的政治统治:是政治权力执掌者和政治统治者凭借自己的政治人格的特殊魅力和超凡品质建立政治权威。
③ 法理型的政治统治:是把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即政治合法性建立在法律和政治规则的权威基础上的政治统治。
4. 政治统治的方式:强治方式,法治方式,绩治方式,理治方式,德治方式,心治方式。
5. 政治统治的作用
① 政治统治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权力地位。
② 政治统治保证和维护社会和政治的安全。
③ 政治统治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关系的存续。
④ 政治统治保证政治权力作用的效力。
12 / 26
⑤ 是保障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
⑥ 政治统治保证社会秩序和稳定,为政治管理创造条件。
二、 政治管理
1. 政治管理的特征:公共性,组织性,责任性,服务性,以实现公共生活的效率和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
2. 政治管理的职能
① 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确定社会共同利益;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维护社会共同利益;分配社会共同利益;发展社会共同利益。)
② 协调和规制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把握利益矛盾;分析利益矛盾;解决利益矛盾。)
3. 政治管理的类型
① 按照政治管理实现的本质利益目标划分:原始社会的公共管理,奴隶社会的政治管理,封建社会的政治管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管理,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管理。
② 按照政治管理的功能划分:立法管理,行政管理,司法管理。
③ 按照政治管理的不同对象划分:对于社会成员的管理,对于政治组织的管理,对于社会组织的管理,对于经济组织的管理。
4. 自然经济下政治管理方式的特点:①父权管理特色;②高度集权性;③以血亲关系基础上的伦理规则为管理依据;④强烈的人治特点;⑤以单一的直接行政方式进行。
5. 市场经济下政治管理方式的特点:①契约管理的特性;②有限权力与有限责任的管理;③市场经济理
13 / 26
性为基本依据;④以法治方式进行;⑤以多种手段进行。
6. 政治管理的方式(及其特点)
① 政治规划(预先性,预测性,协调性,方向性,规范性)。
② 政治决策(公共权威性,公共选择性)。
③ 政治组织(政治性,合理性,有序性,规则性,动态性)。
④ 政治指挥(主导性,支配性,协调性,操作性)。
⑤ 政治监督(对于公职人员和社会成员的监督和规范行为)(权力性,合法性,监控性,追究性)。
7. 政治管理的作用
① 政治管理是政治统治得以强化和巩固的基础。
② 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的社会实现机制。
③ 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利的实现途径。
④ 政治管理是社会有序运行的积极保证。
⑤ 政治管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三、 政治参与
1.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
14 / 26
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2. 政治参与的基本特点
① 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② 从政治参与的内容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行为。
③ 从政治参与的法定关系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公共权力的政治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④ 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⑤ 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政治生活。
3. 政治参与的类型:自动参与,动员参与,消极参与。
4. 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政治投票,政治选举,政治结社,政治表达,政治接触,政治冷漠。
5. 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经济发展,社会地位,政治心理,政治机制,社会机会。
6. 政治参与的作用
① 政治作用:
(1) 政治参与是公民以其政治权利的资格,通过影响政治权力及其作用,最终实现其利益的重要方式。
(2) 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15 / 26
(3) 政治参与影响政治管理的民主化。
(4) 政治参与影响政治文化的发展。
(5) 政治参与影响社会政治稳定。
② 社会作用:
(1) 政治参与影响社会公平。
(2) 政治参与影响经济发展。
(3) 政治参与影响社会流动和自治。
(4) 政治参与影响历史发展。
第四篇 政治体系(【政党】)
1. 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是社会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有机构成。
2. 政治体系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1) 社会政治组织:它是人们通过或试图通过政治权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而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则
结成的集合体。
(2) 政治制度:它是政治权力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社会政治的有序运行而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
的关系和活动方式所作的法定规约。(它既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及其构成原则,又包括具体政治制度及其构成原则。)
16 / 26
3. 政党的本质: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4. 政党的基本特征
① 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② 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③ 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纲领。
④ 政党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
5. 资产阶级政党的共同特点:①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②由资产阶级的政治积极分子所组成;③以选举和议会斗争作为主要政治活动;④组织体系大多比较松散,选举活动之外少有全党统一的整治活动。
6. 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点:①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④由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⑤具有严密的组织纪律。
7. 政党的作用(为什么说现在的政治是政党政治?)
