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之“顿”小议
来源:好兔宠物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2卷V n1.22 第3期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2006年3月 Mar.2006 《马氏文通 》之“顿"小议 刘志祥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顿”是《马氏文通》中论句读的一个术语,但是由于《马氏文通》没有给它立界说,解释也不够清楚, 所 ̄XA_ifl对它的性质存在不同的看法。通过“顿”与“读”、“句”的比较,解释“顿”是马氏论句读的一种语法单 位,是句的下位概念,其句法作用略同于现在我们所说的短语,与书中的“读”是同一级语法单位,虽然在形式上 似乎有交叉之处,但是它们之问实际上是对立和互补的关系。 关键词:顿;下位概念;语法单位;对立和互补 The”dun”ofthe Ma§Theory on Word Abstract:’’Dun’’is a nomenclature about syntax in the Ma's Theory on Word,Up to now.We still cant have an unanimous compre— hension on the”dun”when we read Ma色Theory on Word,for Ma Jianzhong didnl define and analyze it clearly,In this paper,we try attest it to be a sort of grammatical unit and to be a sub—conception of。’sentence”by comparing it with。’dou’’and”sentence”.In the Ma§ lheory on Word.”dun“resembles phrase in their syntx faunction,In fact”dun”is sort of contrary and complementary unit of”dou” on the slime layer.thoush”dun’’and”dou”have some similar characters in their form. Key words:dun;sub—conception:grammatical unit;contrary and complementary 中图分类号:H141 一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757(2006)03-0055-04 是:由“较小的语气停顿隔开而形成”、“非旬非读”。这样 也可以把“顿”与“句”“读”彻底区分开来。我们认为邵霭 吉的看法吸取了以上几种看法的优点,已经非常接近马氏 的原意,但还是有点笼统,或者说还不够清晰。比如说 “顿”是“非句非渎”,这样就确立了“顿”的语言片断的地 位,把它与“句”和“读”区分开了,但却未能把它与“句”和 、引言 “顿”是《马氏文通》句读论中的一个术语,也是《马氏 文通》句读论的重要内容。但是人们对《马氏文通》“顿”的 解读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至《马氏文通》诞生100 多年来都没有一个一致的符合马氏原意的说法。本文拟在 前贤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大家,并 期望能最大限度地逼近马氏原意。 关于《马氏文通》的“顿”有如下几种有代表性的看法: A.章锡琛的“短语说”。综观《马氏文通》,确实有许多 “读”的具体关系揭示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我们 认为马氏所说的“顿”是一个语言片断,有语法单位的功 用,是“句”的下位概念,和“读”的地位基本接近,并且在句 “顿”都可以分析为一个短语,但像单字之顿之类却不是短 语。显然《文通》中的“顿”与一般所说的“短语”的含义、范 围是不尽相同的。这一点,我们下面将会有论述。B.孙玄 常的“辞气说”;c.徐静茜的语言片断和辞气两可说。她认 法中与“读”的功用既互补又有重叠。蒋文野(1994)认为 《马氏文通》中的顿和读是互补的同一级语法单位,我们的 观点同他的不谋而合,不过我们还是认为蒋文野的观点有 点模糊,因为他主要立足于补充孙玄常的观点,还认为 “顿”和“读”同时有“诵读单位”和“语法单位”两种性质。 