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1、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2、新的课程体系涵盖——教育、——教育和——教育。 3、在新的课程结构中,小学阶段以——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 ——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 4、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 ——、——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5、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为主要目的。 6、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和——改进 7、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本次课程实 行——、——和——三级课程管理。
8、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相适应的体现一的教育观念。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指定了几个领域,它们是( ) A、研究性学习; B、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C、劳动与技术教育; D、信息技术教育
1 / 8
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主要内容的是 A、走进社会: B、珍惜环境; C、关爱他人: D、善待自己
3、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标准内涵的是( ) A、规定·了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B、B、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C、C、提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D、D、规定了不同阶段的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E、4、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特性的是( ) F、A、整体性; B、开放性; C、生成性: D、自由性 G、
5、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 )
2 / 8
H、
A、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 B、设置综合课程 I、
C、高中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D、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J、
6、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所包含的基本含义是( ) K、
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M、
C、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D、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O、
7、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的是( P、
3 / 8
A、主动性; B、独立性; C、体验性; D、问题性 Q、
8、对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包括( ) R、
A、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B、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T、
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D、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V、
9、要创造本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教师要努力做到( W、
A、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B、以教为中心;
4 / 8
X、
C、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D、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Z、
10、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 ) AA、A、校外图书馆; B、科技馆: BB、c、博物馆:
D、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 CC、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DD、1、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 EE、之、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高中将试行学分制管理。( FF、3、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质上是科技类活动课程。( ) GG、
4、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作了具体 HH、的规定。( ) II、
5 / 8
) )
5、这次课程改革保留了原有劳技课程的形态和名称。( ) JJ、
6、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 KK、
7、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 LL、
8、评价改革;不等同寸:
考试改革,但考试改革是评价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MM、
9、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 NN、
10、原来的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就是校本课程。 OO、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PP、
1、简述本次课改的六项具体目标。 QQ、
2、简述我国现行课程结构的不足。
6 / 8
RR、
3、简述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SS、l简述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 TT、
5、简述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 UU、
6、简述考试的改革重点。
VV、五、论述题(每题㈠分,共20分) WW、1:试论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XX、:
、新课程,xx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答案:
1、关注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xx教育
3、综合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4、知识、技能、能力、态度 5、实践能力
7 / 8
6、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功能 7、国家、地方、学校 8、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理念 二、
1、ABCD 2 ABCD 3 CD 4 ABC 5 ABD 6 ABD 7ABCD 8CD 9ACD 10 ABCD 四、
1、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与时代的联系。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⑸建立与素质 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⑹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
(1)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 (2)分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综合课程则微乎其微。 (3)必修课程主导,选修课程微乎其微。
(4)国家课程备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样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开发。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