① 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
② 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
③ 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生活。
④ 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分子。
17 / 26
⑤ 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8. 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9. 影响和作用政党制度的主要因素:①在特定的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利益结构;②各种不同的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发展成熟程度;③不同的国家政体;④不同的选举制度。
10. 政党制度自身的特点
① 政党制度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而设立的,其最大原则是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利益实现,因此,统治阶级可以根据自己利益和统治需要随时改变政党制度。
② 政党制度可以是成文法规定的,也可以是宪法惯例规定的。
③ 政党制度不仅规定着政党本身的地位、作用和活动方式,而且影响着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社会成员的政治活动方式。
11. 政党制度
① 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两党制(它主要是指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英国,美国]);多党制(指资本主义国家中由多个政党竞争国家政治职位并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制度。[法国,意大利,日本]);一党制(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的制度。[法西斯国家,当代民族主义国家])。
②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制(指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政党是唯一合法存在的政党并执掌国家权力。[1989年以前的苏联]);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指在一个社会主义
18 / 26
国家中,无产阶级政党以与其他政党的合作作为实施领导的重要方式的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12.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决定因素:①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结构;②无产阶级政党的自身特点;③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发展要求;④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五篇 政治文化
1. 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
2. (政治文化一般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政治文化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得以传习,因此,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 政治心理
1. 政治心理: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
2. 政治心理的特点:①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感性认知。②政治心理显示着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倾向。③政治心理反映着直观政治现象。④政治心理具有潜在积淀性。
3. 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政治心理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客观的社会政治环境与主观意识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政治心理具有主观与客观(物质环境,社会关系环境,政治制度环境,思想文化环境)两方面的基础。
4. 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
5. 政治心理的作用:①政治心理影响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形成和发展。②政治心理是产生政治行为的
19 / 26
中介环节。③政治心理是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和政治权力作用的依据。④政治心理是政治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 政治思想
1. 政治思想: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活动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应,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2. 政治思想的特性:①政治思想是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理性认知。②政治思想集中体现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③政治思想反映着深层的政治现象的逻辑关系。④政治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
3. 政治思想的结构
① 政治思想的内容结构:对人的研究;对人所赖以存在的现实政治体系的研究;对政治发展的探讨。
② 政治思想的思维结构:对政治现实的事实判断和描述;对政治现实的因果分析;对政治现实的价值判断。
③ 政治思想的理论层次结构:单一性的政治结论;专门性的政治理论;综合性的政治理论。
4. 政治思想的类型
① 依据政治思想演进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古代政治思想,近代政治思想,现代政治思想。
② 依据政治思想本身的思维结构和研究方法划分:政治哲学,政治科学。
③ 依据政治思想内容所反映的统治阶级利益要求和所维护的统治阶级利益: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思想,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思想,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无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20 / 26
5. 政治思想的作用
① 反映特定的政治利益,并论证其政治合理性。
② 维护或破坏特定的政治统治。
③ 政治思想对人们认识政治现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④ 政治思想统领着人们的政治意识。
三、 政治社会化
1. 政治社会化: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2. 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①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②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③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和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④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3. 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家庭,学校,特定的政治符号,大众传播工具,社会政治组织,政治实践。
4. 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利益因素,政治权力因素,政治权利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因素,政治事件,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方式。