这可能主要是因为马氏在对“顿”的解说中有不少有关辞 气的论述,实际上我们如果结合马氏在全书中的观点,就会 发现,他不仅仅是在论“顿”中有辞气的论述,其它各章节 为“顿”包含两重意思,“一是短促的语气停顿,二是被停顿 隔开形成的那个语言片断”。以上几种看法虽然各自言之 成理,但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都只是就“顿”论“顿”,忽略了 它与其它语言片断的联系。D.邵霭吉(1999)的“语言片 断”说,他在《论马氏文通之顿》中给“顿”下了这样一个定 义:“顿”是被较小的语气停顿隔开而形成的非句非读的语 言片断。他认为这个定义指出了“顿”的本质是一种“语言 片断”,这是它的“属”,再指出它与别的“语言片断”的差别 也有类似的论述,他有时还把修辞结合在其中。但我们不 能认为马氏的语法体系是语法和修辞的两个体系的台一, 因为大家都公认,这只是马氏受我国传统语文学的影响的 结果。所以我们更倾向于通过顿与读、句的比较去把“顿” 素收稿日期:2005-09-27 作者简介:刘志祥(1974一).男,湖南邵东人,200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 5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四川I教育学院学报 2oo6年3月 理解为一种语法单位。 《左传僖公四年》云:公杀基使杜原鏊。“杜原款”本名 一《马氏文通》由于它的作者所处时代的局限,确实存在 不少问题。大家议论得比较多的是它的界说与界说的对象 总是不够贴切,很容易导致表达不清楚或出现误读。所以 我们如果要真正把握《马氏文通》的本意就不仅要看马氏 顿,与“其傅”同次。 马氏所说的“同次有为顿”几乎都指的是本类短语。 只是他的解释让人有时会产生误解。 4、比况短语 的界说,更要看他对界说的解释。这一点,何容《中国文法 论》中就已经明确指出:“要想了解马氏句读论的系统,单 凭界说是不够的,必须看他所举的例和他如何来讲解这些 例。”《马氏文通》没有给“顿”立界说这也导致了对顿的误 《庄子田子方》云:羞去人者,目击而道存矣。 5、动宾短语 《左传宣公十二年》:。伐叛,刑也;柔服,德也 ,“伐 叛,柔服,”两顿,各为起词,每顿皆以外动谐其止词为之。 读。《马氏文通》中有关顿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论句渎卷之 十彖五论顿一节,其他则散见于传信助字之四、句读卷之 十彖一(论起词)、彖二(论语词、表词)、彖三(论止词)等各 节。另外,论句读卷之十彖七中用例较多,虽然没有详细的 解释,但也是我们了解顿的性质的重要依据。当然,《马氏 文通》辟专节论顿,其关于顿的主要观点已经都在该节得 以体现,它是我们理解顿的最重要材料,其他的则只是佐 证。 二、“顿”的结构形式 虽然《马氏文通》关于顿的内容分布较广,但关于顿的 解释直到论句读卷之彖五才出现。“凡句读中,字面少长, 而辞气应稍住者,日顿。顿者,所以便于诵读,于句读之义 无涉也。”(404页)作为一种语言单位形式,顿有它自身的 结构形式。关于顿的结构形式,《马氏文通》里没有系统的 介绍,但是我们仔细理解其例句及有关解释,还是不难把握 的。以下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还是采用了现代有关传统 句法结构分析的术语,尽管这样不是很严谨(因为古今的 表达结构并不是完全相同的,“顿”的所指范围也与短语不 尽一致)。 1、偏正短语 《秦策》云: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 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起词排顿四,每顿皆名为偏次 焉。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云:若艰难其身,以险危夫人,而 有名章彻,攻难之士将奔走之。若窃邑叛君,以徽大利而无 名。贪冒之民将置力焉。“攻难之士”者,起词也,一顿,“攻 难”者,外动偕止词而为偏次也,“贪冒之民”者,起词也,一 顿,则一静字附之,若偏次焉也。 以上所引,包括了三种不同的结构形式,“每顿皆名为 偏次”、“外动偕止词而为偏次”、“静字附之,若偏次”,但总 的说来,其结构形式基本同于现在我们所说的偏正短语。 2、联合短语 《庄子齐物论》云:盘壑,塞 ,麈口叉,变垫,塑噬,庭盔; 乐出虚,蒸成菌。以上起词,皆以排顿为之者。 所谓“排顿”,即是几个顿连用,关系是并列的。我们 会发现,其实“喜怒,哀乐,虑叹,变执”每个顿都是由两个 意义相对的词构成的,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联合短语。 