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配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古诗与诗配画作品之间的联系;
②、理解古诗《四时之风》,能用水墨画的形式画出其中一个季节。
2、方法与过程:
①、在探究中,观察四季的特征,感受水墨诗配画作品的形式美; ②、在尝试中,以单幅水墨画为古诗配画,体会水墨造型方法,体会诗的意境;
③、在合作中,大胆创作,表现四季之美,分享相关的古诗词。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①、感受诗、画相通之美,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②、了解古诗的意境与水墨画的意境; ③、合作创作四季水墨画,大胆朗诵诗文。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属于第三学段,有不少古诗词的积累,对水墨画的基础技法有一定的认识,对大自然的事物已有了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具备自主搜索资料、分析探究、总结归纳的能力。因此,通过《四时之风》诗配画导学案”的设计,能让学生在课前对大自然四季景象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保留个性化的感知体验、审美判断。对于水墨画工具的使用,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有所掌握,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灵
活使用,部分学生还需要创设条件,让其进一步熟悉、运用。本课将运用微视频、微课等教学资源加以实现。 三、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自古以来诗画相通,为古诗配画,不仅是诗的形象的解说图,更是诗意的再创造。诗配画结合中国画材料来表现,以水墨的韵味将其诗境发挥得更淋漓尽致,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语言和水墨语言之间关系,同时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本课选取的这首古诗《四时之风》,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组“日积月累”的学习内容。《四时之风》为北宋杰出画家郭熙所作,描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特点,诗句的意思浅显易懂。诗中不同的景物,不同的意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灵感。
本课例利用微视频、微课等信息技术手段,在立足于美术学科的同时,进行了跨学科的融合,为学生开拓一条创新的思路,使其综合运用语文学科以及美术学科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教学要点:
1、重点:画一幅水墨画,表现《四时之风》的其中一个季节。 2、难点:能抓住诗中的一两处关键,运用水墨画的方式,表现四季的特点。
3、兴趣点:
①、观看多个微视频,感受大自然四季的不同特色; ②、赏析不同构图,不同季节的《四时之风》范画原作; ③、参加“四时之风”水墨诗配画展暨诵诗会。 五、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选择《四时之风》里的诗句,画一幅水墨诗配画; 2、较高要求:用笔用墨用色,画一幅《四时之风》诗配画; 3、个性要求:画一幅布局得当,富有意境的水墨诗配画。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范画、微视频、微课、《四时之风》诗配画导学案(课前派发给学生)、春夏秋冬四季展板。
学生准备:《四时之风》诗配画导学案(完成填写、贴图)、水墨画工具。
七、教学评价:
1、评价点:布局美、笔墨美、意境美。 2、学生评价表: 班别 我学会了 我的作品属于 姓名 布局美( ) 笔墨美( ) 意境美( ) 八、教学过程
教学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学设 计 意 图 环节 资源 课堂 1. 播放大自然四季变换的微视1. 观察大自然四PPT课1. 创设情境,让学生一导入 频,引导学生回忆古诗《四季的美妙变换; 件、大边感受大自然四季时之风》。 自然的特点,一边背诵古我觉得 的作品最美,因为:
