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管理
EconomyandManagement
Aug.,2006Vol.20No.8
●发展论坛
城市化、第三产业发展与消费需求扩张王建军
(河南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系,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城市化、第三产业发展与消费需求扩张存在密切的关系。城市化具有明显的消费需求扩张效应,城市化通
农村剩余劳动力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扩大消费需求,通过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消费需求扩张。转移、消费需求扩张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都依赖城市化的发展。[关键词]城市化;消费需求;第三产业;劳动力转移;二元经济结构[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8-0013-0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法国巴黎百富勤和德意志银行通过研究后认为,中国的投资增长将会有所放缓,而消费增长则将保持较高速度,经济增长模式有望从投资拉动型转变为消费拉动型,服务业及高端消费品产业将成为未来五年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第三产业发展与消费需求扩张具有密切的关系,笔者将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一、城市化是促进消费需求扩张的有效途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目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高达50%左右,尽管仍可能进一步上升,但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很难再有较大的提升,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主要依靠内需拉动。长期以来,中国主要通过大规模持续投资带动了经济高速增长,自2001年以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高达22.5%,与此同时,消费仅增长了10.7%,投资与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极不和谐。10年来,中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超过78%,中国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18个百分点以上。从社
[收稿日期]2006-06-27
会再生产的角度来看,投资需求是消费需求的引致需求,投资作为一种中间需求,归根到底是为消费服务的,消费需求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启动消费需求,培育消费热点,已成为中国未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
中国目前所处的消费需求相对不足和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总体态势,从根本上说,源于中国居民消费能力的结构性制约,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长期演化的必然结果。制约居民消费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一是消费能力,它取决于收入水平;二是消费意愿,消费意愿又是由多种因素影响的,如消费习惯、消费心理、经济环境、经济制度和调控政策等。中国居民的消费倾向并不低,据测算,目前城市居民消费倾向在78%左右,农村居民在中国居民总体消费水平之所以偏低,主要74%左右。
是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和整体增长不协调造成的。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多聚集于农村,集中从事第一产业生产,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低,收入低下,购买力严重不足。城乡分割的工业化发展模式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从而严重影响着中国居民整体消费能力的提高。
[作者简介]王建军(1966-),男,河南南阳人,河南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2006/8经济与管理13
ECONOMYANDMANAGEMENTJINGJIYUGUANLI
经济与管理(月刊)2006年第8期
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由于在指导思想、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战略上的偏差,中国人为地把城市和农村割裂为两个互不联系的板块,城市对农民采取拒绝进入的政策取向,阻碍了人口向城市的正常流动,走的是一条城乡隔离的工业化道路,其结果是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城市化大大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间极不协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和城市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总体上仍存在着城市经济实力较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布局分散、城市结构体系不完善、城市间协作度不强、功能效益不高等问题,城市化水平仍然比较低。中国GDP在1万亿美元时的城市化水平为36%,而日、美GDP在1万亿美元时,城市化率分别超过65%和80%。另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
技含量、高附加价值产品的需求增长,促进产品及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另一方面使得恩格尔系数下降,非物质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促进旅游、教育、文化、娱乐、艺术等非物质性产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将极大地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带动经济的增长。因此,解决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根本的途径是要打破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增加城市人口从而使中高收入人口比重上升,进而逐步使社会的总供给水平与总需求水平相适应。
二、城市化是提高农民收入、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
目前国内消费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消费增长缓慢。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只相当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1/3,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农的医疗补贴、教育补贴等因素,城乡差距将更大。民收入主要还是满足于吃的需求,用于穿、用、行、服务等的消费还相当少。从耐用消费品的满足程度来看,城镇居民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已趋于饱和,而农村居民的彩电普及率只有25%,洗衣机只有16%,冰箱仅为5%左右。城乡消费差异悬殊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约了全社会的消费结构升级。
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而2005年中国城市化率为43%,比2002年世界平均水
平低10个百分点以上,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30个百分点。城市化滞后制约了农村现代化进程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给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根据城市化进程的历史经验,城市化率一般在30% ̄
1.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消费需求的扩大最终取
决于收入的增加。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是提高农民购买力、扩大农村消费的关键。城市化进程缓慢是制约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原因。积极推进城市化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并且,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所带来的消费需求的增加会比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增加所带来的效果更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通过城市化,可以把农村大量剩余的劳动力有效转移出去,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从而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消费水平;(2)城市化可以在农业增长缓慢的情况下也能迅速提高农民收入。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决定了农业增长在中长期内是相对缓慢的,在农民总收入不能迅速增长的条件下,通过城市化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减少了农民的人数,就可以迅速地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
70%之间处于加速上升时期,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正
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
遵循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和趋势,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加快城市化进程,把握住城市化带来的巨大增长机会,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是推动中国经济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持续较快增长的关键。城市化固然会带动投资,但更重要的是会产生巨大的消费拉动力。城市化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它会产生明显的消费扩张效应,城市化驱动消费需求几乎成了不二法则。城市人口的消费水平远高于农村人口是发展中国家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中国转型期尤为突出。据统计,中国现阶段一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平均相当于3.5个农村人口消费水平,城市数量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将促进消费总量的提高,把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从而有效缓解经济发展中的市场约束。城市化不仅促进消费总量的明显提升,而且还将带动消费结构与消费层次的升级。因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拉动较高科
2.城市化将通过农民变市民,最终改变农民的