3、复指短语 《左传隐公四年》云: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 “此二人者”一顿,名字前加指示代字,而殿以“者”字,以为 起词也: 56 6、介宾短语 《桓公六年》云:不旦担,不丛宜,不丛 ,不 隆瘗, 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马氏文通》论顿节还指出:“凡介字后司词长者,皆可 谓顿”。这是说,介词结构可以为顿。如 《左传定公四年》:“分鲁公以大路、大旃,夏后氏之璜, 封父之鐾弱 殷民六 条氏、徐氏、萧氏、室氏、长 氏、尾 匮。” 如上例,“以”及其之后的部分都是顿,它实际上就是 介宾短语。 7、“者”字短语 《庄子齐物论》于形大木窍穴之后,而记其声,则云: “激者,稿者,叱者,吸者,叫者,募者,失者,咬者”,共八顿, 皆内动字,衬以“者”字,以为表词也,盖窍穴非有“激…‘摘” 等声也,唯其声之似耳。又《史记曹相国世家》云:乃者,我 使谏君也。“乃者”,状字记时之顿。 前例“衬以‘者’字”,是马氏对该类“顿”的结构的解 释,这类结构同现在我们所说的“的”字短语差不多。“以 为表词”则是就该“顿”的功能而言的。后例马氏的解释已 经很清楚了。另外,马氏还认为,“间者、顷者、今者、始者、 近者、不者”之类都可以放在句首为顿(407页),这些结构 有些现在不能找到相应的形式,但它们的结构、功能还是类 似于现代的“的”字短语,所以我们把马氏所说的这类顿称 为“者”字短语。 8、方位短语 《左传昭公二十年》云:聊摄以东,姑尤以西,其为人也 多矣。地名后介以“东”“西”方向诸字,自成一顿,所以记 处也。 这类顿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方位短语是一样的。 9、动宾+介宾 《公羊桓公十一年》云: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在,君子 不为也。 这一类“顿”的结构比较复杂,现代汉语中一般不会出 现这样的说法。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马氏文通》之“顿”几乎 囊括了现代汉语的短语形式,但我们不认为《马氏文通》中 的“顿”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短语,尽管它的语法地位应该 是差不多的。但马氏只是在论句读的时候用到顿这样一个 概念,并且他还没有自始至终地贯彻这种观念,在论句读时 如果可以不用顿的时候,他就把顿抛到一边,而用起词、语 词、止词、司词和加词之类术语。也就是说,马氏论顿的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2卷(总第152期) 候,并不总是将层次观念贯彻到底,较为随意。 除了上述各类顿,《马氏文通》中还有一类顿比较特 别,即单字之顿。如:《左传隐公十二年》:礼,经国家,定社 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一句开头“礼”字为“只字一顿。” 刘志祥:《马氏文通》之“顿”小议 一个显著特点却是不容置疑的。 四、顿和读、旬的关系 我们讨论《马氏文通》的顿,不能不结合他论句读的另 外两个术语:句和读,尤其是“渎”。前人之所以对“顿”的 看法不一,主要是未能很好地把握“顿”与“句”、“读”的关 系。 《史记叔孙通列传》:“仪,先平明,谒者治礼。”一句开头的 “仪”也是单字之顿。正因为该类情况的存在,使得不少人 认为它与《马氏文通》论顿一节对“顿”的定义矛盾,以至对 4.1顿和读 在讨论“顿”与“读”的关系之前,我们回过头来再看 看马氏对“顿”和“读”的解释。马氏为“读”立了界说。 顿作为一种语言单位的地位也产生了怀疑。诚然,如果仅 仅把顿看成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短语,那么显然会导致矛盾, 但我们如果把“顿”的范围限定稍微大一点,不把它同短语 等同起来,而只是把它看作是同短语在句法功能上有相同 之处的一种语言单位,那么马氏还是能自圆其说的。古今 语言的结构存在巨大差异电是人们早就熟知的事情,所以, 马氏所说的顿,我们本来就不能用短语去简单等同,其中有 些顿我们根本无法直接将它们与现代汉语结构比较,如: 《左传成公十六年》云:益查丛,惠公不振旅。篡查焦, 先轸不反命,I邯之师,苟伯不复从。皆晋之耻也。“韩之 战”三字一顿,记其事也,余同。 像“韩之战”之类的说法用现代汉语表达结构是很不 一样的。但就凭这些而否定“顿”作为一种语言单位的地 位,那我们显然犯了以今律古的毛病。 