21 / 26
5. 政治社会化的类型
① 按照不同的社会政治形态来划分:原始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奴隶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封建社会的政治社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政治社会化。
② 按政治社会化的年龄阶段来划分: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③ 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划分:
(1) 格。
直接的政治社会化:人们通过直接的、公开的、明确的方式接受政治知识和政治训练,形成政治人
(政治模仿,政治教育,政治训练,政治实践)
(2) 间接的政治社会化:人们通过非政治性的经历和学习,而把获得的特定社会心理、社会思想和行为
方式移用于政治生活的过程。(人际转移,价值转移,规则转移)
6. 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① 赋予个人以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
② 维持、改变和创造社会政治文化。
③ 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
第六篇 政治发展
1. 政治发展:本质上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是政治变迁的良性结果。
22 / 26
2. 政治发展的实质:在利益和利益关系变化和发展的基础上,政治权力和权力关系、政治权利和权利关系、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相互关系的变化发展。
3. 从利益的角度分析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① 政治革命(含义;特征;作用)
② 政治改革(含义;社会根源;特征;条件;作用)
一、 政治革命
1. 政治革命:是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
2. 政治革命的特征:①不同利益的冲突和对立;②政治力量的对抗和角逐;③政治权力的变更和夺取;④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加入;⑤革命过程的短暂和急剧。
3. 政治革命的类型(马克思主义观点)
① 奴隶革命:奴隶社会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政治革命最早的表现形式。
② 农民革命: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统治的暴力行动。
③ 资产阶级革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与旧的封建生产关系和旧的封建上层建筑产生的矛盾在政治生活领域得到反映的结果。
④ 无产阶级革命:使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最广泛和最彻底的革命。其任务和目标是要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23 / 26
4. 政治革命方式(暴力革命和非暴力的和平过渡):暴力革命(主要形式有暴动、武装起义和战争),非暴力革命(议会斗争、政治示威、政治不合作、政治不服从等)。
5. 政治革命的作用:①政治革命实现革命力量的社会利益。②政治革命改变政治的关系。③政治革命更新政治体系。④政治革命变革政治文化。⑤政治革命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二、 政治改革
1. 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也就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2. 政治改革的社会根源
① 就其内部来说,政治改革主要根源于利益关系中的共同利益的要求和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性。
② 就其外部来说,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根源于国家利益矛盾的发展。
③ 就其特点来说,社会共同利益的变化和利益矛盾的运动并未达到激化和对抗的程度,它们仍然处于政治统治者控制的范围之内。
④ 就其实质而言,政治改革是统治集团对政治关系的调整。
3. 政治改革的特征:①政治改革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②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③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力主体发起和领导。④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改革。⑤政治改革是渐进而缓慢的过程。⑥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4. 政治改革目标的确定和实施有三项基本原则:合理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过程性原则。
24 / 26
5. 政治改革的方式
① 综合性改革方式(闪击式方法):政治改革者制定全面的改革计划,在改革的最初阶段就全面地加以推开的方式。
② 多项性分进行改革方式(费边式渐进方法):政治改革者确定其最终的和总体的目标后,将改革内容分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项,分期分批加以实施的方式。
6. 政治改革的条件
① 客观条件: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是政治改革的首要条件),政治文化条件,社会条件。
② 主观条件:⑴政治改革需要有一批具有改革取向和改革意识的力行者。⑵政治改革需要有合理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⑶政治改革要选择和把握有利的时机。⑷政治改革要充分调动本阶级成员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7. 政治改革的作用:①是缓解或消除社会矛盾的有效方式,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②是适应社会利益发展要求、维护政治统治、提高政治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③是医治弊端的良药。
三、 政治民主
1. 民主: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以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
2. 政治民主的基本特征
① 政治民主以特定政治统治的确立为其前提。
② 政治民主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
25 / 26
③ 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
④ 政治民主以多数决定作为基本规则。
⑤ 政治民主以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为基本实施方式。
⑥ 政治民主以法治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
3. 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政治民主的基础性建设,政治民主的制度性建设,公民的民主政治教育。
4. 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
① 社会主义民主可以维护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治统治。
② 社会主义民主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和协调人民共同利益要求和利益矛盾,从而既体现人民政治的本质,又实现人民内部的团结和社会政治稳定发展。
③ 社会主义民主是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
④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提高政治能力和素质,进而提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
⑤ 社会主义民主是防止政治专制和政治腐败的有效工具。
26 / 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