2.板书:诗配画四时之风。 课堂 1.邀请学生展示其导学案,解决 导学案提出的问题。 发展 (1) 这首诗出自于哪个朝代?其作者是? (2) 这首诗描述了四个季节,你最喜欢的那个季节是?关于这个季节的诗句,你还知道有哪些呢? (3) 你能找到关于这个季节的景物照片吗? (4) 假如你要描绘《四时之风》中这个季节的诗句,你会选择以下哪个构图呢? 2.评价学生的小画稿构思。启发学生如何将小画稿变成一幅水墨画。 3. 小结导学案的完成情况。 4. 欣赏评述名家作品:傅抱石为唐诗《夜雨寄北》所创作的诗配画《巴山夜雨》。 5. 活动一:小组探究,猜一猜这幅“四时之风水墨诗配画”所画的季节。 6. 活动二:小组讨论,这幅“四 四季 变换 的微2. 背诵四时之风。 视频。 1. 全班同步分享实物答案。与同学们投影一起分享自己展示对“四季”的认学生识与了解。 导学 案。 PPT课 件。 2. 评价同学的小 画稿,思考如何 把小画稿变成 一幅水墨画。 3. 从老师的小结 中,对水墨诗配 画有了初步的 构思。 小组4. 探究、思考诗与探究画的关联,品味学习水墨画的表现手资料。 法与意境。 5. 小组分析、判断六幅“四时之风水墨不同诗配画”范作所构图、画的是哪个季不同节。 季节 的“四 时之 风水 墨诗6. 以小组为单位,配画诗《四时之风》。通过视频引出诗中的意象美。 2. 引入新课。 1. 了解《四时之风》的人文历史内涵,分享自己对四季的景象特点的理解,以及对四季诗句的联想和积累。 2. 在最后一题中,以简单的小画稿,解决构思、构图等问题,使学生对《四季之风》诗配画有了初步的构想。 3. 在导学案的基础上,转入四季之风水墨诗配画的学习。 4. 引导学生仔细探究这幅诗配画与唐诗《夜雨寄北》之间的关联,促使学生体会诗与画的意境,诗配画是对诗意的再创造;以及水墨画诗配画的表现手法。 5. 引导学生感悟“四时之风水墨诗配画”是如何表现季节特点的。 6. 通过近距离欣赏、分
时之风水墨诗配画”属于哪种美?(布局美、笔墨美、意境美) 评价 活动 课后 延伸 7. 出示三个层次的作业要求:7. 理解、明确作业邀请学生用水墨画的方式,要求,酝酿“四创作一幅“四时之风诗配时之风水墨诗配画”。 画”的创作。 8. 播放微视频+微课,进行“四8. 观察大自然的冬时之风水墨诗配画”的创作风如何“狂似实例示范。 虎”,以及如何把所观所悟,以水墨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9. 活动三:开启“四时之风”9. 学生创作“四时诗配画之旅 之风水墨诗配画”。 1. 举办“四时之风”水墨诗配1. 学生把自己创作画展暨诵诗会,邀请学生把的作品放于相应自己已完成的作品,展示于的展板,欣赏同春夏秋冬四大展板上;并朗学们不同的作诵四季诗词。 品。与大家分享 四季的诗词。 2. 引导学生在展示创作,朗诵2. 填写评价表,小诗词后,完成评价表填写。 结本课收获,评 述自己、同学的 作品。 3. 邀请学生代表展示评价表的3. 与同学一起分享填写情况。点评有代表性的学习心得,赏析作品。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彼此的作品。 推荐阅读:《中国国家地理诗画》拓展阅读与视野,收系列丛书,鼓励学生创作更多的获更多的诗配画题诗配画。 材。 分析、讨论画作属于“布局美”、“笔墨美”,还是“意境美”? 原作。 教师自拍“山西太原的冬风”微视频、“冬风”范画微课。 PPT循环播放四季图片与画作。 PPT课件、 实物投影仪、评价表、春夏秋冬四大展板。。 析原作,体会“四时之风水墨诗配画”的美感与水墨表现手法,并引出本课作业的评价点(布局美、笔墨美、意境美)。 7. 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三个层次的作业要求,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8. 山西太原是古代中原地域,让广州的学生从中体会到与郭熙所见相近的,大自然的冬风。从而使学生对诗句的有更深刻的感悟,在此基础上观看老师的水墨画范例,收获真实的创作灵感。 9. 辅导学生把心中所感所悟,以水墨画的方式,创作出来。 1. 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作品,自信地、富有情感地进行诗朗诵。通过四季水墨画创作、书法、四季展示、诗朗诵等多种方式,表现四季之美。 2. 通过评价表填写,引导学生学会小结所得,积累美术词汇。 3.让学生在自评、他评、师评中反思改进,巩固深化本课所学所得。 PPT课让学生感受在宽广的艺件 术领域里,还有更多的美和乐趣,等待我们发现、探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