三、顿的功能 《马氏文通》论顿节基本上是以“顿”的功能为线索,主 要谈到有“起词为顿者”、“语词为顿者”、“止词转词有为顿 者”、“状语有为顿者”、“同次有为顿者”,“言容诸语有为顿 者”。我们可以看到,虽然都是着眼于功能,但标准还是不 一样的,“起词、语词、止词、转词”是以顿在句中的句法成 分而言,而所谓的“状语、言容诸语”则只是对顿的一种功 能的描述,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句法成分,“同次有为顿 者”中的“同次”在《马氏文通》中也不是严格的析句成分, 和起词、语词、止词、转词等不是同一个平面上的东西。尽 管如此,《马氏文通》把顿置于句的下位的用意还是很明显 的,因此我们对顿的功能不作过多的讨论,只谈谈马氏在论 顿时对汉语语法事实的发掘和语法特点的发现,因为这些 对我们下面的讨论很有帮助。《马氏文通》在论句读卷中 确实揭示了不少汉语的表达规律,鉴于篇幅,我们仅举两例 有关顿的实例稍作论述。 《庄子人间世》云:夫桓、 、擂、柚、果、菔之属,实熟则 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一顿 冠首,而为“剥”“辱”与“能苦”诸读之主次。 《韩愈复上书》云:立』 公查! ,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 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 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握发为勤而止哉?“如周公之心”一 顿,有如空置,见诸句读之首,然实为设辞,诸读之起词也。 以上所举两例,都有一顿放在整句的最前面,后面则从 多个角度对它进行叙述。这样的例子在汉语中是很多的, 我们有时把它称为话题。马氏也观察到了这样的情况,在 论句读卷之彖一系七举了很多的类似例子并且称“此例为 华文所独,故不惮繁引如是”(392页)。鉴于对其他语种的 了解较少,我们不敢说它是华文所独,但它是汉语表达上的 “凡有起、语两词而辞意以全者日读,读之式不一,或用如 旬中起词者,或用如句中止词者,则与名、代诸字无异。或 兼附于起、止两词以表其已然者,则视同静字,或有状句中 之动字者,则与状字同功,此大较也,详后卷。”(28页)在论 句读卷之十彖六(410页)再次提到,“凡有起词、语词而辞 意未全者,曰读”,(410页)“读有读之式,有读之用,式有 二,日记,日位”(410页),“读止用有三焉:其一,用如名字 者(417页),其二,用为止词者(418页),三用为转词者 (419页)。”马氏在这两条里对读的结构、功能做了较为详 尽的论述。但是由于马氏所处时代的局限,他对读的结构、 功能的论述却不能说是非常清楚的,这也使得后人对《马 氏文通》“读”的懈读出现了分歧,或认为“马氏所谓读,并 不是,至少不完全是西文所谓的clause,而是,或大部分是 西文所谓的participle phrase”_】J,或认为“读不止是clause, 也包括phrase在内”H 。我们应该说。孙玄常《马氏文通 札记》中关于“读”的观察是正确的,我们也倾向于认为 “读”不仅可以指短语,也可以指小句。不过我们认为尽管 “读”所指的短语类型上与“顿”所指似乎有交叉,但细言 之,它们的具体内容还是差别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对立和互 补的关系,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叉。“渎”指小句时是 “读”的典型例子,与《马氏文通》的界说是完全一致的,这 方面的争议很少,下面我们只谈谈“读”与“顿”较容易混淆 的地方,具体说来就是当“读”所指的是短语形式和单字之 读。 “读”中牵涉到的短语形式主要是用现代汉语语法术 语描述的偏正短语和动宾短语两种,下面我们各举儿例稍 作说明。 1、偏正短语:此类“读”在它的后面多带有一个“者” 字,它和我们前面说到的后面带有“者”的顿也是有差别 的。 《公羊庄公十二年》云: 王遮 :宣 重盍,唯鲁侯 尔。“宜为君者”一读,而为起词,“者”字,接读代字也。 《史记萧相国世家》云:王暴衣露盖 数僮使蕴萱君者, 有疑君心也。 《项羽本纪》云: 王鱼鱼墼 鲞,徒以吾两人耳 两 引“者”字,而两读之起词,皆已各在,则“者”字之无指也明 矣。 本类短语,马氏认为又分两类:接读代字之“者”和煞 读代字之“者”,…者’字之所以为接读代字者,其为读之起 词而有所指也,不则‘者’字惟为煞读之用。”(4ll页)再结 合为“顿”的偏正短语,我们就可以发现两者的差别是很明 5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显的。