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区域空间形态探讨
作者:叶宏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4年第4期
叶 宏
(北京市石景山区园林绿化局,北京
100049)
摘
要:城市滨水区域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资源,它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城市滨水区域设计具体化须以滨水区域的实物环境为依托。以景观设计为手段,综合考虑水体本身、滨水开放空间以及滨水区域的地形地貌,形成多层次连续的城市滨水区域空间形态。本文以城市滨水区域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角度,分析城市滨水区域构成的要素。总结滨水区域城市设计原则,探求滨水空间构成的形态要素与设计方法。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域;空间设计;建筑形态;景观设计
滨水空间是城市建筑硬质形态和水体软质形态的过渡空间,也是城市中重要的开敞空间,往往具有城市窗口或边沿的作用,同时,城市中连续的滨水空间不仅有助于强化当地居民的地域感,并且可以塑造出美丽的城市形象。
1
城市滨水区的发展
近20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迅猛导致城市中滨水区域环境的急剧恶化。与此同时城市中的滨水地带也随着城市人口的膨胀逐渐被填埋或包围,由此带来的部分显性的和潜在的危机反作用于城市,使城市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城市生态的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要改变城市这种被动恶化的状况,就要充分利用城市滨水区域,使之成为多功能平衡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得以保护的、可以不断延伸的绿色空间场所。
2 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
滨水地区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一般具有城市门户的作用,可以通过改善沿岸景观及生态环境达到重塑城市优美景观、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的良好效果,间接地改善社会形象进而带动城市其它地区的发展。
2.1 滨水地区的空间要素分析
①水域空间:包括水体及水体上方空间;②自然空间:水体周围的绿化空间及生物自然生长栖息地;③交通空间:通往并联接各滨水区域必要的交通空间;④亲水空间:滨水界面空间,主要为滨水步行、休憩空间。
2.2 城市滨水区域设计原则
2.2.1 文脉特色与延续原则。在城市滨水区域的大规模更新改造和改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区域的地理历史环境,尊重地域特点,与人文特点和传统的滨水活动有机结合,挖掘历史人文景观。让居民共享滨水地区的魅力。同时自然景观整治与人文景观保护应相互结合,维护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提高景观的活力,塑造城市滨水区域的新形象。例如京城御河水系,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了历史建筑的特色,与现代化高楼形成对比性的统一。
2.2.2 自然生态的原则。滨水区域设计应依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运用天然的乡土的材料,创造自然生趣,保护生物多样性,强调景观的个性,构架城市生态走廊,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性。水的质量是滨水区域开发的关键。许多城市的滨水区开发是从河道治污、净化水质开始的。如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区以自然生态绿色景观为主,面积约300hm2。园区内的龙形水系则借助于一片面积为4.15hm2的人造湿地作为一个污水处理系统,使清河再生水厂提供的水经过湿地的处理,达到森林公园用水的标准,丰富了公园水系景观。
2.2.3 驳岸资源共享原则。滨水区域的驳岸设计应强调场所的公共性、功能的多样性、水体的可接近性以及滨水景观的生态性,创造居民及游客渴望停留的休憩场所,使滨水绿带真正成为市民喜欢的公共场所。成为全体市民的公共财富,使市民能够自由进入的场所。
3
城市滨水区域实体环境分析
滨水区域的驳岸与建筑群体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滨水地区的实体景观,不同城市的滨水区域,可以通过规划建筑群体布局与驳岸的一致性来展示滨水岸线,建筑群的适当后退,可以使岸线形成开阔、舒缓的空间形态。如北京菖蒲河公园绿化项目以菖蒲河为基线,再现菖蒲河周边古老建筑,采用精致的砖制墙身,特有的建筑符号和建筑空间与周围环境非常协调,满足了游客的视觉需要。