生活方式。农村居民除受到收入水平低下的制约外,还受到农村消费环境、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
14经济与管理
JINGJIYUGUANLI
ECONOMYANDMANAGEMENT2006/8发展论坛王建军城市化、第三产业发展与消费需求扩张
费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严重制约消费的增长。刘建国(2002)通过对中国同一收入层次的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比较,进一步论证了“农民消费倾向”偏低的假说。人口由农村居住到城市居住,消费环境改变,受到城市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地影响,“入乡随俗”,消费心理、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城市化拓展了更多的消费领域,不仅物质生活内容改变了、质量提高了,还会对精神产品,时尚消费、文化消费等产生更多的消费需求,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据测算,如果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农民变市民的数量就达1000万左右,那么大约直接增加消费支出900亿元以上,拉动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左右。由于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是纯商品性消费,这会通过对农产品的需求拉动,使留在农业上的就业者收入大大增加,进而又可扩大对工业品的需求,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要是第三产业发展不足。2004年中国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只有33%,较高收入国家的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一般达到70%,甚至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化滞后和工业的集聚程80%。
度不高。服务业的发展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生产与消费在时空上具有高度同一性,一般不会像工业那样在此地生产到彼地消费;二是要求有最高的人口集中。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依托密集的人群和一定数量的服务对象。只有人口集聚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分工分业,形成对商业、餐饮、旅店、教育、文化娱乐、卫生、体育、旅游、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服务业的巨大需求,才能降低服务业的供给成本和交易费用,实现规模经济效应。集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必要外部条件,城市规模越大,人口数量越多,对服务业的需求越大;市场越大,规模效益越高,就越能推动服务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会逐步扩大。第三产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领域。与工业相比,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更强。据测算,目前中国第三产业每万元增加值吸纳的劳动力平均是第二产业的两倍以上。与工业不同的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人口的密集程度有比较强的依赖性。过去,我们曾通过“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在实现劳动力向乡村工业转移方面取得巨大成功,效应已得到充分释放,今后再延续采取这种办法效果则大打折扣。“离土不离乡”的模式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剩余劳动力出路的问题。(1)在“离土不离乡”的模式中,农民的身份不变,不能完全割断同土地的联系,收入也得不到(2)有效保障,随时都有重新从事农业生产的可能。在许多农村地区,尤其是广大内陆地区,在经历了
3.城市化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消
费水平。目前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已成为社会经济关系的突出问题之一。除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如多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扩大向农村财政转移支出的力度、鼓励和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高产和高附加价值的经整和升级,重点发展高效、
济作物外,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也是缩小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促进消费需求的有利措施。如果消费函数是一个凹函数,在收入总额不变的情况下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可以提高居民总体的消费水平。经过实证研究,城市化对降低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作用(陆铭、陈钊
2004),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会通过要素报酬
的均等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一方面,城市劳动供给的增加将加大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相对降低城市劳动力的工资;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将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
三、城市化通过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消费需求扩张
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表明,同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费需求的扩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相伴随的是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依据国际经验和标准,中国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明显不合理,且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之后,农村
非农产业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不可能大量吸纳剩余劳动力。今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依靠发展第三产业,城市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依托和前提,要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就必须改变农村人口太多,居住过于分散的状况,加快城市化进程。同时,由于服务业能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最多就业机会,也有助于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从而促进消费增长。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消费需求扩张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三个从不同角度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城市化是中国力量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城市化。
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扩大消费需
2006/8经济与管理15
ECONOMYANDMANAGEMENTJINGJIYUGUANLI
经济与管理(月刊)2006年第8期
业,2002,(12).
[5]张宪平,石涛.我国目前城市化典型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
求、带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
[
参考文献]
[J].经济学动态,2004,(4).
[6]王邦宜,孙高向.农村、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差异与消费政
策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4).
[7]孙自铎.试析我国现阶段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J].经济
学家,2004,(5).
[8]李文.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后果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1]吕政,等.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与问题[J].中国工业
经济,2005,(12).
[2]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
[J].经济研究,2004,(6).距
[3]谭雪兰,刘觉民,朱红梅,关欣.城市化的区域发展效应研
[J].经济地理,2005,(6).究
[4]刘建国.应重视城乡居民消费倾向差异的研究[J].上海商
2001,(4).
[9]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
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关华
StudyonUrbanization,DevelopmentofTertiaryIndustryand
PromotionofConsumptionDemand
WANGJian-jun
(Hena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Zhengzhou450002,China)
Abstract:ThereareintimaterelationshipamongUrbanization,thedevelopmentoftertiaryindustryandpromotionofconsumptiondemand.Urbanizationhasanoutstandingeffectofexpandingconsumptiondemand,soitcanhelpheightenconsumptionlevelofresidentsandexpendconsumptiondemandbymeansofnarrowingurbanandruralincomedifference.UrbanizationexpandsconsumptiondemandinvirtueofboostingthedevelopmentoftertiaryIndustry.Thus,thetransferenceofruralsurpluslaborforceandpromotionofconsumptiondemandaswellasthedevelopmentoftertiaryindustryentirelydependsonthe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
Keywords:Urbanization;Consumptiondemand;TertiaryIndustry;Transferenceoflaborforce;Dualeconomicstructures
16经济与管理
JINGJIYUGUANLI
ECONOMYANDMANAGEMENT200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