“天下诸侯,宜为君者”中“者”的前部分“天下诸侯, 宜为君”可以看作是“起词+语词+止词”的结构,“天下匈 匈数岁者”,“者” 前的结构为“起词+语词+转词”,按马氏 的意见,它们之所以叫“读”,就因为它们是“有起词、语词 2006年3月 (24页),“凡有起词、语词而辞意已全者,日句”。…所谓 辞意已金’者,即或惟有起词、语词而语意已达者,抑或已 有两词而所以达意,如转词、顿、读之属皆各具备之谓也”。 (425页)我们试举一例: 而辞意未全”,如果脱离了语境,它们都是能成句的。而同 为偏正短语的“顿”,则不是这种情况,它们都只是典型的 《汉书儒林传》云:今陛下堕至篮, 堕,壁 地,奎 人伦,劝学兴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陛 下”后,三字者四,四字者二,要皆为语词,谓之为顿也可, 谓之为句也亦可。 名词性结构,也就是并不是起词、语词齐全,尤其是缺少语 词部分,而语词在马氏看来却正是两者区分的条件。因为 马氏多次提到,起词是可以省略的,正因为可以省略,所以 上例马氏的意思是:把所引看作一句,那么后面就是以 当起词缺席的时候,总是可以找回的,而语词却是非常重要 的,一旦缺少,整个结构就面目全非。 2、动宾短语 《汉书秦策》云:堡 盘,撞图整,挟天子以令于天下, 天下莫敢不听。 《汉书陈汤传》云:拯土生查迪谜,雪边塞查宣 ,威震 百蛮,武畅西海,汉元以来,征伐方外之将,未尝有也。 此类例子在读之位三“读先乎句,而无起词为联者”中 多见.马氏认为这些例子的起词是可以补上去的,“夫读之 先乎句,既无起词,则后挺接前文,或叠用前语为接者,皆此 例矣。”(415页)这一点,马氏在该节举例之前就已经说明, 所以这类例子也应该看成是“有起词、语词而辞意未全”的 读之实例。而同样是动宾短语的“顿”却只能是看成是本 来就没有起词的实例(可参见前述),而不只是省略起词而 已。 以上所说的是同为偏正短语的读和顿的区别,至于同 为单字的读和顿,我们同样认为马氏也是有区分的。下面 我们各举一例,试作说明: 《左传隐公十一年》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 后嗣者也。 《论语卫灵公》云: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 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前例为顿的单字是名字,后例为读的单字则是动字,两 者的区分是显然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说马氏对顿 和读的区分是非常到位的,他在具体的操作上确实还存在 诸多不足,如上面区分顿和读完全是依据意义(虽然只是 我们的理解,但应该说我们的理解还是比较接近马氏的原 意的)。可是我们知道意义有时是靠不住的,因为它有着 过于强烈的主观性,这一点现在已经有了共识,不过如果以 我们现在的看法去要求100多年的《马氏文通》的作者,似 乎是苛刻了点。另外马氏自己也认为“顿”和“读”有时必 须仔细区分。“至如平比之句,亦以肖容也,有以二三字缀 诸句尾,宛若一顿。然如此之句,率连上文,不可谓之顿也。 且比句必有所隐之语,谓为读者近是。”(410页)如《左传 昭公十二年》云:今与王言如响。“如响”者,如响之应也。 又连上一气读,是读也,非顿也。马氏的这一席话,既揭示 了顿和读之间的纠葛,又是我们区分顿和读的一个重要证 据。 4.2顿和句 顿和句也有纠葛,其因由也得从旬的界说说起。《马 氏文通》是这样界说句的:“凡字相配而辞意已全者,日旬” 58 顿为一个语词,如果把后面也看成是句,那么它们就是公用 “陛下”为起词。由此可知,“句”讲究的是“起词、语词具 备,而辞意已全”,而顿是“与句读之义无涉也”,讲究的是 无关句读之义,也就是不要求“起、语两词”具备,这样我们 就能顺理成章的解释顿与句的纠葛。 五、论“顿”的失误原因 前面我们讨论了顿的性质以及它与读、句的关系,可以 看出,《马氏文通》中所谓的顿是与读基本平行的一种语言 片断,都是句的下位概念,而两者之间在类型上也许有交 叉,但内容上都是互补的。也就是说,马氏所说的顿、读基 本上是能自圆其说的,他之所以这样区分是有其深层原因 的,下面我们可稍作分析。 1、传统语法意识的影响 《马氏文通》是仿拉丁文法而作,这一点作者早已明 言。所以尽管他也试图挖掘汉语本身规律,但总是难以逃 脱拉丁文法的影响。拉丁文法受其传统影响,讲究主、谓对 待,马氏同时又把语言中的主语和谓语对待与逻辑上的主 语和谓语对待相结合,从而确立了论句之“起词”和“语词” 的对待,我们还可以在《马氏文通》中看到,马氏所说的起 词和语词不仅是指起词、语词的中心语,更是指两个相互对 待的部分。