3.1 滨水建筑的平面布局
滨水区域建筑布局应充分结合水体本身、滨水开放空间以及滨水区域地形地貌而取得丰富的有层次的城市滨水景观。建筑群体布局主要包括3种类型:在大范围内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城市水环境,建筑宜作分散型布局;由于水与地面的边界本身具有“线”的形态,因此,滨水建筑群体沿岸线展开的布局形式为线型布局;在重要滨水节点处,滨水建筑组群常围绕中心开放空间布置,形成集聚型布局。
3.2 滨水区域天际线的组织
滨水区域的天际轮廓线由多组建筑群体与自然山体景观绿化高低错落的顶部轮廓叠合而成,其形成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景观,是城市生命的体现。滨水区域天际轮廓线的组织应注意以下2方面问题:
3.2.1 自然山体。滨水区域天际轮廓线组织必须尊重山体轮廓的形状:建筑应与山体形成对比、呼应或相互烘托的关系。山峰处建筑往往不宜过高,以此衬托山峰的高耸。低凹处若能使建筑的透视高度突破山脊则会更为生动。一般从观景点看建筑的透视高度不宜超过山脊线高度的1/3,使山体的自然景色给人以完美的感受,同时应留出标志性的山体视线走廊,防止遮挡这些山体。例如,中国古典园林典范颐和园中的苏州街。建筑轮廓与山体轮廓此起彼伏,互相映衬,相映成趣。
3.2.2 观景视点。景观视点的设置通常为市民、游客经常停留、集聚和来往的地点、如滨水广场、水边观景平台或滨水区域的至高点作为滨水天际轮廓线组织的主要视点,如北京颐
和园长廊、北海白塔、以及五龙亭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视点为依据,分析视高、视角、视线以及视觉效果,来控制滨水天际轮廓线的组织。如从颐和园内十七孔桥北望昆明湖北岸风光,建筑、小品、林冠线、山脊线轮廓清晰,肌理统一。
3.3 滨水区域建筑形态控制要素
滨水区域建筑形态变化,形成丰富的滨水景观。建筑形态应与水体相协调,建筑形体、色彩、体量、高度和疏密应进行仔细推敲。对于滨水建筑形态控制,除了注重建筑朝向水域开敞、或通透、或跌落,形成优美的建筑形态层次之外,还应着重对滨水建筑后退距离、建筑界面、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建筑高度等要素进行控制。
4
城市滨水区域的景观塑造
远离城市生活中心的滨水区域,景观设计应着重滨水区生态功能的复活,充分利用城市滨水环境,展示历史文化特色,使这些地区重新获得生命。如北京什刹海水系周边布满了餐厅、旅馆、路边咖啡馆、酒吧、旅游纪念品店等建筑。同时,富有强烈的情调文化氛围,随处可见的老北京文化民族色彩以及北京人的传统文化。
4.1 滨水区域的景观环境因素
滨水区域的景观设计,应该具有宜人的尺度和亲水的态度,不仅要体现人与水的关联,更要以符号性的建筑特色反映城市中水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人的活动,完整地表达文化的意义,在景观设计中应通过水上游览等活动的开发,创造生机盎然的活动场景,来营造充满文化底蕴的水系风景线。
4.2 滨水区域景观设计的空间结构
滨水区景观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水体与陆地结合的空间环境品质以及景点与基地空间形态。相应的景观设计是通过对滨水区空间形态的分析,掌握空间之间的联系,使各种景观要素与空间结构有机结合,以构建滨水区最佳的景观空间形态。由于滨水区域在城市中大多以线型延伸,并展现出边沿的空间形态,从而为人们感知城市风貌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在滨水区域景观设计中,通常以滨水区域内在的线性形态为依据,以延展的水体为景线,形成从序曲、高潮直至尾声的景观走廊,在提供感知水景最佳视点的同时,也形成了一道滨水风景线。
5 结语
滨水区域是城市特色突出表现的节点,城市滨水地区的空间形态是城市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场所性和强烈的特征感。滨水区域通过交替变化的建筑形态,连续不断的天际线,层次丰富的滨水建筑等形成连续的空间形态,成为城市中具有环境独特性及舒适性的亲切空间,提升城市的整体景观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俊勤,何梅.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模式探析[J].城市规划,1998(2)
2
胡金萍,李黎.浅谈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3)
3
武凤文,徐翠萍.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09(35)
4
张庭伟.滨水地区的规划与开发叨[J].城市规划,1999(2)
(责任编辑 王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