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一地理必修1导学案

来源:好兔宠物网
四方台一中 高一地理 必修1 导学案 主备人 王洪国 审核人 杨海桥 2014年 11 月 12 日 班级: 姓名: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导学案

2、【知识点拨】(认真阅读,仔细填写)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教材P28 1-3自然段,完善下列知识点)

能量来源: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作用。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前预习案

【知识目标】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重点) 2、理解大气的热力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难点) 3、应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难点)

【预习导航】

1、阅读教材、活动题中相关的信息及资料拓展部分;

【资料拓展】

左图:太阳辐射各种辐射的波长范围

人眼能看见的可见光区(波长在0.4--0.76微米之间),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紫外线区(波长在小于0.4微米)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7%;红外线区(波长在大于0.76微米)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3%.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却吸收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由此可见,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

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的颗粒的尘埃,能将投射到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又反射回宇宙空间。云的反射作用最显著。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

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从而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最容易被空气分子所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1 气 或 ,大部分到达 ,并被地面 和 。

基本 过程:(2)大气对地面的 作用。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

以 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给 。

(3)归纳: 太阳辐

射 增温然后辐射 增温然后辐射 最后结果: 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作用: 大气的受热状况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 分布和变化,

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3、【当堂展示】读辐射转换图,完成下列要求: C A F G 大气上界 D B E H (1) 说明图中字母的含义; (2) 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总结大气受热过程的步骤)。 4、【活动】完成P29页活动题(2)。分析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提示:月球自转的周期为27.32天)

疑难反馈: 2

四方台一中 高一地理 必修1 导学案 主备人 王洪国 审核人 杨海桥 2014年 11 月 12 日 班级: 姓名:

课内探究

1.甲图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10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

【合作探究】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的应用 1、《闯关东》视频欣赏(应用地理学原理解释以下问题)

思考:A.深秋的夜晚,老东家凭借什么信息能预见会有霜冻出现呢?

(提示:晴朗的夜晚温度和阴天的夜晚温度的差异)

B.霜来之前为什么要点火?

2、看图思考: 讨论:A.我国30°N同纬度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强的区域是哪里?解释原因?

B.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区域是哪里?解释原因?

【学以致用】

尝试列举与本节课地理原理相关的地理现象、生产生活事例或自己的生活体验等。(要求:各小组至少举出一例,并解释其原因。也可以请其他小组帮你解释其原因。)

【学后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当堂练习】

(高考链接)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读图,完成1~3题。

3 A.8°C B.10°C C.12°C D.25°C 2.乙图中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形成“地球变暗”的大气热力作用主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A、B两条曲线表示阴天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_。 2) 白天阴天时,气温比晴天时较_________,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夜晚阴天时,气温比晴天时较_________,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上图可以得知,同一地区阴天的温差比晴天_________。

4

((((

【课后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