这一点马氏在界说十二、十三就已经明确说明 了的:“凡以言所为语之事物者,日起词”;“起者,犹云句读 缘起也”(24页);“凡一言起词所有之动静者,曰语词”; “语者,所以言夫起辞也”(24页);“然则句之成也,必有起 语两词也明矣。盖意非两端不明,而句非两语不成”。(25 页)从他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严格将意与句结合在 一起的,这也是我们经常说马氏论语法是以意义为标准的 深层原因。《马氏文通》中的顿和读的区分也正是受这种 观点的影响。“读”者,“有起语两词而辞意未全”,而“顿” 则是“与句读之义无涉”。句读之义,就是起、语两词已全 的对待之义,与句读之义无涉,就是与起、语两词对待之义 无涉,所以《马氏文通》之“顿”尽管包括了几乎我们现在所 说的各种短语形式,却无主谓短语,丽读则更多的是指主谓 短语或者小句,而小句也是“有起、语两词而辞意未全”的。 而顿与读的纠葛,则正因为汉语并不是非得要起词语词同 时具备,有时起词总是不那么重要,或可省,或干脆是没有 什么起词,这点马氏自己也有发现,所以有“无属动字”之 说。 2、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层次观念 《马氏文通》中有层次分析,如主次、偏次之论,前次、 同次之论,有时还有较为详细的分析,如前(下转第66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3月 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80年代中期,他曾三次去长江流域 好状态。此外,在剧中对薅草锣鼓、旱魃傩舞、上梁号子、 和西南边陲地区实地考察,在那里他不仅体验到人与自然 《陪十姐妹》婚嫁歌的尽情渲染与张扬,也无不表现出对民 和谐融洽的圣境和人对自然蹂躏践踏的现实,而且还发现 间文化的赞扬与肯定,对人类文化形式的多样性的向往与 了一些长期被中国正统儒家文化压抑的非主流文化,并认 追求。可见,高行健以超前的意识突破了“文明的‘中心’ 为这些处于边缘状态的文化是民族得以保持生命力和活力 对文明的‘边缘’的单向度的压抑”的樊篱,以另一种方式 的所在,是蓬勃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因而,在创作中, 证明了“中心”的边缘还存在着更有生命力与价值的文明 高行健常常把它们凸现出来,希望它们重新走进当代人的 形态,表现出多种文明形态共生共荣的生态理想。 视野,激活民族的活力与精魂。 可以说,《野人》是高行健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它不仅 对民间文化的发掘和弘扬是贯穿《野人》的又一条线 在形式上、技巧上是突破前人,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而且在 索。在剧作中,老歌师曾伯的歌声始终响彻全剧,他是原始 思想主题上,以广博的视野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关注着人类 古朴民问文化的化身,是作者着重表现的对象。过去,他因 的生存状况,关注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人与自 唱《黑暗传》被挂牌子游斗;现在,他那汉民族史诗《黑暗 身的关系,为人类获取诗意的生存空间积极呐喊,对人类生 传》高亢动情的吟唱,就如光彩夺目的明珠,令现代主流文 态运动的发展和生态意识的觉醒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意 化代表的生态学家也百般青睐、赞不绝口,得到小学教师以 义。 及民俗学权威人士的赞许和肯定。老歌师曾伯命运其实就 参考文献: 是处于边缘的民间文化命运的象征;他由被批斗到被肯定 [1] 高行健.野人[A].探索戏剧集[c].上海:上海文艺 变化的历史,可以说是民间文化价值变化的历史。剧中老 出版社,1986. 歌师曾伯与小学教师和生态学家亲密友好,寄寓着作者的 [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美好理想,象征着民间文化和现代主流文化共生共存的美 (责任编辑:郝丹立责任校对:林子) (上接第58页)引《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攻难之士将奔走 种句法成分,是属于句的下位概念,它的所指与我们现在所 之”、“贪冒之民将置力焉”他是这样分析的:“攻难之士 说的短语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在功能上也是如此。“读”则 者”,起词也,一顿,“攻难”者,外动偕止词而为偏次也,“贪 是和“顿”基本平行的另一种句法单位,和顿是对立和基本 胃之民”者,起词也,一顿,则一静字附之,若偏次焉也。但 互补的关系。虽然《马氏文通》中也有既不属于“顿”也不 他没有将这种分析贯彻到底。如引: 属于“读”的例子,但我们倾向于把它看作是马氏结构层次 《庄子齐物论》云:亘壁、 宣、 蕉,赅而存焉。“起词 观念的贯彻不够彻底的缘故,而不是顿和读本身的问题。 三物名,亦各为顿,排行故也。” 所以我们认为《马氏文通》中的顿、读和句是论句读的两 他就没能看出这是偏正短语(或数量短语)之顿,起码 级、两类、三个术语。再者因为《马氏文通》所引用的旬例 我们可以说他没有做这样的分析。当然,这也许是他在层 都出自三传、四书、史记、汉书和韩愈文,兼及诸子、语、策, 次分析时过于随意,但正因为这种随意,使得给后人对《马 都是典型的古代书面语言,所以马氏在论句读时所用的术 氏文通》‘‘顿”的解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再如例: 语、分析的所指对象我们是不能简单地以现代汉语的有关 韩文《送郑尚书序》云:垒艘 去±,苟能为诗者,咸相 术语、分析去比附,而是只能以现代汉语的句法分析作为一 率为诗以美朝政,以慰公南新行之思。“公卿大夫士”一 个参照点去更好地理解马氏本意,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 顿,非起词。乃偏次也,盖偏次而为顿者,犹云“公卿大夫士 《马氏文通》的顿、读和句和他有关句读论的理论。这样我 之中,苟有能为诗者”也。 们就会发现作为我国语法史上开山之作的《马氏文通》,句 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是马氏自乱阵脚,以至于让人觉得 读体系已是相当的完整,对汉语语法事实的也有深入的发 《马氏文通》中偏次之顿所指有二:一指偏次十正次;二指 掘和详细的归纳。当然,正因为是首创之作,过失之处也就 偏次。根据“犹云‘公卿大夫士之中,苟有能为诗者’也”这 在所难免。有关“顿”、“读”的论述虽然有过于凭借意义和 句话的分析,我们就知道,马氏是把“公卿大夫士之中,苟 偶尔抵牾的一面,但这也只是白璧微瑕罢了,根本掩盖不了 有能为诗者”看成了一个整体结构,“公卿大夫士”作偏次。 的《马氏文通》的历史光辉。 实际上,如果他能有清醒的结构层次观念,把“公卿大夫 参考文献: 士”作为一顿,再把这个顿作为“公卿大夫士,苟能为诗者” [1] 何客.中国文法论[M].北京:新知识出版社,1957. 这个顿的偏次,也就不会引起人们的误解。这一类的例子 170. 还有一些,根本原因我们认为是马氏缺乏严格的结构层次 [2] 孙玄常.马氏文通札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观念。另外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马氏即使是分析顿, 1984.179. 他也不是时刻都把它当作一种语言单位,因为有时他分析 [3] 邵霭吉.论《马氏文通》之顿[J].镇江师专学报, 句子的时候,似乎是把顿抛到一边的,甚至有时还把读也放 1999,(1). 到一边去了,如例: [4] 邵霭吉.《马氏文通》论顿节评说.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左传僖公七年》云: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实违君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命。 [5] 徐静茜.谈“顿”[J].中国语文通讯,1980,(3). 《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 [6] 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这一类的例子马氏既没把它归为顿,也不认为它是读, [7] 章锡琛.马氏文通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4. 这很显然是他没有把结构层次观念贯彻到底的缘故。 [8] 蒋文野.《马氏文通》“顿”“读”简论[J].南京大学学 六、结论 报(哲社版),1994,(4). 根据以上的讨论,我们认为《马氏文通》中的“顿”是一 (责任编辑:郝丹立责任校对:李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